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

 我来答
zgrbkr
高能答主

2018-01-03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8030万
展开全部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地理思维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
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形成地理学习能力的“助推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灵活巧记地理知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情感实效。例如运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歌诀方法,
讲“多变的天气”一节应用谚语效果会更好,讲“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可编成顺口溜等等。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1)联系语文诗词、成语加强地理学习。我国文学宝库中众多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讲地球的运动(自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写天气时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等等。这些诗歌犹如“调味剂”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2)音乐辅助导入地理课堂教学。如在开讲“富有特色的旅游地区――西双版纳”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很快进入探求西双版纳美丽风光的学习欲望;在讲述“长江”时,以一曲《长江之歌》音乐视频,带学生领略长江的气势磅礴及哺育各族儿女的伟大,激发学生进入长江的自然环境的探究学习中等。
通过以上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较好地开发地理思维,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参与教学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缺少了必要的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易遗忘。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交流合作,能积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参与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参与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思想,教师是处于辅助和引导角色,那么,如何体现学生这个独立的主体?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从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知道,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多要素,而各要素之间又相互穿插、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和地域性,比如说山地、丘陵、平原、物质、矿产、江河等等要素构成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根据初中地理课程这些特点,通过活动教学课程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接受地理知识,发现地理问题,共同探讨,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研究的内容很多,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是难以掌握的。有些东西是枯燥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管图等直观教具,甚至于可以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及时了解地理时事新闻,并充分运用在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不少新闻还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地图册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内含大量的信息,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得许多地理知识。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优势,运用多媒体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展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手段,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
四、加强课堂纪律,保障有效教学的开展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能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并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没有好的课堂纪律甚至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在知识传授上的时间就容易不够。
控制上课纪律关键是教师能在班中树立威信,在课上能严厉要求学生。课后,要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学生明白老师严厉要求他们是为了他们能有所收获。做到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通过课上、课后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这样有利于教师课上控制纪律,学生也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使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并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wangpanyong110
2018-07-2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wangpanyong110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5719 获赞数:363487
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专业,学士学位;从教23年,读过地理专著和教育学专著,现任中学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