国内第一个提出“智能型写作理论”的人是谁?
展开全部
——中国写作学史的几点补充看法
从写作学史的角度分析,应该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谢志礼教授,提出并创建了“智能型写作学理论体系”。
从写作学史的角度分析写作学理论流派的文章并不多见,记得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万奇先生,对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研究情况有过一篇分析文章(文章题目记不大清楚了,发表时间是1998年11月,刊物似乎是“文艺理论”?)
万奇先生在其文章中认为“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世纪初: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20年代至40年代末:白话“文章作法”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写作知识”时期;80年代至2000年: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
万奇先生的文章中对前三类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分析,应该是较为中肯的,但是由于某种局限,一是没有涉及到“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二是对“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的分析于史实有出入。
在中国写作理论界,有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之分。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从时间分野上看,大约为1950-1979年,即如万奇先生所说的“写作知识时期”,其著作或教材的编撰体例一般为:上编是基础理论,如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下编一般为各种文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代表人物是北京师大的刘锡庆先生。
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从时间分野上看,大约为1980-2000年,即如万奇先生所说的“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代表著作应该为为《现代写作学》,主编为华中师范大学朱伯石先生,此书1987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现代写作学》的编撰人员主要为二十世纪80年代由教育部、中国写作学会、武汉大学三家合办的“写作助教班”学员,因为以后的若干年内,这些学员对于写作学理论研究中众多方面的深化、拓展,以至于被社会誉为“写作界的黄埔一期”,谢志礼教授就是第一期“写作助教班”学员之一。
至于万奇先生所说的南京大学裴显生先生的《写作学新稿》,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1987年版,出版时间可能不会早于《现代写作学》一书;武汉大学周姬昌先生的《写作学高级教程》,出版时间就更晚一点,第一版是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
更主要的是从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写作学》确实是开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根据有二:
一、动议较早。据我所知,《现代写作学》一书的编撰动议是在1985年,诱因一是当时的“写作助教班”的开设,当然最主要的诱因是当年给“写作助教班”上“基础写作”的重庆师范学院(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董味甘先生,董先生把自己多年来在写作学理论研究中引入“三论”的心得、以及四川写作界(董先生当时为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同仁的研究心得带进课堂,使得“写作助教班”的学员们大开眼界,才有了“写作助教班”的学员编撰《现代写作学》的构想。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董味甘先生才是“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大力倡导者。可惜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些史实,误认为是华中师范大学朱伯石先生,事实上朱伯石先生不过是“写作助教班”的学员编撰教材之后,出于某种考虑,请了一个名誉主编而已(当其时朱先生已经70有余,而且患有白内障,严重失明;这样说,似乎对朱伯石先生有点失敬,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二、教材内容真正体现了“现代写作学”的特点。
《现代写作学》的内容:一是借鉴、引入“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二是引入“接受美学”的部分内容;三是把上述理论与传统写作学理论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套崭新的写作学理论,当年一度被誉为“中国写作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其编撰体例分为三编十三章,第一章为“序论”式的导言:写作与写作学;上编“客体论”(写作的外部研究)主要内容为:语言、文章、读者等方面的研究;中编“主体论”(写作的内部研究),主要内容为:感受、情感、思维、想象、构思计五章;下编为“总体论”(写作的综合研究),主要内容为:宏观决策、写作过程的动态考察、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技法及其辩证艺术计四章。
之后,由当时的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写作助教班”的创始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副教授周姬昌先生主编了《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4月)。
《写作学高级教程》在理论方面又有所拓展,其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上编、下编。
上编为九章:规律论、作者论、感知论、运思论、技巧论、文采论、读者论、附一源流论。下编为文体写作,计13章,涉及多种文体,具体内容略。
2000年,由董小玉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理论方面又有所变化,但是基本属于“现代写作学”范畴;由于我个人见识有限,我认为如果说裴显生先生的著作中有“现代写作学”意味的,可能是其“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
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也可以包括裴显生先生主编的“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存在的共性误区:1、局限于理论探究,缺乏鲜明的写作学学科特色,难以解决“究竟如何写作”的问题;2、未能深入分析作者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尤其是作者应该具备的智力素养,所以说其理论是跛脚的;3’理论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可以说是这二种理论体系的致命伤。
正因为如此,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几乎与“现代写作学”理论同时,谢志礼教授就着眼于“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
谢志礼教授创立“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诱因之一是敏锐地看到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存在的共性误区,诱因之二是钱学森院士“思维科学”(1984)理论的提出。
1987年,谢志礼教授发表第一篇关于写作学中引入思维科学理论的文章,题为《议论文三步九阶系列思维技巧》,是由当时的上海教育学院《中文自修》发表;1997年,谢志礼教授发表论文《冲破当前写作理论体系误区,实行新的目标重构》(《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3期),明确提出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观点;较为系统地形成“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是其1998年出版的《写作思维训练学》(语文出版社,1998),在这一著作“后记”中,谢志礼教授明确提出“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并以自己的理论体系、训练体系践行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2000年8月,谢志礼教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上海·21世纪中国写作学论坛”,提交了会议论文《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定位问题初探》,再次重申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问题;《应用写作》杂志于2000年12期、2001年1期,分上、下二篇全文发表了谢志礼教授的会议论文《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定位问题初探》。
所以说,在国内是谢志礼教授第一个提出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并且以自己的理论探讨、教学实践扎扎实实地真正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
如果说谢志礼教授的《写作思维训练学》,是“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在议论性文体写作中的具体体现,那么谢志礼教授2005年出版的《高师写作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谢志礼教授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际对“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具体阐述。
《高师写作学》的编撰体例分为四编:第一编“本体论”包括:序论、写作要素论、写作运动系统论、写作规律论计四章;第二编“主体智力素养论”包括:认识机制、情感机制、审美机制、思维机制、心理机制计五章;第三编“主体能力素养论”包括:观察与感受-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一)、艺术观察与艺术感受-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一)、叙述与描写-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二)、客观写实型表达方式-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二)、抒情与议论-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三)、主观写意型表达方式-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三)、写作技法与技巧分析,计七章;第四编“文体论-写作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的教材,鉴于师范院校的特点,同样是一些常见文体的教学,这一编的特色也并不明显。
但是,如果从谢志礼教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析,《高师写作学》中的前三编可以说是谢志礼教授对“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全面分析,而《写作思维训练学》则是谢志礼教授“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在特定文体中的具体运用,这二本著作不仅充分说明谢志礼教授提出、建构起了中国写作史上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而且可以说这二本著作真正体现了“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价值所在。
有专家评论认为:“《写作思维训练学》(谢志礼、李德龙著,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1版)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B a型教材”、“ 最适合大学写作课教学”;作为大学写作学教材“《写作思维训练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B a型教材的各章节融入相关学科的高深理论,将使学生占据要津,高屋建瓴,胜任愉快地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在这方面,《写作思维训练学》可说是一本上乘教材。书中的理论阐述,启人深思,催人创造。理论使人气象高旷,目光远大”。
《新论大学写作课的教学宗旨与教材采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邵龙青 宋广法
从写作学史的角度分析,应该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谢志礼教授,提出并创建了“智能型写作学理论体系”。
从写作学史的角度分析写作学理论流派的文章并不多见,记得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万奇先生,对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研究情况有过一篇分析文章(文章题目记不大清楚了,发表时间是1998年11月,刊物似乎是“文艺理论”?)
万奇先生在其文章中认为“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世纪初: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20年代至40年代末:白话“文章作法”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写作知识”时期;80年代至2000年: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
万奇先生的文章中对前三类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分析,应该是较为中肯的,但是由于某种局限,一是没有涉及到“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二是对“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的分析于史实有出入。
在中国写作理论界,有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之分。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从时间分野上看,大约为1950-1979年,即如万奇先生所说的“写作知识时期”,其著作或教材的编撰体例一般为:上编是基础理论,如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下编一般为各种文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代表人物是北京师大的刘锡庆先生。
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从时间分野上看,大约为1980-2000年,即如万奇先生所说的“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代表著作应该为为《现代写作学》,主编为华中师范大学朱伯石先生,此书1987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现代写作学》的编撰人员主要为二十世纪80年代由教育部、中国写作学会、武汉大学三家合办的“写作助教班”学员,因为以后的若干年内,这些学员对于写作学理论研究中众多方面的深化、拓展,以至于被社会誉为“写作界的黄埔一期”,谢志礼教授就是第一期“写作助教班”学员之一。
至于万奇先生所说的南京大学裴显生先生的《写作学新稿》,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1987年版,出版时间可能不会早于《现代写作学》一书;武汉大学周姬昌先生的《写作学高级教程》,出版时间就更晚一点,第一版是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
更主要的是从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写作学》确实是开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根据有二:
一、动议较早。据我所知,《现代写作学》一书的编撰动议是在1985年,诱因一是当时的“写作助教班”的开设,当然最主要的诱因是当年给“写作助教班”上“基础写作”的重庆师范学院(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董味甘先生,董先生把自己多年来在写作学理论研究中引入“三论”的心得、以及四川写作界(董先生当时为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同仁的研究心得带进课堂,使得“写作助教班”的学员们大开眼界,才有了“写作助教班”的学员编撰《现代写作学》的构想。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董味甘先生才是“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大力倡导者。可惜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些史实,误认为是华中师范大学朱伯石先生,事实上朱伯石先生不过是“写作助教班”的学员编撰教材之后,出于某种考虑,请了一个名誉主编而已(当其时朱先生已经70有余,而且患有白内障,严重失明;这样说,似乎对朱伯石先生有点失敬,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二、教材内容真正体现了“现代写作学”的特点。
《现代写作学》的内容:一是借鉴、引入“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二是引入“接受美学”的部分内容;三是把上述理论与传统写作学理论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套崭新的写作学理论,当年一度被誉为“中国写作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其编撰体例分为三编十三章,第一章为“序论”式的导言:写作与写作学;上编“客体论”(写作的外部研究)主要内容为:语言、文章、读者等方面的研究;中编“主体论”(写作的内部研究),主要内容为:感受、情感、思维、想象、构思计五章;下编为“总体论”(写作的综合研究),主要内容为:宏观决策、写作过程的动态考察、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技法及其辩证艺术计四章。
之后,由当时的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写作助教班”的创始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副教授周姬昌先生主编了《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4月)。
《写作学高级教程》在理论方面又有所拓展,其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上编、下编。
上编为九章:规律论、作者论、感知论、运思论、技巧论、文采论、读者论、附一源流论。下编为文体写作,计13章,涉及多种文体,具体内容略。
2000年,由董小玉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理论方面又有所变化,但是基本属于“现代写作学”范畴;由于我个人见识有限,我认为如果说裴显生先生的著作中有“现代写作学”意味的,可能是其“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
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也可以包括裴显生先生主编的“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存在的共性误区:1、局限于理论探究,缺乏鲜明的写作学学科特色,难以解决“究竟如何写作”的问题;2、未能深入分析作者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尤其是作者应该具备的智力素养,所以说其理论是跛脚的;3’理论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可以说是这二种理论体系的致命伤。
正因为如此,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几乎与“现代写作学”理论同时,谢志礼教授就着眼于“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
谢志礼教授创立“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诱因之一是敏锐地看到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存在的共性误区,诱因之二是钱学森院士“思维科学”(1984)理论的提出。
1987年,谢志礼教授发表第一篇关于写作学中引入思维科学理论的文章,题为《议论文三步九阶系列思维技巧》,是由当时的上海教育学院《中文自修》发表;1997年,谢志礼教授发表论文《冲破当前写作理论体系误区,实行新的目标重构》(《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3期),明确提出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观点;较为系统地形成“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是其1998年出版的《写作思维训练学》(语文出版社,1998),在这一著作“后记”中,谢志礼教授明确提出“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并以自己的理论体系、训练体系践行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2000年8月,谢志礼教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上海·21世纪中国写作学论坛”,提交了会议论文《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定位问题初探》,再次重申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问题;《应用写作》杂志于2000年12期、2001年1期,分上、下二篇全文发表了谢志礼教授的会议论文《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定位问题初探》。
所以说,在国内是谢志礼教授第一个提出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并且以自己的理论探讨、教学实践扎扎实实地真正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
如果说谢志礼教授的《写作思维训练学》,是“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在议论性文体写作中的具体体现,那么谢志礼教授2005年出版的《高师写作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谢志礼教授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际对“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具体阐述。
《高师写作学》的编撰体例分为四编:第一编“本体论”包括:序论、写作要素论、写作运动系统论、写作规律论计四章;第二编“主体智力素养论”包括:认识机制、情感机制、审美机制、思维机制、心理机制计五章;第三编“主体能力素养论”包括:观察与感受-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一)、艺术观察与艺术感受-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一)、叙述与描写-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二)、客观写实型表达方式-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二)、抒情与议论-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三)、主观写意型表达方式-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三)、写作技法与技巧分析,计七章;第四编“文体论-写作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的教材,鉴于师范院校的特点,同样是一些常见文体的教学,这一编的特色也并不明显。
但是,如果从谢志礼教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析,《高师写作学》中的前三编可以说是谢志礼教授对“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全面分析,而《写作思维训练学》则是谢志礼教授“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在特定文体中的具体运用,这二本著作不仅充分说明谢志礼教授提出、建构起了中国写作史上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而且可以说这二本著作真正体现了“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价值所在。
有专家评论认为:“《写作思维训练学》(谢志礼、李德龙著,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1版)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B a型教材”、“ 最适合大学写作课教学”;作为大学写作学教材“《写作思维训练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B a型教材的各章节融入相关学科的高深理论,将使学生占据要津,高屋建瓴,胜任愉快地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在这方面,《写作思维训练学》可说是一本上乘教材。书中的理论阐述,启人深思,催人创造。理论使人气象高旷,目光远大”。
《新论大学写作课的教学宗旨与教材采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邵龙青 宋广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