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
看电视剧的过程中还能了解非遗,这是个意外收获,也是《延禧攻略》被称作是良心剧的原因。剧中所呈现的质感高级的服装,以及绒花、点翠、手推绣、珠绣、缂丝等多种精美细巧的饰品,都是邀请了传统匠人手工制作而成的。
嫔妃们手里拿着的摇扇,写字的宣纸,高贵妃所唱的昆曲,打树花等等数十项也都是原汁原味的非遗项目,有的非遗项目即便只出现几秒,但剧中也为它们的出彩下了真功夫。都说要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这应该是最佳的体现方式了。
【一耳三钳】
区分清宫的普通宫女和嫔妃,除了看衣服还可以看耳朵。与汉族女子一边一个耳坠不同,满洲有地位的妇女均是一耳三钳。清宫妃子一耳戴三钳,也就是说一耳佩戴三个耳坠。身份低的宫女只能佩戴一耳一坠,另外两个耳洞则用简单的耳圈代替。这是乾隆时期必须遵守的礼仪之一,《延禧攻略》在剧中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
【嫔妃梳化】
剧中出现的常见编发盘头属于还原历史,是乾隆时期流行的发型“两把头”。旗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拉翅”,就是在“两把头”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大拉翅”是在真发梳成的两把头上面,再加戴出扇面状的大二把头,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时可取下。
在这里强调一下,“大拉翅”是慈禧解决掉发问题发明出来的,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清朝晚期,所以《还珠格格》里面从太后到宫女一水的旗头,实在是太穿越了,不靠谱。
在清宫画像中看到女子一般都是峨眉淡扫,还有现代流行的“咬唇妆”,其实这款“咬唇妆”与现代流行的咬唇妆是不同的,她们流行的唇妆是上嘴唇不涂,只涂下嘴唇。
到了道光年间又有了变化,下嘴唇也不涂满,只涂中间的一点点。
【历史常识】
《延禧攻略》的台词很考究,能让小伙伴们一边看剧一边长知识。比如说,满清贵族平日喜欢骑马射箭摔摔跤,对于表现出色的英雄少年,都会称呼为“巴图鲁”,用汉语说就是“好汉"的意思。
在古代的夜间,有一种夜间报时的工作,就是巡夜的更夫。他们的工作状态只有一句口令著名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在清宫里不能这么喊,天黑宫门上锁,但是皇帝认为”锁“不吉利,飞龙怎么能被锁住呢,所以就引用为”千两“,后来演变成了“下钱粮”。
我们都知道“皇阿玛”是老爸的意思,那么爷爷呢?对于这个称呼有太多的电视剧给出错误的信息,称爷爷是“皇爷爷”,这是不正确的。爷爷是汉族的叫法,满族人再汉化,也不会汉化到把称谓也改了。事实上,“皇爷爷”的真正叫法是“皇玛法”。
虽然大家对这部剧有褒有贬,但不得不说,在后宫粉黛的斗智斗勇中,能够体现出原汁原味的清宫文化,同时用一帧帧镜头特写传统技艺的匠心之作,才是清宫剧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