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主要是指东周时期,在这之前是西周,西周原本是分封制,由诸侯国向中央负责,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诸侯杀害,导致西周覆灭。而继位后的周平王背负着杀父的罪名,在诸侯国中的威信扫地,最终出现诸侯争霸。
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历史上的东周时期,西周和东周的主要分界点,就是周平王的继位,褒姒是有名的宠妃,在为周幽王生下伯服后,周幽王欲将伯服立为太子,将褒姒立为皇后。
这却引发了太子宜臼的不满,后于岳父联合杀死了幽王,继承皇位,称为周平王,因此也背上了杀父的名号,在诸侯国中失去了威信,仅有3个诸侯国来救驾,之后将都城迁至洛邑,西周就彻底结束了。
扩展资料:
在周平王东迁后,五大诸侯纷纷称霸,其中西面的国土被秦国占据了大半,并且在之后秦国还陆续的吞并了其他的一些小诸侯国和周边的部落,成为了一方强国。
之后吴国和越国也吞并了一些小国,因为春秋时的诸侯国众多,可达100多个,直到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吞并,才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最终被秦国统一,才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扩展资料: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不是个真正的朝代。故春秋、战国之前,也不会有什麼朝代。
这两个词汇,是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说明:「东周天子已无号令诸侯的能力」时的两个时段的代称。
我们称夏朝、商朝、周朝(讲成:「夏代,商代、周代」也都还好,但没有称春秋朝,战国朝的。)
春秋时代:是因孔子根据鲁史编订春秋经;此部史书起於鲁隐公元年,止於鲁哀公14年;史学家便将此段时间称为「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此段时期的起、迄,则不只一种讲法,其中有直接衔接春秋时代的最後一年,也就是西元前476年开始。但无论何种计算方式,都是从:诸侯之间无日无战事的角度来命名。
先秦:有些「文」学家则完全放弃这两个词汇,直接说成是「先秦」。
因为在周朝的诸侯独霸一方到秦始皇正式统一六国之前,这段时间,在文学上有非常光辉灿烂的表现!例如:
先秦历史散文: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第三点提到的这个「先秦」,便是包括了1.2.两点的两个时代;而这两个时代,仍是「周朝」!因直到秦始皇称帝,周朝才正式灭亡。
由上述各点观之:春秋、战国不是朝代!不像其他正式的朝代,是由某个什麼帝、什麼王创建的。而是历史学家为了「方便说」而出现的。
「春秋、战国」既非真实存在,则「之前」也不是什麼朝代了。
周朝(前1046-前256)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2017-11-30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