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华传统的家庭礼仪
一 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的前去,或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 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接一下,看是否有要帮忙拿的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示平安归来(以免长辈担心).
3 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 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 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在旁人行礼时自己先不能就坐,要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行礼时, 应先站起离座, 站到长者对面,然后行拜,再起身复位,切莫从座上直接下跪.
8 出门时候, 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 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要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和主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等主人请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一般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自己主动坐客位.
8 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三,谈话交流
1 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 不要插话, 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 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 不翘二郎腿 ,不扪脚,不东倒西歪.
3 谈话时, 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 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 聚会有制
无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 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 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 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 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 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 主人居北边上座 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 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 没有了单独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 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 一齐聚在一处 沿用至今。)
五 行礼有仪
1 谢礼: 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 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 应站起身来行礼作揖,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 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为长辈者对晚辈只颔首还礼便可.
六 学门肃清(补充)
1 在校园中如遇师长领导走过应停步,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识不认识).
2 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 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 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 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某某哥/姐, 做到待之以敬; 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礼让; 无论座次 事物名额 分发物品 处处做到让幼者为先.
八 称谓之礼
中华礼仪中名者既讳,是不能随便呼之的, 所谓名讳名讳, 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自己用谦辞时提到, 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 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
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 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 , 在同一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冠以职称呼之 ,或者叫某某君 ,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 ,再亲密一点的直接称字, 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 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一 居家克己
1 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的前去,或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 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接一下,看是否有要帮忙拿的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示平安归来(以免长辈担心).
3 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4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
5 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6 两人一同行礼问安或陪同他人去行礼时, 如旁人须行礼自己不用行礼时,在旁人行礼时自己先不能就坐,要等旁人礼毕就坐后自己方能坐下.
7 居座行礼时, 应先站起离座, 站到长者对面,然后行拜,再起身复位,切莫从座上直接下跪.
8 出门时候, 衣冠要整.
9 即使在家, 亦不要大声喧哗.
二 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要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和主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等主人请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一般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自己主动坐客位.
8 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三,谈话交流
1 等对方说完话自己再发言, 不要插话, 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 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 不翘二郎腿 ,不扪脚,不东倒西歪.
3 谈话时, 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看.
4 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四 聚会有制
无论是聚餐还是出席会议, 多人皆坐一张桌子时, 应请老者或长辈居上座, 其次左右两边客位按辈分年龄先来后到依次排之, 自己如是东道主的话应坐末位.
(古代用餐时的座次 汉至南北朝为分主客位的分餐制 主人居北边上座 客人分坐室内左右两侧皆有单独的餐案 餐具;隋唐时出现长条方桌 没有了单独的餐案但每人依然有自己的餐具 其座次排位皆如故;清时普遍已用圆桌 一齐聚在一处 沿用至今。)
五 行礼有仪
1 谢礼: 如果要谢谢别人的话, 不要只说口头上的谢谢, 应站起身来行礼作揖,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自己诚心悔过.
2 见面之礼: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应面对面一同相互作揖;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相遇时,应为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自己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为长辈者对晚辈只颔首还礼便可.
六 学门肃清(补充)
1 在校园中如遇师长领导走过应停步,侧身一旁让其先过(无论认识不认识).
2 对高年级或低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学兄学姐/某某学弟学妹”称之,对学兄学姐应有其尊重.
3 对同年级同学应以“某某同学”称之.
七 长幼有序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 年幼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某某哥/姐, 做到待之以敬; 为长者应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某某弟/妹,做到待之以礼让; 无论座次 事物名额 分发物品 处处做到让幼者为先.
八 称谓之礼
中华礼仪中名者既讳,是不能随便呼之的, 所谓名讳名讳, 一般只有父母偶尔称之或自己用谦辞时提到, 在古代甚至君臣之间亦不能直呼其名, 多称其职称或者叫字号.
现在我们习惯性的管同辈人群或同社会圈子中的人直呼姓名, 或者关系亲密点称名字认为是表示友爱的方式 , 在同一社交圈中一般都以姓后冠以职称呼之 ,或者叫某某君 ,尊敬但有很亲近的叫某某兄/某某姐 ,再亲密一点的直接称字, 没有字的称号或者如兄弟姐妹般, 以仁兄贤弟尊姐贤妹呼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6728480.html?si=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