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瘘的分类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按瘘管位置高低此种分类方法,临床较为常用。(1)低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2)高位肛瘘 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1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管)。2.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1)肛管括约肌间型 约占肛瘘的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大多在肛缘附近,为低位肛瘘。(2)经肛管括约肌型 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3)肛管括约肌上型 为高位肛瘘,较为少见,约占4%,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4)肛管括约肌外型 最少见,仅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自会阴部皮肤向上经坐骨直肠间隙和肛提肌,然后穿入盆腔或直肠。这类肛瘘常因外伤、肠道恶性肿瘤、Crohn病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展开全部
目前治疗肛瘘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而肛瘘的分类又对选择手术方式关系极大。因此,准确地对肛瘘进行分类就显得十分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有按内、外口分类;按瘘道与肛门括约肌关系分类;按瘘道形状分类;按瘘道深、浅、分支分类;按病理、病因分类等等,以上各种分类方法,都为临床所采用。但使用比较普遍的还是按瘘道深、浅、分支分类方法。现在全国已制定出统一的分类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现将各种分类方法介绍如下。 (一)按内、外口分类
1、内外全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借一瘘道使内、外白相通。
2、内半瘘:只有内口、瘘道,无外口。
3、外半瘘:只有外口、瘘道,无内口。
4、内全瘘,瘘道的两个开口均在齿线上,借一瘘道相通。此种瘘道多是粘膜下瘘。
5.外全瘘:瘘道的两个开口均在肛门皮肤上,借一瘘道相通。此种瘘道多是皮下瘘。 (二)按瘘道与肛门括约肌关系分类
1、浅肌间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在肛门外括约肌浅层与皮下层之间通过。
2、深肌间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在肛门外括约肌浅层与深层之间通过。
3、肌外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在肛门外括约肌皮下层与肛门皮下间通过。
4、肌内瘘:内口在直肠粘膜上,外口在肛窦,瘘道在肛门内括约肌与直肠粘膜下层之间通过。
5、肛提肌上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穿过肛提肌,通过骨盆直肠间隙。 (三)按瘘道形状分类
1、直瘘;管道垂直,内、外口相对,形成一条直线。
2、弯曲瘘:管道行径弯曲,内、外口不相对。
3、马蹄形瘘
(1)前马蹄形瘘:内口多在肛管前正中偏向两侧的肛窦,外口多在肛门横线之前的会阴左右两侧,两田瘘道围绕肛门前半圈与内口相通。
(2)后马蹄形瘘:内口多在肛管后正中或稍偏向左右两侧的肛窦,外口多在肛门横线之后左右两侧,两侧瘘道围绕肛门后半圈与内口相通。 (四)按瘘道深、浅、分支分类
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瘘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外口和瘘道有二个以上者,内口在肛窦部位。
3、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道,瘘管穿过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二个以上外口及瘘管有分支,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二个以上内口。 (五)按病因、病理分类
1、非特异性肛瘘(即化脓性肛瘘):是最常见的肛瘘,一般多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感染,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液多呈黄色,质粘稠。
2、特异性肛瘘:又可分为结核性和放线茵性肛瘘,前者是结核杆菌感染,后者是放线茵感染。此类肛瘘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脓液多稀薄,呈干酪样分泌物流出,或混有均匀的米粒大小的硫磺色腰粒。 (六)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
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2、低位复杂性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3、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杨环或位于其上。
4、高位复杂性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肛瘘的分类方法很多,有按内、外口分类;按瘘道与肛门括约肌关系分类;按瘘道形状分类;按瘘道深、浅、分支分类;按病理、病因分类等等,以上各种分类方法,都为临床所采用。但使用比较普遍的还是按瘘道深、浅、分支分类方法。现在全国已制定出统一的分类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现将各种分类方法介绍如下。 (一)按内、外口分类
1、内外全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借一瘘道使内、外白相通。
2、内半瘘:只有内口、瘘道,无外口。
3、外半瘘:只有外口、瘘道,无内口。
4、内全瘘,瘘道的两个开口均在齿线上,借一瘘道相通。此种瘘道多是粘膜下瘘。
5.外全瘘:瘘道的两个开口均在肛门皮肤上,借一瘘道相通。此种瘘道多是皮下瘘。 (二)按瘘道与肛门括约肌关系分类
1、浅肌间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在肛门外括约肌浅层与皮下层之间通过。
2、深肌间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在肛门外括约肌浅层与深层之间通过。
3、肌外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在肛门外括约肌皮下层与肛门皮下间通过。
4、肌内瘘:内口在直肠粘膜上,外口在肛窦,瘘道在肛门内括约肌与直肠粘膜下层之间通过。
5、肛提肌上瘘:内口在肛窦,外口在肛门外,瘘道穿过肛提肌,通过骨盆直肠间隙。 (三)按瘘道形状分类
1、直瘘;管道垂直,内、外口相对,形成一条直线。
2、弯曲瘘:管道行径弯曲,内、外口不相对。
3、马蹄形瘘
(1)前马蹄形瘘:内口多在肛管前正中偏向两侧的肛窦,外口多在肛门横线之前的会阴左右两侧,两田瘘道围绕肛门前半圈与内口相通。
(2)后马蹄形瘘:内口多在肛管后正中或稍偏向左右两侧的肛窦,外口多在肛门横线之后左右两侧,两侧瘘道围绕肛门后半圈与内口相通。 (四)按瘘道深、浅、分支分类
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瘘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2、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外口和瘘道有二个以上者,内口在肛窦部位。
3、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道,瘘管穿过括约肌深部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4、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二个以上外口及瘘管有分支,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二个以上内口。 (五)按病因、病理分类
1、非特异性肛瘘(即化脓性肛瘘):是最常见的肛瘘,一般多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感染,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液多呈黄色,质粘稠。
2、特异性肛瘘:又可分为结核性和放线茵性肛瘘,前者是结核杆菌感染,后者是放线茵感染。此类肛瘘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脓液多稀薄,呈干酪样分泌物流出,或混有均匀的米粒大小的硫磺色腰粒。 (六)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
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2、低位复杂性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3、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杨环或位于其上。
4、高位复杂性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