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展开全部
【摘要】初中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应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策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遵循规律,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课标的要求,也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我国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到高三毕业,10年时间的英语学习,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接触英语较少,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听、说能力非常差,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这点在乡村学校尤为严重。我想原因不在学习者自己身,而是在于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教师教英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要给孩子们创造说英语的环境。
一.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语言(英语)的工具性。课标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英语仅仅当知识来传授,而要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做动作、做游戏、做事情。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简短对话;表演小故事或小话剧。)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深化英语教学的改革中,充分帮助学生认识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口语和听力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的关键
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母语的听说在婴儿呱呱坠地之后就已经开始。在生活环境中,母语听说
能力的形成与他们对周围环境认识同步进行。母语交际能力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语言习得的结果,与儿童对外界的其他认识一样,遵循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建构主义者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英语听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与母语的习得不尽相同,但也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哑巴”英语的形成,应部分归咎于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接触英语的机会,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对英语语言形成认知。并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加以运用。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语言,把语言的学习与使用联系起来,在学中用、用中学,逐步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听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听的基础上开展说的练习。没听的不说,学生在先听别人说后知道怎
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当他们第一次说出他学会了的话,看到听者的适当反应,达到了他们预期的目的,往往会欣喜若狂。对自己学说话有了信心,越说越
想说,就能较为轻松的打破学生不敢开口的局面。所以,我们要抓紧听这一环,听准了才能说对,说对了才能尝到说的甜头。
2. 听说结合,以说带听,以听促说 听说并举的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说的
能力的有效做法。这样做既能给学生设计“双重”学习任务,为他们注入学习的“驱动力”,也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而且,小学阶段目前完全具备听说结合的英语教学条件,小学教材中主要的学习材料及对话形式呈现为多。 对话的基础之一是“听懂”,然后才是适当的反应——“说出”,并形成“交谈”。
3. 注重积累,培养学生听说习惯。 良好的听说习惯要靠早期培养,要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要靠长期坚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挖掘教材,设计合理的口语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以学生所学内容为基础,形式要多样化,要利于学生参与,更要持之以恒地落实。好的英语是 “ 读 ” 出来的, “ 读 ” 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依托教材主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来朗读,并按照意群朗读。多读多背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规律 ,循序渐进地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
4.在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建构主义突出了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
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数学生停留在个人的记忆、积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未能形成社会化的学习。课堂中听说的训练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对话情形是有很大差距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形成一种权威或是命令。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惰性与学习上的依赖,也失去了交际的信心,在合作中也就缺乏了积极性,难以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形成共享与协商的局面。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任何交际至少涉及两方,交际的成功依赖于双方的合作,没有对方的协作,只能是独白或演讲。
5.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要真正促进学生在听说中的互动,会话双方的角色必须不断进行转换。
如果听话人既不能插话,又不能退出会话,因而会觉得十分厌烦和无聊。这违背了“话轮更迭”这一基本规范,也违背了会话参与者的本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丧失了交流的欲望,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把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以及交际策略等有效地进入课堂,师生平等地成为该环境的参与者,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栩栩如生的语言环境中,与老师一块成为真实交际中的一员,避免英语教师课堂上侃侃而谈和剥夺学生说话权利的现象。
6.加强听的练习,注意听的效果。听力是在不断的练习里培养起来的。 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听的训练,让学生多听英语。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英语歌曲、歌谣、经典对话大声地呈现在英语课见得10分钟。在课堂上多用英语进行教学,少用汉语,平时还利用录音机使学生多听英、美人的声音,以及学校里其它英语教师的声音,使学生习惯于听比较地道、比较标准的英语语音。另外,我还让学生注意听同班同学的发音,以提高辨音的能力。在一个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其他学生都要用心听。还鼓励学生课余收看英语电视教学节目。时常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看英语教学电影片,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
7. 挖掘教材,创设并充分利用语境。
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听懂、能说,就要让学生置身于体现“语用”的情景中。教师必须利用语言情境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才有可能使学生做出反应、生成思想,产生表达的欲望。冀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口语交际内容,很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购物,问路,谈天气等。 日常教学中, 教材是学生获得新话语能力的主要依托。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才能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结合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模拟情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作为情景支撑. 关注情景创设的恰当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有始有终。
8.课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开辟“听说”的第二课堂。教材只
是一个参照,而不是教条。我们作为英语老师既要立足书中,又要站在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我们身边的现有资源,勇于拓展。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才叫学习,我们可以在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唱英语歌、讲英语小故事、开展英语小party、观看原声影院等,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情感更易于被调动。
9.说话要带手势、动作、表情。
我们教师在说英语时都知道用手势、动作、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但往往忽略要求学生说英语时也这样做。其实要求学生说英语时带手势、动作、表情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记忆和自然地使用英语。
10.鼓励学生开口,注意订正错误的艺术。
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习惯。学生学习说英语,由说不好到说得比较好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另外,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有的无需马上给予指出,以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熟练程度。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选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使语言能力的形成。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课标的要求,也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我国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到高三毕业,10年时间的英语学习,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接触英语较少,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听、说能力非常差,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这点在乡村学校尤为严重。我想原因不在学习者自己身,而是在于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教师教英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要给孩子们创造说英语的环境。
一.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语言(英语)的工具性。课标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英语仅仅当知识来传授,而要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做动作、做游戏、做事情。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做出适当反应。简短对话;表演小故事或小话剧。)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深化英语教学的改革中,充分帮助学生认识听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口语和听力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的关键
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母语的听说在婴儿呱呱坠地之后就已经开始。在生活环境中,母语听说
能力的形成与他们对周围环境认识同步进行。母语交际能力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语言习得的结果,与儿童对外界的其他认识一样,遵循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建构主义者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英语听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尽管与母语的习得不尽相同,但也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哑巴”英语的形成,应部分归咎于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接触英语的机会,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对英语语言形成认知。并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加以运用。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语言,把语言的学习与使用联系起来,在学中用、用中学,逐步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听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听的基础上开展说的练习。没听的不说,学生在先听别人说后知道怎
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当他们第一次说出他学会了的话,看到听者的适当反应,达到了他们预期的目的,往往会欣喜若狂。对自己学说话有了信心,越说越
想说,就能较为轻松的打破学生不敢开口的局面。所以,我们要抓紧听这一环,听准了才能说对,说对了才能尝到说的甜头。
2. 听说结合,以说带听,以听促说 听说并举的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说的
能力的有效做法。这样做既能给学生设计“双重”学习任务,为他们注入学习的“驱动力”,也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而且,小学阶段目前完全具备听说结合的英语教学条件,小学教材中主要的学习材料及对话形式呈现为多。 对话的基础之一是“听懂”,然后才是适当的反应——“说出”,并形成“交谈”。
3. 注重积累,培养学生听说习惯。 良好的听说习惯要靠早期培养,要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要靠长期坚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挖掘教材,设计合理的口语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以学生所学内容为基础,形式要多样化,要利于学生参与,更要持之以恒地落实。好的英语是 “ 读 ” 出来的, “ 读 ” 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依托教材主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来朗读,并按照意群朗读。多读多背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规律 ,循序渐进地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
4.在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建构主义突出了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
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数学生停留在个人的记忆、积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未能形成社会化的学习。课堂中听说的训练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对话情形是有很大差距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形成一种权威或是命令。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惰性与学习上的依赖,也失去了交际的信心,在合作中也就缺乏了积极性,难以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形成共享与协商的局面。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任何交际至少涉及两方,交际的成功依赖于双方的合作,没有对方的协作,只能是独白或演讲。
5.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要真正促进学生在听说中的互动,会话双方的角色必须不断进行转换。
如果听话人既不能插话,又不能退出会话,因而会觉得十分厌烦和无聊。这违背了“话轮更迭”这一基本规范,也违背了会话参与者的本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丧失了交流的欲望,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把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以及交际策略等有效地进入课堂,师生平等地成为该环境的参与者,有效地把学生引入栩栩如生的语言环境中,与老师一块成为真实交际中的一员,避免英语教师课堂上侃侃而谈和剥夺学生说话权利的现象。
6.加强听的练习,注意听的效果。听力是在不断的练习里培养起来的。 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听的训练,让学生多听英语。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英语歌曲、歌谣、经典对话大声地呈现在英语课见得10分钟。在课堂上多用英语进行教学,少用汉语,平时还利用录音机使学生多听英、美人的声音,以及学校里其它英语教师的声音,使学生习惯于听比较地道、比较标准的英语语音。另外,我还让学生注意听同班同学的发音,以提高辨音的能力。在一个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其他学生都要用心听。还鼓励学生课余收看英语电视教学节目。时常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看英语教学电影片,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
7. 挖掘教材,创设并充分利用语境。
语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听懂、能说,就要让学生置身于体现“语用”的情景中。教师必须利用语言情境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才有可能使学生做出反应、生成思想,产生表达的欲望。冀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口语交际内容,很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购物,问路,谈天气等。 日常教学中, 教材是学生获得新话语能力的主要依托。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才能使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结合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模拟情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作为情景支撑. 关注情景创设的恰当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有始有终。
8.课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开辟“听说”的第二课堂。教材只
是一个参照,而不是教条。我们作为英语老师既要立足书中,又要站在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我们身边的现有资源,勇于拓展。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才叫学习,我们可以在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唱英语歌、讲英语小故事、开展英语小party、观看原声影院等,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情感更易于被调动。
9.说话要带手势、动作、表情。
我们教师在说英语时都知道用手势、动作、表情来帮助学生理解,但往往忽略要求学生说英语时也这样做。其实要求学生说英语时带手势、动作、表情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记忆和自然地使用英语。
10.鼓励学生开口,注意订正错误的艺术。
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习惯。学生学习说英语,由说不好到说得比较好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另外,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有的无需马上给予指出,以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熟练程度。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选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使语言能力的形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