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1个回答
2017-05-0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也即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中生活活动中,人与人发生各种关系,也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为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才有道德的产生。最初道德表现为与生活融合一体的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中人们感受到好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最初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生活来示人以德,以生活自身来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道德的说教,灌输道德的戒律。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处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下面我就自己平时的实际教学,关于新课程的生活化方面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
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
要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要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容纳一些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们交往中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作是孩子中的一员,在和学生们共同地讨论、实践、操练中形成凝聚出师生认同一致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来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要有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能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二、优化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
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陈旧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利用思品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作为教材,才更具有教育意义。
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或对小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三、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生活。
有了较好的教学内容后,实施教学活动就成了关键。生活化的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可分为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方式。生活指导式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把生活的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实践式的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提高生活的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可把生活指导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堂课中使用。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又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四、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必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及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方面。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主要应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思品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塑造。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晰的知道我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1.教学内容生活化,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丰富、生动,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首都特色。但是,教材有着共性,但缺乏个性,同时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中要把鲜活的生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需要道德,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我爱爸爸妈妈》、《老师 您好》、《让爷爷奶奶高兴》等敬师长的内容,教材内容已经很丰富,与学生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已经有这方面的体验,然而对于为什么要尊敬师长的道德意义学生还不十分明白的现状,在教学时,教师尝试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请他们把自己抚养孩子的艰辛讲给学生听,尤其是家长讲到孩子生病了家长的焦急,讲到孩子长大了家长的心喜时,让学生们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没想到我一个人病了,全家人都那么着急,尤其是妈妈整夜地看护着我,我真感谢妈妈。有的说:其实我把作业写认真些也没觉得怎样,没想到爸爸妈妈竟然那么高兴。是呀,一个又一个“没想到”像一颗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中,立刻激起了学生的道德良知。
生活就是一个个平凡的镜头,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在情感共鸣中,家长听到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孩子们体会到了亲情,也唤起了孩子要为家人着想,要为家人付出的愿望。孩子理解了家长,在理解的基础上,尊敬父母长辈的道德行为将自然地展现出来。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教育内容都可以尝试生活化,通过生活的真实感受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情境生活化,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注重采用多种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小学生上课是在过生活,作为教师不应该和学生过不去,尤其是对于学生常见的道德问题,教师不应该揪住学生的问题不放,而是应该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通过“移情”使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这样更利于学生澄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镜头A 在《说话有礼貌》一课的课堂上,教师戴着老牛的头饰,与学生共同表演“小牛问路”的故事。当小牛有礼貌地问到:“老牛伯伯您好,请问小鹿家在哪儿?”时,教师扮演的小牛却严肃生硬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老牛”的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说:“老师,您刚才说话太横了,那样说多没礼貌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请学生再来表演,通过对比,通过教师不露声色的引导,学生自然感受到了“对人说话有礼貌,不仅要说礼貌用语,还要注意态度要和气”。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得出了行为要求。教材设计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纳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较好体现。
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教师的暗示,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出道理,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是身心的全面参与,这样的教学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道德知识及行为要求。
镜头B 在教学《不乱放东西》一课时,教师尝试了这样的设计:
(1) 现场活动得出体验:试试:找出教室里常用的东西。
(2) 初步感受不乱放东西的好处:说说:这些东西为什么好找?
(3) 自主创编故事:小组活动:编《小芳乱放东西的故事》。
(4) 动脑动口动手,助人实现自助:看课件:收拾屋子(讨论、操作)
(5) 课件设疑,自悟“放回原处”的要求:演示“收拾好过几天又乱了”
(6) 现场实践,自我评价:小竞赛:整理学习用品
(7) 习惯养成,多方配合:课后要求:坚持做(自评,家长写评语)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他们在活动、在体验、在感悟、在自我评价,无论是乱放东西的害处还是不乱放东西的好处,都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心参加活动后得出的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更活跃了,效果更实在了。我区在进行“课改”时,同时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因此,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设计出情境生动、画面清晰、目的明确、便于交互的课件,较好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镜头C ⑴创设探究的情境
在讲《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出示对比照片,并配有不同风格的音乐,一张环境优美的画面配上轻柔美妙的音乐,一张遍地垃圾的照片配上刺耳的噪音,学生通过鼠标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并说出为什么?课件设计得情境直观生动,易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⑵创设交互的情境
在讲《不乱放东西》一课时,课件设计方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感受。学生自己在屏幕上拖动鼠标帮助小主人公收拾屋子,在人机交互中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得出正确的行为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了解决道德问题的针对性。
3.教学任务生活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英国学者迈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囿于小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的一个缺陷。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强调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课后的真实生活是促进学生道德实践的真正天地,是检验德育实效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实践,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封闭性转向实施开放性教学,与社会鲜活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应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品德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例如:《节约每一滴水》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水的用途、水资源现状及人们用水的情况”。上课时学生交流资料,可以产生很好的触动作用。再如:《我爱首都北京》通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带着任务进行课前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对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通过研究感受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生活,他们将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让学生参与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行动起来做合格的小公民,让学生真正帮助小区中有困难的老人,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温暖同学……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爱和责任无处不在”。相信学生,他们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摸爬滚打,才能经受住风浪,才能使课上学到的、悟到的道德行为规范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
一、优化教学关系,让学生投入生活。
现代生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首先决定于教学关系。
要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会主动和学生交朋友。要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容纳一些缺点、错误的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们交往中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当作是孩子中的一员,在和学生们共同地讨论、实践、操练中形成凝聚出师生认同一致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实事求是地分析教材本身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来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要有交流协作的生生关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注意引导大家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能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直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二、优化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
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陈旧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利用思品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作为教材,才更具有教育意义。
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或对小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三、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生活。
有了较好的教学内容后,实施教学活动就成了关键。生活化的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可分为生活指导式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式的教学方式。生活指导式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把生活的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其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实践式的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提高生活的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可把生活指导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堂课中使用。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又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四、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必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及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方面。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主要应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好思品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塑造。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清晰的知道我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1.教学内容生活化,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丰富、生动,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首都特色。但是,教材有着共性,但缺乏个性,同时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中要把鲜活的生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需要道德,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我爱爸爸妈妈》、《老师 您好》、《让爷爷奶奶高兴》等敬师长的内容,教材内容已经很丰富,与学生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已经有这方面的体验,然而对于为什么要尊敬师长的道德意义学生还不十分明白的现状,在教学时,教师尝试让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请他们把自己抚养孩子的艰辛讲给学生听,尤其是家长讲到孩子生病了家长的焦急,讲到孩子长大了家长的心喜时,让学生们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没想到我一个人病了,全家人都那么着急,尤其是妈妈整夜地看护着我,我真感谢妈妈。有的说:其实我把作业写认真些也没觉得怎样,没想到爸爸妈妈竟然那么高兴。是呀,一个又一个“没想到”像一颗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中,立刻激起了学生的道德良知。
生活就是一个个平凡的镜头,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在情感共鸣中,家长听到了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孩子们体会到了亲情,也唤起了孩子要为家人着想,要为家人付出的愿望。孩子理解了家长,在理解的基础上,尊敬父母长辈的道德行为将自然地展现出来。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教育内容都可以尝试生活化,通过生活的真实感受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情境生活化,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注重采用多种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小学生上课是在过生活,作为教师不应该和学生过不去,尤其是对于学生常见的道德问题,教师不应该揪住学生的问题不放,而是应该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通过“移情”使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这样更利于学生澄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镜头A 在《说话有礼貌》一课的课堂上,教师戴着老牛的头饰,与学生共同表演“小牛问路”的故事。当小牛有礼貌地问到:“老牛伯伯您好,请问小鹿家在哪儿?”时,教师扮演的小牛却严肃生硬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老牛”的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说:“老师,您刚才说话太横了,那样说多没礼貌呀?”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请学生再来表演,通过对比,通过教师不露声色的引导,学生自然感受到了“对人说话有礼貌,不仅要说礼貌用语,还要注意态度要和气”。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得出了行为要求。教材设计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纳的局面,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较好体现。
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教师的暗示,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出道理,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是身心的全面参与,这样的教学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道德知识及行为要求。
镜头B 在教学《不乱放东西》一课时,教师尝试了这样的设计:
(1) 现场活动得出体验:试试:找出教室里常用的东西。
(2) 初步感受不乱放东西的好处:说说:这些东西为什么好找?
(3) 自主创编故事:小组活动:编《小芳乱放东西的故事》。
(4) 动脑动口动手,助人实现自助:看课件:收拾屋子(讨论、操作)
(5) 课件设疑,自悟“放回原处”的要求:演示“收拾好过几天又乱了”
(6) 现场实践,自我评价:小竞赛:整理学习用品
(7) 习惯养成,多方配合:课后要求:坚持做(自评,家长写评语)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他们在活动、在体验、在感悟、在自我评价,无论是乱放东西的害处还是不乱放东西的好处,都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心参加活动后得出的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更活跃了,效果更实在了。我区在进行“课改”时,同时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因此,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设计出情境生动、画面清晰、目的明确、便于交互的课件,较好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镜头C ⑴创设探究的情境
在讲《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出示对比照片,并配有不同风格的音乐,一张环境优美的画面配上轻柔美妙的音乐,一张遍地垃圾的照片配上刺耳的噪音,学生通过鼠标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并说出为什么?课件设计得情境直观生动,易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⑵创设交互的情境
在讲《不乱放东西》一课时,课件设计方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感受。学生自己在屏幕上拖动鼠标帮助小主人公收拾屋子,在人机交互中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得出正确的行为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了解决道德问题的针对性。
3.教学任务生活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英国学者迈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囿于小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的一个缺陷。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强调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课后的真实生活是促进学生道德实践的真正天地,是检验德育实效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实践,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封闭性转向实施开放性教学,与社会鲜活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应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品德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例如:《节约每一滴水》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水的用途、水资源现状及人们用水的情况”。上课时学生交流资料,可以产生很好的触动作用。再如:《我爱首都北京》通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带着任务进行课前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对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通过研究感受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生活,他们将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让学生参与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行动起来做合格的小公民,让学生真正帮助小区中有困难的老人,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温暖同学……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爱和责任无处不在”。相信学生,他们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摸爬滚打,才能经受住风浪,才能使课上学到的、悟到的道德行为规范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