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生,你如何知道教师讲的内容你是否感兴趣?你只有去倾听,才能知道。作为学生,首先要培养的良好习惯就是学会倾听。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发现自己是否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而兴趣是学会倾听的基础。低年级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发散,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够持久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的精神面貌要好,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情境设计要切合实际,而又引人入胜;思路清楚而又条理分明;适当使用小口令、小游戏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来源,课外书是学生获得其他知识的来源。每天早晨,学校都会安排早读课,让学生拿出书本朗读。“书读万遍,其义自见。”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更关键的是,在阅读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推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现实问题是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学生在做练习时不会审题,往往只读一半,更有甚者,不读题而直接做题,结果可想而知。也有的学生读题了,但是在未理解或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就动笔了。究其原因,其一,学生的耐心不够,他还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题、审题。其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他对个别词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其三,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题目意思理解了,但是不知从何处下手。
学生不会读题,不理解题意,就会导致不能正确地解答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题目。如在某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39添上1是( )个十,的学生给填的是40。原因在于没有把题目读完整。对于解决问题,他们往往只读一遍,有的学生甚至只看个别的数字或词语来解题,而不深思熟虑,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的前面有5个人,小明的后面有6个人,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看到“一共”想到加,但是在加的过程中把小明自己给漏掉了。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而数学这门学科是逻辑性非常强的,每一个算式都是有理有据,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慢慢变成愿思考、勤思考、擅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戴曙光著的《简单教数学》一书中,戴老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位数除两位数中,“为什么从高位除起?”他没有简单、直接地把这一规律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这里有4捆2根小棒,每捆小棒1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怎么列算式?请小朋友用这4捆2根小棒分一分,根据分的方法列算式。得出有3种结果。用刚才的方法分52÷2,结果有2种方法,不同的学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用口算的同学自然往竖式“靠”,先除个位数的学生觉得“麻烦”,大家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从高位除起”。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从高位除起”并不是规定、强制而成的,而是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主动建构的,“先分整捆的”比“先分单根的”的容易,抽象化、数学化的竖式计算更加方便,计算方法也就自然生成了。这样一来,经过学生的探索、思考得来的这一结论,比老师告诉学生千万遍,学生记得更牢,掌握得更好。
独立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生活、学习中慢慢养成的。在学习中,老师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生活中,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是班级的一员,班级是学校的一员,学校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团体中,在团体中活动就得学会沟通交流,学会互帮互助,同时也要形成团队观念。“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是折不断的。”说明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更强,学东西更快,这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团队中,能更快速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并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出夺目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十几减8,7时,先让学生说想法,教师再总结,最后再点名说。笔者发现只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能够掌握,对于一些反应较慢的学生而言,则比较困难。但是,当笔者改变方式,让他们同桌互说时,笔者明显发现,学生变得会说、愿说、想说。在同桌互说的这一环节,学生都表现得很认真,俨然是一个“小老师”,对同桌严格,对语言讲究,
对内容熟练。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我们是一个整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很多,各科又有其不同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每周利用时间,对本周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或梳理。通常,每学完一节课,教师就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学完一个单元带着学生总结,往往是期末之时再总结。学完一个单元,笔者往往是让学生回家,先把这个单元的内容复习一遍,第二天上课时,我们会玩“你问我答”的游戏,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梳理一遍。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整理和归纳,并且通过找一找有什么发现,进一步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容。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度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得法,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这些好习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扎根,最后结出璀璨的果实。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生,你如何知道教师讲的内容你是否感兴趣?你只有去倾听,才能知道。作为学生,首先要培养的良好习惯就是学会倾听。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发现自己是否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而兴趣是学会倾听的基础。低年级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发散,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够持久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的精神面貌要好,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情境设计要切合实际,而又引人入胜;思路清楚而又条理分明;适当使用小口令、小游戏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的来源,课外书是学生获得其他知识的来源。每天早晨,学校都会安排早读课,让学生拿出书本朗读。“书读万遍,其义自见。”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更关键的是,在阅读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推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现实问题是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学生在做练习时不会审题,往往只读一半,更有甚者,不读题而直接做题,结果可想而知。也有的学生读题了,但是在未理解或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就动笔了。究其原因,其一,学生的耐心不够,他还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读题、审题。其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他对个别词的意思理解不到位。其三,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题目意思理解了,但是不知从何处下手。
学生不会读题,不理解题意,就会导致不能正确地解答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题目。如在某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39添上1是( )个十,的学生给填的是40。原因在于没有把题目读完整。对于解决问题,他们往往只读一遍,有的学生甚至只看个别的数字或词语来解题,而不深思熟虑,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的前面有5个人,小明的后面有6个人,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看到“一共”想到加,但是在加的过程中把小明自己给漏掉了。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而数学这门学科是逻辑性非常强的,每一个算式都是有理有据,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慢慢变成愿思考、勤思考、擅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戴曙光著的《简单教数学》一书中,戴老师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位数除两位数中,“为什么从高位除起?”他没有简单、直接地把这一规律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这里有4捆2根小棒,每捆小棒1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怎么列算式?请小朋友用这4捆2根小棒分一分,根据分的方法列算式。得出有3种结果。用刚才的方法分52÷2,结果有2种方法,不同的学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用口算的同学自然往竖式“靠”,先除个位数的学生觉得“麻烦”,大家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从高位除起”。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从高位除起”并不是规定、强制而成的,而是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主动建构的,“先分整捆的”比“先分单根的”的容易,抽象化、数学化的竖式计算更加方便,计算方法也就自然生成了。这样一来,经过学生的探索、思考得来的这一结论,比老师告诉学生千万遍,学生记得更牢,掌握得更好。
独立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生活、学习中慢慢养成的。在学习中,老师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生活中,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是班级的一员,班级是学校的一员,学校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生活在一个团体中,在团体中活动就得学会沟通交流,学会互帮互助,同时也要形成团队观念。“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是折不断的。”说明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更强,学东西更快,这就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团队中,能更快速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并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出夺目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十几减8,7时,先让学生说想法,教师再总结,最后再点名说。笔者发现只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能够掌握,对于一些反应较慢的学生而言,则比较困难。但是,当笔者改变方式,让他们同桌互说时,笔者明显发现,学生变得会说、愿说、想说。在同桌互说的这一环节,学生都表现得很认真,俨然是一个“小老师”,对同桌严格,对语言讲究,
对内容熟练。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我们是一个整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很多,各科又有其不同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每周利用时间,对本周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或梳理。通常,每学完一节课,教师就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学完一个单元带着学生总结,往往是期末之时再总结。学完一个单元,笔者往往是让学生回家,先把这个单元的内容复习一遍,第二天上课时,我们会玩“你问我答”的游戏,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把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梳理一遍。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整理和归纳,并且通过找一找有什么发现,进一步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容。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度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得法,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这些好习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扎根,最后结出璀璨的果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