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 我来答
thianlye
2016-08-27 · TA获得超过546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26
采纳率:84%
帮助的人:389万
展开全部
1、孟子继承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孔子有“杀身成仁”之教,孟子亦以鱼与熊掌之生动譬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创立了“性善”论,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之心,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根大本。孔子圆融混沌之仁,由此十字打开,孟子“居仁由义”之教,功莫大焉。
3、心性之学的完善:孟子由孔子仁的本体指点人类心灵深处的“良知良能,确立了良心说。此即后世陆王心学之思想渊源。
4、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仁”之观念,此为儒学主流思想,故后世亦以“孔孟思想”指称“儒家思想”。
龍晨皓曦
2016-09-02 · TA获得超过6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7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49.4万
展开全部
教育功能
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这就把国家办学校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了。孟子这样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政治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教学方法
(一)培养道德习惯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能够做到三月不违仁
”(《雍也》又说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
”《子罕》这说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上能保持继续不断前进的毅力,养成道德习惯。孟子曾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讨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孟子还作比喻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已矣。
”(《告子上》)孟子用庄稼的成熟来比喻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颇为形象的说明
(二)培养道德行为自觉孔子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孟子着重论述了道德的责任感。他认为“任何道德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要反问自己。总之是行为的正当与否,行为的效果如何,都是要自己负责的,不能依赖别人,或归咎于别人。”
修己、修身是孔孟儒家伦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根本观念。今天我们应当吸取和发扬其积极方面的意义,使之成为道德教育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
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
(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五)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六)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这几句话的根本意思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很重视教学上的启发诱导。孟子告诉我们,正如大匠不因为迁就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射手不因为迁就拙劣射者而改变拉开弓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随便降低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应当将正确的、难易适度的道理诱导启发学生,使之主动努力地随着教师学习。
(七)因材施教
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孔子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孟子跟据孔子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五种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这里的君子很可能指的就是孔子。我们看《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他的众多弟子的指导,大致符合孟子的这段描写。 孟子认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当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我们今天还是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
况:诸如教师、学生、环境、设备等等主客观条件来选定可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孟子首次提出和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虎妞豆豆huniu
2016-08-27 · TA获得超过1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2万
展开全部
仁的学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