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究竟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10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女儿五岁的时候
我们离的婚,现在九岁,她老是说以后长大了不结婚,不生宝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受我们离婚的影响
我们离的婚,现在九岁,她老是说以后长大了不结婚,不生宝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受我们离婚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父母离婚担心他在外面在生一个跟我分身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女儿性格活泼开朗,我问孩子,如果爸爸妈妈没办法生活在一起了,你愿意跟谁,女儿特别敏感的大声一边哭一边说,跟平时的她判若两人,果断放弃了这个想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还没离婚,老公自己不爱我,还想法设法阻止儿子跟我亲近,现在分居三年了,老公的目的也达到了。儿子也习惯了和他爸生活,明年等小孩小学毕业就离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您好,可爱知道朋友
能够帮助您是俺最大的荣幸
离婚,对离婚的双方来说,是一种互相解脱。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种近乎天空那样重要的东西——破裂了。
父母离异,使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健全的家庭里,这已经给孩子心里投下一层厚厚的阴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则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比如,一些离婚夫妻或经济上的原因,仅考虑到再婚问题,在离婚时把孩子当成了包袱累赘,你推过来他推过去,使孩子成了“多余人”,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世态的炎凉和自私者的冷漠。
有的是把孩子当成了发泄不快情绪的对象。夫妻离异了,不论对男方来说,还是对女方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身心疲惫,情绪烦躁,往往因为生活中一件不如意的小事而大发脾气。这时往往孩子就成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不问清红皂白地打骂孩子。
再有的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一些离婚夫妻在良心上感到自己对不起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心理,特别是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情感,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拼命地娇惯,对孩子的不足球缺点,也因怕伤了孩子本来就在父母离婚中变得脆弱的心,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
与那些因对孩子怀内疚心理而对孩子过分溺爱不同的是,另有一些离异父母,因为对自己的婚姻失去信心, 对个人的前途也失去信心,于是便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渴盼孩子长大成人,有所作为。因此,对孩子学习上和生活上,苛刻得不近人情。
据对1000个离异家庭子女的统计,其中,45%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情感脆弱,25%的孩子情绪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
在平静的家庭里,孩子是被关注的对象。而婚姻破裂的家庭,父母互相冷战,编排对方的不是,根本不把孩子放在心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担心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会被对方问起家庭情况,因此,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这些孩子还表现了对谁都不相信,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
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走上犯罪道路。”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在40%左右。前不久,北京一居民家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被盗现金10万元。公安部门仅用4天时间将案犯抓获。破案后,辛苦了4天的干警竟没有一个人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因为4个案犯全是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其中3个都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
一些为父母者,用离婚的方式来解脱他们的痛苦,然而任何痛苦的解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代价却不应由无辜的孩子来承担。我们不能阻止离婚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向社会呼吁为了孩子,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和其它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要做到这一点,最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权利。男女双方缘分已尽,感情确实破裂,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离婚。这时,首先要想想孩子,比如没有必要大吵大闹,因为大吵大闹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协议离婚的,自行解决,协议解决不了的,诉诸法律,由法律来公开解决问题,总之要好聚好散,文明分手。离婚后,也要文明相处,宽宏大量,尽量和对方保持友好,为孩子提供和父母相处的宽松的环境。无论你对对方有什么不满,你都必须告诉孩子,我们都“很爱你”,“你是他的骄傲”等等。如果你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对方来看孩子时,应该提供最大的方便。如果孩子与对方生活在一起,即使你不愿见到对方,但你都要抽时间看孩子,在孩子的特殊节日,你们还应在一起,与孩子共度好时光。严重的话,孩子慢慢会觉得自己不可爱,自己不值得爱,以及自卑等心理。理智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即使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即使爸爸妈妈不生活在一起,你还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听起来像不像美国家庭类电影里的套话?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婚姻咨询、家庭咨询比较普遍,所以对孩子的处理能得到一些专业的指导)如果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没有解决好孩子的事情,或者说非离异家庭中,因为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教育方式问题,家暴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将很大可能影响到孩子成人以后的婚姻关系模式。这类孩子因为缺乏爱,或者将过度索爱,或者将过度奉献,或者将延续家暴,都是将自己的家庭模式循环下去。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他没有学习到如果去爱一个人,什么叫爱,如何去和爱人相处,以及和亲近的人发生矛盾如何理智得解决问题,甚至认为原生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再没有(不相信有)其它的模式。长大以后,她/他对爱的边界是模糊的,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亦不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时,即使有了很好的爱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对方那样去爱自己。对自己,对对方的爱都没有信心。上述这类孩子,亦很有可能走到自己原生家庭,父母关系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比如出自家暴家庭,或者有特别严厉的父母,自己长大后变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反而亦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带来另外一系列的问题。这其实仍然延续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走出循环的怪圈。他们仍然没有能脱离父母的影响。但是,另外很值得注意的还有: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家庭模式都会被循环下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成长环境有问题的人,主动去打破这些模式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将负反馈变成正反馈,亦是需要经过一个学习、反思、甚至反复的过程。比如,成人独立后,渐渐理解了父母,甚或原谅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可以比较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并从中重新学习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这样的人将会比较容易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并处理好与自己子女的关系。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自己的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疗伤。可以说,小时候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伤害,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就是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得到治疗和复原。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交往磨合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爱一个人,爱的边界,给爱人相对的空间,如何去原谅一个人等等,慢慢地会建立起对爱的信心,对对方的信任,并且渐渐懂得爱的方式,获得爱的能力。在逐渐的反思理解中,慢慢解决童少年遗留的伤害。这些人是很勇敢的,敢于刨析自己,正面父母,甚至原谅父母的(因为父母的作为也有形成的原因,多数是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幸福)。他们的后代将会幸福许多。还有,相比较家庭的形式,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些坚持不离婚,以孩子为借口的,没有意识到,不健康的不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很多单亲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反而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比较能注意到另一半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而有意识的去弥补或做些事情改善,并且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教她/他学会独立生活,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反而更懂得如何爱人理解人,如何处理问题。最后有一句俗话,一个女孩爱上什么样的人,往往与父亲的形象有关。但是恋爱的成功率,则和恋爱的经验有关。出自完美家庭的,父母自打有了孩子就知道如何教育的,并不在多数。但是我们都有能力去学习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有爱人的能力,也有爱人的智慧,并帮助自己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婚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开始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儿童幼小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如家长处理不好离婚前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易使孩子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在离婚前后,应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应力求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1、不安全感:在小家庭里,一个孩子总能有稳定和有所依靠的感觉,父母在离婚前后,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他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孩子常常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谁会在我身边,我该去找谁?”有些父母很少为顾及孩子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常常毫无顾及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而且还将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
2、内疚感:幼小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不端行为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易使孩子陷入自我烦恼中,常常自责。我们经常看到夫妻在吵架时,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捣乱了,”“我不要新玩具了,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又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会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什么也不感兴趣,每日沉浸在深深的内疚中,这种自谴心理,将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3、自卑、猜疑心理:父母离婚的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旁人的嘲笑、奚落易形成自卑心理,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悲观情绪和猜疑心理,常常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对抱有猜疑心理的儿童,如缺乏正确的引导,全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将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问题。
4、补偿心理:离婚后的家庭,使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损失。有的离婚家庭住房一分为二,居住条件就差了,由于缺父或缺母,经济收入少了,饮食、衣着等物质条件也差于一般家庭,失去原来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儿童,经常耳闻目睹其他儿童优越的物质享受,易产生嫉妒心理,如家长不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极易导致偷窃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感到空虚,常常企求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5、逆反心理:离婚后的孩子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指责父母、顶撞教师,对任何人都持仇恨、冷酷的态度。
能够帮助您是俺最大的荣幸
离婚,对离婚的双方来说,是一种互相解脱。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种近乎天空那样重要的东西——破裂了。
父母离异,使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健全的家庭里,这已经给孩子心里投下一层厚厚的阴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则更加重了对孩子的伤害。
比如,一些离婚夫妻或经济上的原因,仅考虑到再婚问题,在离婚时把孩子当成了包袱累赘,你推过来他推过去,使孩子成了“多余人”,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世态的炎凉和自私者的冷漠。
有的是把孩子当成了发泄不快情绪的对象。夫妻离异了,不论对男方来说,还是对女方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身心疲惫,情绪烦躁,往往因为生活中一件不如意的小事而大发脾气。这时往往孩子就成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不问清红皂白地打骂孩子。
再有的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一些离婚夫妻在良心上感到自己对不起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心理,特别是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情感,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拼命地娇惯,对孩子的不足球缺点,也因怕伤了孩子本来就在父母离婚中变得脆弱的心,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
与那些因对孩子怀内疚心理而对孩子过分溺爱不同的是,另有一些离异父母,因为对自己的婚姻失去信心, 对个人的前途也失去信心,于是便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渴盼孩子长大成人,有所作为。因此,对孩子学习上和生活上,苛刻得不近人情。
据对1000个离异家庭子女的统计,其中,45%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情感脆弱,25%的孩子情绪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
在平静的家庭里,孩子是被关注的对象。而婚姻破裂的家庭,父母互相冷战,编排对方的不是,根本不把孩子放在心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担心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会被对方问起家庭情况,因此,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这些孩子还表现了对谁都不相信,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
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走上犯罪道路。”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在40%左右。前不久,北京一居民家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被盗现金10万元。公安部门仅用4天时间将案犯抓获。破案后,辛苦了4天的干警竟没有一个人脸上露出胜利的笑容,因为4个案犯全是正在上中学的孩子,其中3个都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
一些为父母者,用离婚的方式来解脱他们的痛苦,然而任何痛苦的解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代价却不应由无辜的孩子来承担。我们不能阻止离婚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向社会呼吁为了孩子,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和其它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要做到这一点,最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和权利。男女双方缘分已尽,感情确实破裂,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离婚。这时,首先要想想孩子,比如没有必要大吵大闹,因为大吵大闹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协议离婚的,自行解决,协议解决不了的,诉诸法律,由法律来公开解决问题,总之要好聚好散,文明分手。离婚后,也要文明相处,宽宏大量,尽量和对方保持友好,为孩子提供和父母相处的宽松的环境。无论你对对方有什么不满,你都必须告诉孩子,我们都“很爱你”,“你是他的骄傲”等等。如果你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对方来看孩子时,应该提供最大的方便。如果孩子与对方生活在一起,即使你不愿见到对方,但你都要抽时间看孩子,在孩子的特殊节日,你们还应在一起,与孩子共度好时光。严重的话,孩子慢慢会觉得自己不可爱,自己不值得爱,以及自卑等心理。理智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即使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即使爸爸妈妈不生活在一起,你还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听起来像不像美国家庭类电影里的套话?其中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婚姻咨询、家庭咨询比较普遍,所以对孩子的处理能得到一些专业的指导)如果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没有解决好孩子的事情,或者说非离异家庭中,因为父母的性格原因,或者教育方式问题,家暴等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将很大可能影响到孩子成人以后的婚姻关系模式。这类孩子因为缺乏爱,或者将过度索爱,或者将过度奉献,或者将延续家暴,都是将自己的家庭模式循环下去。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她/他没有学习到如果去爱一个人,什么叫爱,如何去和爱人相处,以及和亲近的人发生矛盾如何理智得解决问题,甚至认为原生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再没有(不相信有)其它的模式。长大以后,她/他对爱的边界是模糊的,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亦不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时,即使有了很好的爱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对方那样去爱自己。对自己,对对方的爱都没有信心。上述这类孩子,亦很有可能走到自己原生家庭,父母关系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比如出自家暴家庭,或者有特别严厉的父母,自己长大后变成了溺爱孩子的父母,反而亦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带来另外一系列的问题。这其实仍然延续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走出循环的怪圈。他们仍然没有能脱离父母的影响。但是,另外很值得注意的还有: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家庭模式都会被循环下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成长环境有问题的人,主动去打破这些模式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将负反馈变成正反馈,亦是需要经过一个学习、反思、甚至反复的过程。比如,成人独立后,渐渐理解了父母,甚或原谅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可以比较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并从中重新学习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这样的人将会比较容易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并处理好与自己子女的关系。更多的人,则是通过自己的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疗伤。可以说,小时候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伤害,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就是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得到治疗和复原。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交往磨合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去爱一个人,爱的边界,给爱人相对的空间,如何去原谅一个人等等,慢慢地会建立起对爱的信心,对对方的信任,并且渐渐懂得爱的方式,获得爱的能力。在逐渐的反思理解中,慢慢解决童少年遗留的伤害。这些人是很勇敢的,敢于刨析自己,正面父母,甚至原谅父母的(因为父母的作为也有形成的原因,多数是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幸福)。他们的后代将会幸福许多。还有,相比较家庭的形式,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那些坚持不离婚,以孩子为借口的,没有意识到,不健康的不幸福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很多单亲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反而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比较能注意到另一半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而有意识的去弥补或做些事情改善,并且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教她/他学会独立生活,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反而更懂得如何爱人理解人,如何处理问题。最后有一句俗话,一个女孩爱上什么样的人,往往与父亲的形象有关。但是恋爱的成功率,则和恋爱的经验有关。出自完美家庭的,父母自打有了孩子就知道如何教育的,并不在多数。但是我们都有能力去学习和完善自己,让自己有爱人的能力,也有爱人的智慧,并帮助自己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婚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开始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儿童幼小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如家长处理不好离婚前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易使孩子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在离婚前后,应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应力求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1、不安全感:在小家庭里,一个孩子总能有稳定和有所依靠的感觉,父母在离婚前后,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他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孩子常常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谁会在我身边,我该去找谁?”有些父母很少为顾及孩子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常常毫无顾及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而且还将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
2、内疚感:幼小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不端行为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易使孩子陷入自我烦恼中,常常自责。我们经常看到夫妻在吵架时,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捣乱了,”“我不要新玩具了,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又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会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什么也不感兴趣,每日沉浸在深深的内疚中,这种自谴心理,将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3、自卑、猜疑心理:父母离婚的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旁人的嘲笑、奚落易形成自卑心理,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悲观情绪和猜疑心理,常常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对抱有猜疑心理的儿童,如缺乏正确的引导,全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将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问题。
4、补偿心理:离婚后的家庭,使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损失。有的离婚家庭住房一分为二,居住条件就差了,由于缺父或缺母,经济收入少了,饮食、衣着等物质条件也差于一般家庭,失去原来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儿童,经常耳闻目睹其他儿童优越的物质享受,易产生嫉妒心理,如家长不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极易导致偷窃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感到空虚,常常企求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5、逆反心理:离婚后的孩子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指责父母、顶撞教师,对任何人都持仇恨、冷酷的态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