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州名称由来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
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展开全部
大禹时代毕竟太久远,他在太湖地区治水的事迹,古代文献留下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当时他有两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农业大臣弃的儿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儿子。金友理《太湖备考》说,冥“勤其官而水死”,即是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职了,胥则在水灾弭平后,被尊为“水平王”。旧时消夏湾和马迹山分水岭都有他的祠庙,消夏湾庙内的几案都是石头做的,可见其古老。《太湖备考》引《毗陵志》说了奉祀他的原因:
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汉王符《潜夫论》也说到了他:
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
胥被封于当地,想来是洪水退后,需要得力干部领导灾民重建家园。胥是高干子弟,又经历了这次抗洪考验,于是被任命为当地部落首领。自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姑苏山又名姑胥山,东山莫厘峰旧称胥毋山(见王鏊《姑苏志》),其得名都与他有关。《潜夫论》说“范蠡收债于故(姑)胥”,也即指此地。
姑胥,《国语》、《史记》皆作“姑苏”,有人认为是“后世转音”(见《红兰逸乘》卷一),还有人认为“苏”的原字含“鱼”“禾”,表明此地是鱼米之乡,这都不确。姑胥又作姑苏,是因为古代吴、楚“胥”“苏”同音,如《左传》所称的楚国大臣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就是例证。现在苏州人仍把“髭须”叫作“租苏”,也是古语的遗留。这就是姑苏的由来。
隋平陈,改曰苏州,此为苏州得名之始。
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汉王符《潜夫论》也说到了他:
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
胥被封于当地,想来是洪水退后,需要得力干部领导灾民重建家园。胥是高干子弟,又经历了这次抗洪考验,于是被任命为当地部落首领。自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姑苏山又名姑胥山,东山莫厘峰旧称胥毋山(见王鏊《姑苏志》),其得名都与他有关。《潜夫论》说“范蠡收债于故(姑)胥”,也即指此地。
姑胥,《国语》、《史记》皆作“姑苏”,有人认为是“后世转音”(见《红兰逸乘》卷一),还有人认为“苏”的原字含“鱼”“禾”,表明此地是鱼米之乡,这都不确。姑胥又作姑苏,是因为古代吴、楚“胥”“苏”同音,如《左传》所称的楚国大臣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就是例证。现在苏州人仍把“髭须”叫作“租苏”,也是古语的遗留。这就是姑苏的由来。
隋平陈,改曰苏州,此为苏州得名之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