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将《大秦赋》里出现了三个,为啥唯独没提白起?

 我来答
恬适又素雅的才俊S
2020-12-26 · TA获得超过32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大秦赋》用一帧帧波澜壮阔的画面给观众呈现了战国末年的风云历史。在剧中,秦昭襄王嬴稷虽然年迈,但余威仍在;脸上带疤的秦国大将王龁第一次出场非常拉风。王龁出场后,笔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国战将的出场,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还是没有出现,让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后面的剧情里,廉颇、王翦、李牧都有出场,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了3个,却唯独没有最厉害的那位——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的名臣东方朔。《千字文》中也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的说法,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把白起列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曾在“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三大战役中立下奇功,合计杀敌约100多万人。

毛主席曾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在之前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出场,霸气十足。《大秦赋》的故事开篇于公元前259年,而白起应死于两年后。遗憾的是《大秦赋》没有给白起出场的机会,这让观众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历史剧《大秦赋》之所以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因为剧本开始之时,长平之战已经结束,白起在军事上没有新的建树,重现白起之死,不仅对剧本主线无益,还只让观众对秦昭襄王充满争议。所以说,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编剧有心了。下面,笔者先说说白起的故事。

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六国,有三位国君很关键,他们分别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当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优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备划时代的作用。特别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野心勃勃的“东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国为了击败三晋,打算从底层选拔军事人才,推行军功爵制,正是这时候,平民出身的白起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打赢了让后世名将膜拜的“三大战役”。

(一)伊阙之战

白起担任秦军左庶长,率军攻打韩国新城,取得大胜,这一年,白起约20岁。次年(公元前293年),白起被秦相魏冉推荐为主将,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这就是“伊阙之战”,此战,白起避实就虚,神出鬼没地绕到敌军后方,歼敌24万余人,一战成名,被封为武安君,从此成为秦王最为倚重的将领。

(二)伐楚之战

接下来的几年,白起开启了“开挂”的军事生涯,他率军攻打魏国,一次性夺取了61座城池,几乎动摇了魏国的国本。白起又出兵攻打赵国,夺取了光狼城。

白起攻打楚国,夺取多年前楚国从秦国手中割走的上庸之地,逼迫楚国向秦国求和。第二年,白起再次伐楚,夺取鄢、邓等五座关键城池,直逼楚国都城郢都,甚至烧毁了楚王的坟茔。楚顷襄王被迫逃走,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白起伐楚到底杀了多少人,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人根据他夺取的城池数量、以及楚国国力衰微程度来看,白起至少征服了30多万楚国将士。

(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力自然不必多说,笔者只说两点:

第一,长平之战最初是秦将王龁和赵将廉颇对垒,战争初期,赵国稍微吃点亏,但自从廉颇由攻转守之后,王龁对他也没办法。后来,双方主将变成了白起和赵括。需要说明的是,赵国换赵括,是在秦国的“计划”中的。但秦国换白起,却是“偷偷”进行的。甚至到了决战时期,赵国还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了主将。

两军对阵,秦国对敌人隐瞒自己的战术或许可以理解,但为何要隐瞒主将是谁呢?根本原因还是白起此人和王龁不同,王龁稳扎稳打,而白起则诡计多端。从秦国隐瞒主将的事情可以看出,白起其实是秦国的一大杀招。

第二,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兵败,并不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从战争过程来看,赵括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坚守46天,任秦军有虎狼之师,都无法攻破赵括的“临时阵地”。

白起是怎么对付赵括的呢?很简单,就是两个字——饥饿。白起切断赵国粮道,赵括不得已才突围,最终被杀。直到赵括被杀,赵军才缴械投降。所以,对付赵军,白起最终还是以“诡计”获胜。兵行诡道,只要能打赢,就是白起的本事。


长平之战,有40万赵军投降,后来被白起坑杀。注意,这40万是投降的赵军,之前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至少也有10万。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白起其实一次性搞定了赵国50万兵力。赵孝成王从此一蹶不振,是因为赵国男儿死得太多,无力再和秦国抗衡了。

凭借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三大战役,白起一共杀了100多万人,有人说他是“杀神”,其实,这100多万人,白起都是为秦昭襄王而杀。然而,让白起没想到的是,他最终却死在了秦昭襄王的手里。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打算乘胜立即攻打赵国,但在范雎的影响下,秦昭襄王错过了这次灭赵的机会。直到第二年十月(一年之后),秦昭襄王才下定决心再次伐赵,但主将却不是白起,而是王陵。白起既然是秦国最强,秦王为何不用白起呢?下文会再次提到这个问题。

秦昭襄王没想到的是,时隔一年,赵孝成王迅速振作起来,赵国引魏、楚大军来援,王陵却没能攻下邯郸。秦昭襄王想用白起,可是白起赐死生病了。白起上书给秦王说:“长平之战后没能一举攻赵,现在赵国缓过气来,又有援兵来救,此时再攻赵,时机不对。”

白起不愿攻赵,又有病在身,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又换王龁上场,结果王龁吃了败仗,秦军一次性损失五校(五校到底是多少兵力,存在争议,预计在5万人左右。)秦昭襄王心情很不好,而此时白起抱怨秦王当时不听自己之言,造成了今日之失。秦昭襄王本就有怒火,忽听此言,怒不可遏,再经过范雎的煽风点火,秦昭襄王终于迁怒于白起,强令白起带兵攻赵。白起不敢抗命,拖着病体上路,但口中仍然不服,念念有词抱怨秦王,等大军到达杜邮的时候,范雎再次进谗,秦昭襄王命使者带鹿卢剑(历代秦王佩剑)赐死了白起。白起仰天长叹后,挥剑自裁。

唐朝诗人曹邺在《过白起墓》写道:

夷陵火焰灭,长平生气低。将军临老病,赐剑咸阳西。

纵观武安君白起的军事生涯,可谓风风火火,气吞万里如虎,纵观白起之死,可谓壮士末年,狡兔死走狗烹。

白起出身于底层,靠一路拼杀成为一代名将,关于他的争议非常多,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坑杀赵俘,以及白起之死到底是谁的过错,自古以来有许多种说法。

后世认为,当年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攻打赵国,之所以用王陵而不先用白起,原因有三点:

其一,长平之战后,白起杀赵人太多,若继续用白起为将,势必会激起赵国全民的抵抗。

其二,白起打仗虽然犀利,但想法太多,而王陵、王龁等人属于听话的将领。

其三,白起功高盖世,当时秦国也很虚弱,若把大军交给白起指挥,若白起倒戈反秦,秦国必将灭亡。

笔者认为,关于第一条,根本站不住脚,秦军灭赵,不管是哪个将领来,赵国国民都会誓死抵抗。秦昭襄王不用白起攻赵,根本原因还是他功高震主,而且想法太多。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更喜欢听话的王陵和王龁。这也是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后人把白起之死,归咎于丞相范雎,其实,以白起之功,若秦昭襄王不想杀他,任由范雎如何离间,都不会有结果的。归根结底,还是白起认为自己比秦昭襄王聪明,心有怨气,让秦昭襄王十分不爽,对白起起了猜疑之心。范雎的离间,不过是添了一把火,并非必要条件。可怜武安君,武能安天下,却安不了君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优质答主

2021-01-25 · 关注历史原创文章,历史研究读史让人明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采纳数:39 获赞数:122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将,廉颇和李牧是赵将,秦国和赵国瓜分了战国四大名将。

白起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57年的37年间,白起在史书上一出现就是左庶长了,左庶长是秦国二十等军功爵位第十级,能升到这个级别,靠的就是战功,但是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之前的事迹没有被记载下来,所以也没有人知道。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对外战争的秦军重要将领,参与了很多大战,比如伊阙之战,白起歼灭了韩国和魏国联军共计24万人,严重削弱了韩国与魏国;鄢郢之战中,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城,这是楚国都城第二次被攻破,严重削弱了楚国,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赵军45万人,严重削弱了赵国。

白起一个人就削弱了韩国、魏国、楚国和赵国四个诸侯国,为秦国东出函谷立下汗马功劳,白起参与的最后一战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军45万人之后,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议乘胜攻打邯郸城,灭亡赵国。

但是,秦昭襄王没有同意白起的建议,而接受了赵国的求和,赵国同意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秦军在长平之战后进入休整,但是没多久,赵王居然反悔了,原本答应割让六座城池,现在不给了,秦昭襄王就生气,就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由于长平之战秦军胜利,占领了整个上党高地,因此很容易就攻到赵国都城邯郸城,这个时候的秦军将领是五大夫王凌,但是王凌出战不利,围攻了邯郸城六个月,毫无进展,而且损失了五校兵力,差不多是四到五万人。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想让白起接替王凌攻打邯郸,但是,白起认为这个时候攻打邯郸不利,而且魏国与楚国已经派出援军,秦军无法攻克邯郸,不应该再派兵。于是秦昭襄王又让王龁代替王凌攻打邯郸,而这一幕就是电视剧《大秦赋》的开场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可以看到一个脸上有一道伤痕的秦国将军正准备攻打邯郸城的场景,这个秦国将军就是王龁。

这个时候的白起在做什么?

历史上的白起这个时候暂时在家里养病,当王龁继续率领秦军攻打邯郸时,同样的损兵折将,而且魏国与楚国联军赶到包围了王龁,王龁被迫退出邯郸。

当前线秦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白起说:

当初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现在结果如何?

结果这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要知道这可是藐视国君,秦昭襄王即使做借了,好歹是君,白起是臣,即使打仗再厉害,也得服从君,但是白起私下透露出不满和对君王的藐视,就犯了讳忌,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强制白起出发率领秦军作战,白起因为有病,再加上也不想上前线,就故意拖延,结果就被秦昭襄王赐死。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大概是在王龁在邯郸被击败后,由于《大秦赋》的主线是从邯郸之战开始的,于是并没有交代白起,也没有白起的事迹,而王翦、廉颇、李牧三人活动的轨迹都与《大秦赋》的时间吻合,所以剧中都有这三将,而唯独没有白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李时针的时针
2021-01-25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李时针的时针
采纳数:6 获赞数:28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英雄已然落幕,白起再出现,无非是让观众徒添伤感。

《大秦赋》开篇便是一场大战,让我们再次重温了古代战场的恢弘场面。攻城车、步兵方阵、骑兵方阵,多兵种联合作战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场战争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邯郸之战”。在邯郸之战的初期,此时的白起依旧还健在,那为何导演不让白起露个脸,让战国四大名将在剧中凑齐。

原因便在于,若让白起露面,留给他的仅仅剩下一个自杀的镜头而已。与重新将观众内心的伤疤揭开,还不如就不让白起出现。

白起英雄落幕,还得从长平之战说起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以上党之争而展开的一场战斗。当时秦国再秦昭襄王的统领之下,秦国已经展现出远超山东六国的实力。

而赵国,正处在赵孝成王执政期间。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率领赵国灭中山,征楼烦,赵国一跃成为了可以正面硬刚秦国的存在。

可随着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沙丘宫,后面的国君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赵孝成王是赵惠文王的儿子,在能力方面,比赵惠文王还差一些,但也勉强算得上是一个明主。

而赵国,虽然国力自赵武灵王时期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吃着赵武灵王留下来的老本,依然在担当着抗秦主力先锋。

秦国出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使得上党成为了一块飞地。韩国为了息事宁人,便决定把上党割让给秦国。可这明显是一场阴谋,韩国没有能力抗衡秦国,便想着接着赵国的刀来杀杀秦国的威风。

反正不管两个国家谁输,对于韩国来说,也是一笔稳赚不亏的交易。

赵孝成王“见钱眼看”,上党郡喂到嘴边,贼想吃一口。于是他便与平原君赵胜商量了一番,决定吃下上党郡。

秦国来攻,那就打打看嘛,打不过大不了再还给他们。

白起一战封神,却也埋下恶果

秦昭襄王便命令王龁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兵抵挡。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了。廉颇最后被赵括换下,而秦国这边换上了白起。

双方大战一触即发。白起利用赵括求战心切的心理,将赵括引了出来,最终借助山谷,派骑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从而对赵军实现了合围。

赵军被围之后,20多天,粮草吃完之后,展开了拼死突围,最后赵军惨败。白起一战消灭赵国有生力量45万。

白起向秦昭襄王进言一鼓作气拿下邯郸,但赵国此时派人来送重金给范雎,答应向秦国割让五座城池。秦昭襄王也担心别的国家趁乱供给,再加上范雎的极力劝阻,最终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

可赵国并未履约,后经过短暂的休整,秦昭襄王发动对赵国的灭国之战。

赵国四处求援,同仇敌忾

秦昭襄王派白起带兵出击,白起称病不从,并声称邯郸之战以无再胜可能。秦昭襄王不信,派王陵率军前往,结果秦军败。

秦昭襄王再次与白起协商,请求白起出战。但白起依旧不从,此时便与剧情连接到一起了,邯郸之战,秦国打得相当不顺利。

而白起,此时就只剩下最后的一丝执拗。

他不管去与不去,就将自己逼入了险境。不去,秦王认为白起依旧对此前之事耿耿于怀。去了打不赢,秦王认为他未出全力。

但即便是他去了,在攻坚战中,面对赵国的誓死守卫,以及求得援军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取得胜利。即便是白起大胜而归,那此前的欺君之罪就坐实了。

白起一点后路都没留给自己。

白起被杀,英雄落幕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秦昭襄王听信范雎之言,担心白起为他国所用,于是赐死白起。

一代名将以如此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因此,导演若再让白起露个脸,有着画蛇添足之嫌,于剧情不利,也就留下了这个“遗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童历史
2021-01-24 · TA获得超过1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四大名将《大秦赋》里出现了三个,为啥唯独没提白起?

《大秦赋》用一帧帧波澜壮阔的画面给观众呈现了战国末年的风云历史。在剧中,秦昭襄王嬴稷虽然年迈,但余威仍在;脸上带疤的秦国大将王龁第一次出场非常拉风。王龁出场后,笔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国战将的出场,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还是没有出现,让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后面的剧情里,廉颇、王翦、李牧都有出场,战国四大名将出现了3个,却唯独没有最厉害的那位——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的名臣东方朔。《千字文》中也有“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的说法,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把白起列为四大名将之首。白起曾在“伊阙之战”、“伐楚之战”、“长平之战”三大战役中立下奇功,合计杀敌约100多万人,毛主席曾评价白起:

“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在之前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有出场,霸气十足。《大秦赋》的故事开篇于公元前259年,而白起应死于两年后。遗憾的是《大秦赋》没有给白起出场的机会,这让观众感到非常奇怪。其实,历史剧《大秦赋》之所以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因为剧本开始之时,长平之战已经结束,白起在军事上没有新的建树,重现白起之死,不仅对剧本主线无益,还只让观众对秦昭襄王充满争议。所以说,忽略了白起这个角色,编剧有心了。下面,笔者先说说白起的故事。

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六国,有三位国君很关键,他们分别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昭襄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当然,秦襄公、秦穆公、秦惠文王等也很优秀,但和前面三位相比,不具备划时代的作用。特别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野心勃勃的“东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但是因为杀人太多,对于白起的评价其实一直都不算太高,尤其是后世是儒家意识占主流,就更不喜欢这种战争杀人狂了。

这一点从史记里就能看出来,史记对白起的记载最后是这样的: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这明显是在忏悔自己坑杀赵军的行为,以白起的经历和如此执拗的性格,这话明显有杜撰的成分,毕竟司马迁的时代,儒家意识形态已经占据主流,对于白起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持特别否定的态度。

战国四大名将,只有王翦能够善终,但白起的下场尤为惨烈,而且死后也一直受到传统道德的批判,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数他功劳最大,但也数他下场最惨,这或许就是才华与命运的捉弄吧,对于平庸的人,肯定没有这种苦恼和困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三棵树451
2021-01-21 · 、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
三棵树451
采纳数:21 获赞数:113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因为大秦赋的开始是邯郸之战,而那个时候白起早就已经被秦昭襄王赐死了,所以没有提起白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