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的意思?
蝉这首诗写的是蝉的身形、声音和习性,首句说蝉的头部的下垂的触须像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第二句写蝉的声音响度和力度,第三、四句让人感悟到真理:品行高洁的人是不需要外在的任何有力者的帮助,就能声名传于后,强调人格的美和力量。
这首诗译文是: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扩展资料: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蝉
1.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2.高贵人格的象征:性情清洁、廉俭、固执操守
在古代作家看来,蝉的生活习性是栖居高枝,而不衔草木筑巢;弃秽饮露,而不以粒粟为食;高标孤处,无求少欲。
因此,蝉一到作家的笔下,经过作家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以至人格化后,就成了高尚人格的象征。
其次,咏蝉之作常把蝉的不食黍稷、托身枝条的习性当作廉俭的美德称颂。
3.“孤、高”于世难容:患难、失意者的化身
因为蝉往往被赋予隐士般孤傲、脱俗的高风逸韵,故文人笔下的蝉常与“孤”、“高”二字结缘。蝉虽然有清高芳洁的德性,但往往于世难容;虽然淡泊无为,却总是身遭不测之祸。
4.
幽怨情思的郁积
描写这类蝉的古诗文都喜欢化用“蝉为齐女”(《中华古今注》云:“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的典故,因而这类蝉被人格化后,就更有说不完的幽愁,道不尽的凄怨,成了盛载悲情的精神实体。
蝉罹难受苦,愁怨不尽,余恨不已,是令人哀惋同情的悲剧形象。
5.
以惊蝉之动表现静境和静趣
6.
如咽似泣的蝉声:引发、抒展悲凄情思的触媒
古代作家写作时常用蝉声这种能唤起人们情思的音响逗引、抒发主体悲切色彩的情意;或用蝉声渲染出一种悲意四溢的情绪氛围以契合、凑泊或烘托主体的悲凉愁怨之情,从而使作品产生一
如,梁代吴均《赠鲍舂陵别诗》:“落叶思纷纷,蝉声犹可闻。……所忧别离意,白露下沾裙。”
正因为蝉声是与主体悲愁的意绪相应的客观投影,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写到的蝉声总是与“愁”、“哀”一类的字眼相伴随的。
7.
蝉:暗指时序上的秋天
第三,蝉常被古代作家用来暗指时序上的秋天。蝉是最富秋季特征的物象,以致古代文人常把蝉声当作秋天到临的信息。”
总而言之,蝉作为相对稳定的社会性象征符号,在古代诗文中对主体的主观情意的表现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蝉古诗意思
扩展资料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蝉古诗意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