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正确使用多媒体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6-12-13
展开全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 “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学习”,即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组合作用不同形状的实物搭一搭,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小博士”为活动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教学时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学生们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先让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台说,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先后对着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劲一吹,结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跑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牢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长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