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有哪些
展开全部
庭教育的缺失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
谈起“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话题,我认为其实质是进一步是规范家长教育行为。
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只有家长这个职业不培训都上岗,堪称社会第一怪现象。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第一步应当是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包括行为当中蕴含的主体、精神、观念和任务,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成效大小的关键。
先来说说家庭教育中的“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
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
“家庭教育中,母亲像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则是一座伟岸的高山,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请看一组数据: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但有人却这样认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父亲这座‘山’能给孩子权威感、约束感和纪律感,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我们的老祖宗也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三字经》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引领孩子走向社会;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样板;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母亲的影响力就不如父亲。
请看下面的资料:
☆有人对男孩的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的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更难为人夫、为人父。
☆而对女孩的研究则表明: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五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他们在学校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
☆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母亲在婴幼儿期的时候作用最大,而父亲的影响在幼儿期以后特别重要。
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父亲的存在和父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孩子需要父亲的关爱,父亲需要孩子的依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而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也同样指出了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在家庭教育中,做父亲的工作再忙,应尽可能抽出时间,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科学指导,细心教育,与孩子真诚相待。最起码是就是,父亲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吃晚饭,父亲应该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说家庭教育中的“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说的是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一个家庭只有物质富裕而缺少了精神富有,是不可想象的。眼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可谓不惜工本,有些甚至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较少过问。做家长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社会的冷漠、自私和缺乏团队精神正侵蚀着孩子们。可是,有些家长听说人家上什么培训班,他也跟着一起上。特别吃香的是“奥数”培训。许多家长自己不懂“奥数”,更会不顾一切地送孩子上这种培训班,买有关的奥数辅导材料。“奥数”是什么?奥数是择校的怪胎,是升学率的催化剂。社会上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校外培训机构,可见家长投入的财力有多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奖励要适度、科学。用金钱或财物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体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励。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相比之下,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让孩子在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让孩子懂得感恩分享,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的勇气等等,等等,那就相形见拙了。
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精神追求不足”这个问题,做父母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下面这首诗可能有所启发。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赋予你生命,
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许多东西,
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
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但不能替你作出抉择;
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
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
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
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
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我能教给你做人的优秀品质,
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我能责备你的过失,
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我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
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
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我无意责怪家长,我只是提醒家长注意“追求缺失”的泛滥。
第三,说家庭教育中的“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了做父母的,甚至误导了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做父母的,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没有接受较好或者较高的教育,将自己的愿望统统押到了孩子的身上。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已经显现。不是嘛!胎儿学习婴儿的东西,婴儿学习幼儿的东西,幼儿学习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习中学的东西,中学学习大学的东西,大学则学习幼儿的东西。小孩子的时候,没有功夫玩,到升入大学后,再痛痛快快地玩。
教育是有阶段性的。违背教育规律是要被规律惩罚的。幼儿园、小学不抓行为规范教育,只好大学抓行为规范教育。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那只会招来更大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人人都适用。
爱,不能缺失;但也不能过度。溺爱,不是爱而是害。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逆向关怀”的观念,应该值得我们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的,深思,再深思!
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形象地反映了过度和不恰当爱的父母——割草机父母。这种父母往往一直走在孩子前面,不等困难的出现,随时替他们清除障碍。在割草机父母的溺爱下,孩子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极其懒惰,丧失感恩之心,从而失去生存能力。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猎豹捕捉到受伤的羚羊或斑马后,不是马上咬死,而是有意放它逃走,接着敦促尾随过来的小猎豹前去追赶猎物。小猎豹稍有怠慢,母豹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扑打、驱赶,直到它们明白母亲的用意,抖擞精神,奋力追赶受伤的猎物方才罢休。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父母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做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会遭遇孩子的冷漠?这也许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相吻合,就是“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爱心,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时候,要深深地珍藏在自己的心底。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有爱是不够的,需要理智的爱,明智的爱。
第四,说家庭教育中的“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许多家长认为“品德养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别太在意。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偏差。最大的偏差就是将分数与知识划等号。有些时候,分数与知识可以划等号,有些则未必。这里就有一个诚信的问题。拿做作业来说,是自己做出来的,还是看来的,甚至是抄来的。考试也是这样。
你看现在高考为了防止作弊,采取了多少措施,采取了多少高科技的手段,这可以看出“诚信”缺失的程度。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教知识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学习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家庭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特别要强调的是独立的习惯。这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钱江晚报》2012.8.13.A16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昨天,清华大学今年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这也拉开了今年新生报到的序幕。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
新闻出现在我国顶尖、一流的大学,出现在党员新生的报到,更值得我们深思孩子独立品格的养成。
品德养成对家长来说,一定要及早规划,做到“样样落实,天天坚持”,打好持久战。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保证。
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做父母的能够以身作则,这是在给孩子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父母是伟大的,是值得每个孩子从内心上去尊重孩子。以身作则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示范,随时起着潜默移化的作用。父母自己喜欢看书,则要求孩子看书,孩子会欣然接受意见。否则,他会说:“自己不看书,经常玩麻将,可总要别人整天看书写作业。”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自我教育,一定要明确父母的身教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沟通交流,就是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修复。现代化的进程中,物品出了毛病的时候,改变了过去想修的理念,成为现在想换的理念。例如洗衣机坏了,过去,是设法找出毛病,或者换个零件,或者修一修,就可以了。现在洗衣机坏了,厂家人员上门一查,小的毛病换一块板,大的毛病换一台。可是家教育中出了问题,就不能一换了事的。
家庭教育中有问题时,只能多沟通、多交流、多修复。这样,要学会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更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应该没有距离。父母如果有什么担心或者顾虑可以主动讲给孩子听。其实,只要父母够真诚,孩子是能够体谅的。尽管父母有时工作十分繁忙,但必须抽时间与孩子和教师多交流。有的父母常早出晚归,不是很了解孩子在家或在校的情况,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增进感情,孩子才愿意与父母交流。常交流,即便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的情况,家长也会找准引导的正确方向。
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永不言弃。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家长自身素质滞后而产生的不协调,家长常常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投降,有些父母则“破罐子破摔”。这是极为危险的。
孩子不听,家长无法,决不能言弃。怎么办?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要明白:不是当了家长就与生俱来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而是必须学习,必须不断地学习。
有些学者提出:“在孩子面前,你就要夹紧尾巴做正人君子!不要当着孩子面发牢骚,自己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不要让孩子看见。”
当然。我们也应该关注教育任务的社会分工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面相当广泛,估计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是有个动态值得了解。近日报载:
“钱文忠老师热心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老师和家长关心孩子应该有所分工,老师侧重教育,家长侧重教养;老师侧重文化,家长侧重文明,两种角色不能混为一谈。”
说得很在理,家庭教育中任务不能有缺失,但整个教育需要分工。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
谈起“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话题,我认为其实质是进一步是规范家长教育行为。
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只有家长这个职业不培训都上岗,堪称社会第一怪现象。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第一步应当是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包括行为当中蕴含的主体、精神、观念和任务,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成效大小的关键。
先来说说家庭教育中的“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
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
“家庭教育中,母亲像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则是一座伟岸的高山,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请看一组数据: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但有人却这样认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父亲这座‘山’能给孩子权威感、约束感和纪律感,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我们的老祖宗也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三字经》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引领孩子走向社会;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样板;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母亲的影响力就不如父亲。
请看下面的资料:
☆有人对男孩的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的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更难为人夫、为人父。
☆而对女孩的研究则表明: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五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他们在学校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
☆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母亲在婴幼儿期的时候作用最大,而父亲的影响在幼儿期以后特别重要。
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父亲的存在和父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孩子需要父亲的关爱,父亲需要孩子的依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而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也同样指出了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在家庭教育中,做父亲的工作再忙,应尽可能抽出时间,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科学指导,细心教育,与孩子真诚相待。最起码是就是,父亲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吃晚饭,父亲应该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说家庭教育中的“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说的是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一个家庭只有物质富裕而缺少了精神富有,是不可想象的。眼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可谓不惜工本,有些甚至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较少过问。做家长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社会的冷漠、自私和缺乏团队精神正侵蚀着孩子们。可是,有些家长听说人家上什么培训班,他也跟着一起上。特别吃香的是“奥数”培训。许多家长自己不懂“奥数”,更会不顾一切地送孩子上这种培训班,买有关的奥数辅导材料。“奥数”是什么?奥数是择校的怪胎,是升学率的催化剂。社会上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校外培训机构,可见家长投入的财力有多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奖励要适度、科学。用金钱或财物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体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励。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相比之下,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让孩子在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让孩子懂得感恩分享,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的勇气等等,等等,那就相形见拙了。
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精神追求不足”这个问题,做父母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下面这首诗可能有所启发。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赋予你生命,
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许多东西,
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
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但不能替你作出抉择;
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
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
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
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
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我能教给你做人的优秀品质,
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我能责备你的过失,
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我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
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
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我无意责怪家长,我只是提醒家长注意“追求缺失”的泛滥。
第三,说家庭教育中的“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了做父母的,甚至误导了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做父母的,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没有接受较好或者较高的教育,将自己的愿望统统押到了孩子的身上。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已经显现。不是嘛!胎儿学习婴儿的东西,婴儿学习幼儿的东西,幼儿学习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习中学的东西,中学学习大学的东西,大学则学习幼儿的东西。小孩子的时候,没有功夫玩,到升入大学后,再痛痛快快地玩。
教育是有阶段性的。违背教育规律是要被规律惩罚的。幼儿园、小学不抓行为规范教育,只好大学抓行为规范教育。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那只会招来更大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人人都适用。
爱,不能缺失;但也不能过度。溺爱,不是爱而是害。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逆向关怀”的观念,应该值得我们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的,深思,再深思!
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形象地反映了过度和不恰当爱的父母——割草机父母。这种父母往往一直走在孩子前面,不等困难的出现,随时替他们清除障碍。在割草机父母的溺爱下,孩子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极其懒惰,丧失感恩之心,从而失去生存能力。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猎豹捕捉到受伤的羚羊或斑马后,不是马上咬死,而是有意放它逃走,接着敦促尾随过来的小猎豹前去追赶猎物。小猎豹稍有怠慢,母豹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扑打、驱赶,直到它们明白母亲的用意,抖擞精神,奋力追赶受伤的猎物方才罢休。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父母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做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会遭遇孩子的冷漠?这也许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相吻合,就是“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爱心,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时候,要深深地珍藏在自己的心底。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有爱是不够的,需要理智的爱,明智的爱。
第四,说家庭教育中的“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许多家长认为“品德养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别太在意。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偏差。最大的偏差就是将分数与知识划等号。有些时候,分数与知识可以划等号,有些则未必。这里就有一个诚信的问题。拿做作业来说,是自己做出来的,还是看来的,甚至是抄来的。考试也是这样。
你看现在高考为了防止作弊,采取了多少措施,采取了多少高科技的手段,这可以看出“诚信”缺失的程度。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教知识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学习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家庭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特别要强调的是独立的习惯。这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钱江晚报》2012.8.13.A16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昨天,清华大学今年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这也拉开了今年新生报到的序幕。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
新闻出现在我国顶尖、一流的大学,出现在党员新生的报到,更值得我们深思孩子独立品格的养成。
品德养成对家长来说,一定要及早规划,做到“样样落实,天天坚持”,打好持久战。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保证。
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做父母的能够以身作则,这是在给孩子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父母是伟大的,是值得每个孩子从内心上去尊重孩子。以身作则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示范,随时起着潜默移化的作用。父母自己喜欢看书,则要求孩子看书,孩子会欣然接受意见。否则,他会说:“自己不看书,经常玩麻将,可总要别人整天看书写作业。”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自我教育,一定要明确父母的身教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沟通交流,就是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修复。现代化的进程中,物品出了毛病的时候,改变了过去想修的理念,成为现在想换的理念。例如洗衣机坏了,过去,是设法找出毛病,或者换个零件,或者修一修,就可以了。现在洗衣机坏了,厂家人员上门一查,小的毛病换一块板,大的毛病换一台。可是家教育中出了问题,就不能一换了事的。
家庭教育中有问题时,只能多沟通、多交流、多修复。这样,要学会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更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应该没有距离。父母如果有什么担心或者顾虑可以主动讲给孩子听。其实,只要父母够真诚,孩子是能够体谅的。尽管父母有时工作十分繁忙,但必须抽时间与孩子和教师多交流。有的父母常早出晚归,不是很了解孩子在家或在校的情况,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增进感情,孩子才愿意与父母交流。常交流,即便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的情况,家长也会找准引导的正确方向。
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永不言弃。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家长自身素质滞后而产生的不协调,家长常常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投降,有些父母则“破罐子破摔”。这是极为危险的。
孩子不听,家长无法,决不能言弃。怎么办?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要明白:不是当了家长就与生俱来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而是必须学习,必须不断地学习。
有些学者提出:“在孩子面前,你就要夹紧尾巴做正人君子!不要当着孩子面发牢骚,自己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不要让孩子看见。”
当然。我们也应该关注教育任务的社会分工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面相当广泛,估计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是有个动态值得了解。近日报载:
“钱文忠老师热心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老师和家长关心孩子应该有所分工,老师侧重教育,家长侧重教养;老师侧重文化,家长侧重文明,两种角色不能混为一谈。”
说得很在理,家庭教育中任务不能有缺失,但整个教育需要分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8-03-2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 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的现实却相反,大量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关键因素。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显露出来。 现状: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 误区之一:重专制轻放手。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调查显示,过分干涉孩子的家庭占30%之多。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不但会影响孩子现在的创造力,对将来踏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都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误区之二: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孩子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时期的教育。人们往往把这个时期养成的品德、性格及行为习惯带入坟墓,可谓“少成若天性”。但是,当前部分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事业繁忙,因而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或者他们压根儿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三千多个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过调查,其中一题列出17项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请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教育内容,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智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这些重要的德育内容,选项率没有超过 12%,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误区之三:重物质轻精神。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父辈曾经在孩提时代吃过苦,到了孩子这一代,他们不希望孩子再吃苦,因此,物质方面只有孩子们想不到的,没有家长们买不到的,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然而,仅仅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孩子精神家园的建设。但仍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过重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节。重物质轻精神的“关爱”,不但会养成孩子“娇”、“骄”二气,还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适得其反。 反思:探究中国式家庭教育艺术 众所周知,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发展,难免自加压力,同时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自己的高期望作为孩子发展的动力。但有时不免事与愿违。家长如何做才能给自己和孩子减压呢?笔者认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讲究艺术,追求变化。 变“听”为“看”,密切亲子关系。以前家长问起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孩子回答“还好”,“老师说有进步”等诸如此类搪塞的话。家长们往往因为工作忙或者别的原因而过于轻信孩子的话,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不妨变“听”为“看”,一个星期或者一个周期里专门抽出时间来抽查孩子的作业,练习册,老师的评语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真凭实据”要比孩子的“一面之词”的可信度高的多。同时,家长应平时多与孩子聊天,与孩子交流、沟通次数多了,处理有些问题相对就容易多了,而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起对孩子了解不足。 变“委屈”为“理解”,家长要理性看待自己的高期望值。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工作,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管,而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或者达到了但并不理想,家长就会感觉到委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孩子却让自己失望了。在家长失望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压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往往会带来一些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的质疑和干涉,例如告诉孩子应该这样背课文,那样写作业等。如果效果并不理想,家长难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这种负面情绪会使家长和孩子不能默契的交流和配合,进而对孩子的正常学习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高期望值时,家长要理性看待,要为自己减压,适当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期望值靠近。 变“要求”为“赏识”,把高期望值转变为积极因素。要学会赏识孩子。当家长看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都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那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相当好。这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他所取的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对自己就会更加有信心,家长也会觉得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期望值比较协调,对孩子的信任感就会增加,这样,亲子之间良好的交流基础就能够形成了。家长的高期望值也就转变成了积极因素。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他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相互理解。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家长的期望就可以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现实,亲子关系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沟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现如今的家庭,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为孩子的将来进行各种安排。孩子出生以后会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早教班,上学以后更是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这么多各式各样不同的补习班真的适合孩子吗?
当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他们希望孩子拥有更多的技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优秀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希望孩子的一生都能顺风顺水,但人生处处是惊喜,一切都是未知数,所有的事情不可能一直在安排好的轨道上行驶。
孩子真的愿意去这些补习班吗?孩子不喜欢上一些所谓的补习班,便会从心里抵制,那么效果是会适得其反的。如果是孩子的兴趣所在那么孩子学起来也会有很多的乐趣。其实更多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的是更多的陪伴,童年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童年生活对孩子的性格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孩子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下成长那么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会变得内向,不善于表达,更有可能还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加深。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从小在和睦有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这往往便是当代的家庭所缺失的。
当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他们希望孩子拥有更多的技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优秀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希望孩子的一生都能顺风顺水,但人生处处是惊喜,一切都是未知数,所有的事情不可能一直在安排好的轨道上行驶。
孩子真的愿意去这些补习班吗?孩子不喜欢上一些所谓的补习班,便会从心里抵制,那么效果是会适得其反的。如果是孩子的兴趣所在那么孩子学起来也会有很多的乐趣。其实更多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的是更多的陪伴,童年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童年生活对孩子的性格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孩子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下成长那么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会变得内向,不善于表达,更有可能还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加深。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从小在和睦有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这往往便是当代的家庭所缺失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