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初中语文优质课课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
首先,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同时,还要明确两点。语文的优质课不是“做课”、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欢搞“花架子”让课堂华而不实,也不能一味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很活、很热闹,但上的虚无缥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同时,语文的优质课也不等同于常态课,作者常识、字词、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选取一个点,实现师生思维碰撞,展示学生最精华的学习成果,让课堂有亮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老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师必备的素质(包括教学机智、教学语言等)。下面我结合这几天的听课和我上课的感受具体来说说。
一、 文本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当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很多老师仅靠一本教参书来解读文本,离开了教参书便无从入手,这样的课堂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对答如流,因为学生也有与老师一样的参考资料,课堂便在毫无波澜中推进,更谈不上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提升。
教师有效地文本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制约着教师课堂上的有效作为。当老师有了自己独到的解读时,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对学生进行 引导,例如在郑丽丽老师、郭芹老师的课上,她们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石壕吏》,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引导学生品读老妇人的内心的“悲苦“时,抓住了这几个词:“新战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时失掉两个儿子,老妇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暂且、苟且,就剩这么一个儿子,还能活多久呢?“死者长已矣”的“已矣”老妇人那绝望的神态;借助于品读、赏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情境中,带着悲痛再读课文,就是不一样的味道了。还有“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是“但闻泣幽咽”?“如”的妙处是:好像,隐隐约约,是一人在哭?是谁在哭?老翁、儿媳、孙子、杜甫、还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同样的在市优质课评选时小段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就以深入丰富的文本解读和对苏轼独到的赏析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师重点抓住了“乐”和“闲”来解读文本,细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有月色优美的快乐,有“怀民亦未寝”这样心有灵犀的知己一同赏月的知己之乐,通过有关张怀民的资料助读,更能发现苏轼与张怀民不但是“审美的知己”还是“人生的知己”;“相与步于中庭”,一个“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谈,只是会心一笑就胜作千言万语,多么悠闲的赏月之乐啊;还有“盖”竹柏影也的那份发现的快乐。尤其是在赏析发现的快乐时,老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动:“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一个追问:补出了“月色”却失去了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补出了月色、把“盖”换做“是”却失去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
还有小段老师对“闲游”、“朵”的解读都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带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装》中对“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为什么不是“说”出来,而是“叫”出来,孩子为什么敢这样大声“叫”出来?引导学生对孩子进行分析,有独到的理解。当一个老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以《木兰诗》为例,这是08年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时抽到的一个课题,《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在所有的教学用书和相关资料中,对于木兰形象的解读,都是“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 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木兰,因为 ”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解读是学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师所不曾深入解读到的,这样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老师的认同、关注。凭借独特的解读也必然给听课的老师、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还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谁解读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会成为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要准确的。而在《皇帝的新装》这节课上,有一位老师竟然引导学生“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赏析出了一个谨慎的、聪明的皇帝,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老师对文本就存在错误的解读。
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内容的外在的显现形式,它还是由教师为文本的解读所决定的。很多老师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花大功夫、细功夫精心雕琢教学环节。这样课堂上,教师就会被教学环节困扰、束缚。具体表现在:
1、环节太多
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有些老师就设计了6、7个环节,这样课堂上就是就只能为赶环节而匆匆忙碌,每一个环节都是刚刚开始就立马结束,还没等学生进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赏析“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时,刚有两名学生发言,只解读出一位酷爱新装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进行下一个环节。每一个都不够深入,下课铃都响了,老师还在为没赶完的环节着急,拖堂5分钟,总认为我得按我的设计完成才行,课堂太满,学生太累。在2010年省优质课评选张伟忠老师评课时,就说到课堂设计上暴露的“吃鱼”现象,一堂课老师端上一盘鱼,并不让学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酱油、看味精。一节课下来,鱼已经凉了,学生还没吃几口,老师又把鱼端走了。这样鱼非但没有化成学生口中的美味,长期下去,学生反而容易坏了胃口或者营养不良。
老师完全不用这样,一节课就只有40分钟,要选取最能展示这节课精华的东西设计2-3个环节,围绕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话、字词常识这些孩子们可能已经知道的、或在预习中就能解决的,课堂上可以大胆舍去,不用设计,省出时间深入对文本的学习,当然如果学习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实是学习的基础。同样的,如果下课时间到了,就要对后面没完成的拓展环节也要大胆取舍,优质课最忌讳拖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本来很精彩的过程,拖上累赘的尾巴,就很遗憾了。
2、入课的设计
课堂上当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学生在探究思辨中才会有自己的收获,因此入课非常关键。
入课要快。一位老师在课堂进行了20分钟后,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读读课文;在读了6、7遍《天上的街市》后,还是没有引导学生品品其中的词语。师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进来。在2010年省优质课评选张伟忠老师评课时,还说到“吃包子”现象,“皮太厚,上课十分钟了学生还没有吃到‘馅子’,待到吃‘馅子’时,已是下课时。”老师要深思。尽快入课,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品读、赏析、碰撞、生成。
巧妙选取入课的点。老师们来看同样是《石壕吏》的两个设计:
示例一、走进诗歌、读懂内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说说“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二:这是一首叙事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由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同样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对故事的学习,两种设计却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种设计,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看到了家家户户的悲惨、我听到了老妇人啼哭的声音、我看到了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妇人眼泪止不住的流……再结合课文中“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解读,学生对老妇人那种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妇人进而想到了无数个这样类似的家庭,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也就理解了。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看到了一个黑暗的、无情的社会。回答是空的,标签式的,脱离了文本的。因此说,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课堂上当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学生在探究思辨中才会有自己的收获。
当然有些设计是老师预设好了的,有些却是课堂是学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将会是别样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上,整体感知课文后,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再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骗
师:文中有几个骗子?
有学生回答两个,有的说四个,有的说无数个,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除了那个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骗子,因为他们都说了慌。
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就从这里开始切入对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水到渠成,多么巧妙啊!
3、无效的设计
一位老师在上《石壕吏》时有这样的设计:老妇人的致词是由吏给“审问”出来的,那同学们想想吏是怎么审问的,用文言的语言表述出来。于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军”这样的答案。老师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还原吏与老妇人的对话,还一组一组的展示。作者为什么要“藏问与答”,其实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审问,更强调的是老妇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妇人的“致词”更具冲击力。而课堂上反复纠缠于官吏的审问,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无效的劳动呢?
朗读指导的有效设计。这一次有两个课题都涉及到了朗读的指导,《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课堂上,上课的老师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反复的读、配乐读、范读、小组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读了很多遍,但朗读的效果却很不一样。
老师对朗读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强调重音、节奏、停顿这些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语调应该是轻巧的、舒缓的、不忍打破夜的静谧的,(我想……不信)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们轻轻地、亲切的交流一样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读的整齐、读的响亮来评价,让学生放开嗓子来读,那是无论如何读读不出效果的。有两位老师的设计印象比较深刻:小段老师和许翠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展开想象,如“飘渺的空中”读出一种朦胧的美,就要轻轻地读;“我想”一个“想”字,意味深长;通过想象街市上的美丽读出一种向往、一种赞叹、一种想飞的感觉;通过想象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的场景,读的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通过比较辨析“不信”留着与去掉的区别,读出夜空下郭沫若静悄悄的与人交流的畅快感觉。因此说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让朗读有明显的效果。
再举一个《咏雪》的例子:
设计一:学习文言文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举办《咏雪》朗诵会,用声音和情感来表达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我想请三位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读。同时全体同学都要认真听,还要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并选出我们班的小小朗诵家。评价有最基本的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情感。
配乐:古筝《高山流水》
设计二:评价的标准:读得准确(读准字音)、读得好听(能把握停顿、读出节奏)、读得有味(读出感情)
一读:读得准确。随即点一名同学来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
二读:读得好听。读得好听的标志就是能把握停顿,读出节奏美。停顿可以根据意义、顺应语法、清晰音节来确定。(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读:读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要想读得有味,就要结合当时的氛围揣摩好人物说话的心情。可以注意这几个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表现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骤,使得谢太傅诗兴大作,“白雪纷纷何所似”写出了“公”(谢安)特别高兴、激动地样子,创设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因此要读出激动、兴奋地感觉。
“撒盐空中差可拟”胡儿随口而吟,抢先回答。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觉得心中没底,有点不自信的样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显现出道韫略一沉吟之后的自信、自豪。要读出一份自信、豪气。
区别是:设计一指导不具针对性,泛泛的读,没有效果;设计二则分层指导,准确、好听、有味层层深入。效果明显好的多。
三、 教师的素质
一堂优质课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展示。教学素质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师的语言。语文优质课上老师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流利、富有文采。课堂上老师却常常太随意、语言太琐碎。比如:口头语,好吧?是不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行。咱说过了,要评明星小组等等。这样的语言课堂上老师在反复的运用。像评星、激励措施上课前说过就是了,课堂上不要反复的再强调;至于读书的方法、批注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学生平时就会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强调,只是更浪费时间。优质课上的语言,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这样课堂上才显得干净、利落,节省时间不至于课进行不完。过渡语、评价语彰显的是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
2、教学机智
课堂要精心预设,但也要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因为很多精彩的点都是在瞬间即逝的。比如前面所举的小乍老师课堂上学生所说的“除了那个孩子,其他人都是骗子”;老师要灵活机智的捕捉这些点。
还有课堂上当老师遇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时时,我们该怎么办?是一再的启发,还是顺势点一名同学,或借机组织一次合作学习,都是要灵活处理的。若只单纯的问还有没有、还有谁要展示、还有谁要说这样弄得学生紧张,显得老师更束手无策。
当课堂上时间不足,环节处理不完时,则更要大胆的取舍,留着最精华的东西展示出来就行了。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还有几个没完听课的老师同学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净利落的结尾同样精彩。张伟忠老师还谈到“画蛇添足”现象:优质课比赛超时两分钟要扣分,有选手问:“一分钟扣不扣分?”答:“得看评委的心情爽不爽。”(众老师大笑)“画蛇添足”的课有好几节,“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课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这个时间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学生谈收获上还好些。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堂优质课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展示。在诗词的朗诵上,就体现的特别明显。如小段老师、郑丽丽老师、马宁宁老师、小乍老师,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范读即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还有板书,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齐、美观的书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听课者看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上海的钱梦龙先生说过:“一节课没有板书,黑板上一个字没有是一堂好课,我不这样认为”。所以板书要认真设计,体现重要信息和纲要,不要认为课件可以替代板书。小段老师、郭芹老师、马宁宁老师、许贵伸老师优美的板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师的板书千万不要有错别字。一个老师板书的“皇帝”的“皇”就写错了,这是优质课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优质课评选时,我就因读错了一个字音“出郭相扶将”“将”,读对了但板书错了一个音“裳”,而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是二等奖的第二名,当时上完课后反响很好,结果成绩不理想,郭老师特地让崔老师问省教研员,张老师一句话“读错音”是优质课的硬伤。
上好一节优质课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它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想到的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还希望老师们能批评指正。
首先,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同时,还要明确两点。语文的优质课不是“做课”、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欢搞“花架子”让课堂华而不实,也不能一味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很活、很热闹,但上的虚无缥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同时,语文的优质课也不等同于常态课,作者常识、字词、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选取一个点,实现师生思维碰撞,展示学生最精华的学习成果,让课堂有亮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老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师必备的素质(包括教学机智、教学语言等)。下面我结合这几天的听课和我上课的感受具体来说说。
一、 文本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当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很多老师仅靠一本教参书来解读文本,离开了教参书便无从入手,这样的课堂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对答如流,因为学生也有与老师一样的参考资料,课堂便在毫无波澜中推进,更谈不上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提升。
教师有效地文本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制约着教师课堂上的有效作为。当老师有了自己独到的解读时,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对学生进行 引导,例如在郑丽丽老师、郭芹老师的课上,她们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石壕吏》,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引导学生品读老妇人的内心的“悲苦“时,抓住了这几个词:“新战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时失掉两个儿子,老妇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暂且、苟且,就剩这么一个儿子,还能活多久呢?“死者长已矣”的“已矣”老妇人那绝望的神态;借助于品读、赏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情境中,带着悲痛再读课文,就是不一样的味道了。还有“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是“但闻泣幽咽”?“如”的妙处是:好像,隐隐约约,是一人在哭?是谁在哭?老翁、儿媳、孙子、杜甫、还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同样的在市优质课评选时小段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就以深入丰富的文本解读和对苏轼独到的赏析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师重点抓住了“乐”和“闲”来解读文本,细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有月色优美的快乐,有“怀民亦未寝”这样心有灵犀的知己一同赏月的知己之乐,通过有关张怀民的资料助读,更能发现苏轼与张怀民不但是“审美的知己”还是“人生的知己”;“相与步于中庭”,一个“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谈,只是会心一笑就胜作千言万语,多么悠闲的赏月之乐啊;还有“盖”竹柏影也的那份发现的快乐。尤其是在赏析发现的快乐时,老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动:“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一个追问:补出了“月色”却失去了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补出了月色、把“盖”换做“是”却失去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
还有小段老师对“闲游”、“朵”的解读都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带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装》中对“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为什么不是“说”出来,而是“叫”出来,孩子为什么敢这样大声“叫”出来?引导学生对孩子进行分析,有独到的理解。当一个老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以《木兰诗》为例,这是08年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时抽到的一个课题,《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在所有的教学用书和相关资料中,对于木兰形象的解读,都是“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 句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木兰,因为 ”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解读是学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师所不曾深入解读到的,这样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老师的认同、关注。凭借独特的解读也必然给听课的老师、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还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谁解读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会成为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要准确的。而在《皇帝的新装》这节课上,有一位老师竟然引导学生“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赏析出了一个谨慎的、聪明的皇帝,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老师对文本就存在错误的解读。
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内容的外在的显现形式,它还是由教师为文本的解读所决定的。很多老师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花大功夫、细功夫精心雕琢教学环节。这样课堂上,教师就会被教学环节困扰、束缚。具体表现在:
1、环节太多
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有些老师就设计了6、7个环节,这样课堂上就是就只能为赶环节而匆匆忙碌,每一个环节都是刚刚开始就立马结束,还没等学生进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赏析“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时,刚有两名学生发言,只解读出一位酷爱新装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进行下一个环节。每一个都不够深入,下课铃都响了,老师还在为没赶完的环节着急,拖堂5分钟,总认为我得按我的设计完成才行,课堂太满,学生太累。在2010年省优质课评选张伟忠老师评课时,就说到课堂设计上暴露的“吃鱼”现象,一堂课老师端上一盘鱼,并不让学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酱油、看味精。一节课下来,鱼已经凉了,学生还没吃几口,老师又把鱼端走了。这样鱼非但没有化成学生口中的美味,长期下去,学生反而容易坏了胃口或者营养不良。
老师完全不用这样,一节课就只有40分钟,要选取最能展示这节课精华的东西设计2-3个环节,围绕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话、字词常识这些孩子们可能已经知道的、或在预习中就能解决的,课堂上可以大胆舍去,不用设计,省出时间深入对文本的学习,当然如果学习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实是学习的基础。同样的,如果下课时间到了,就要对后面没完成的拓展环节也要大胆取舍,优质课最忌讳拖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本来很精彩的过程,拖上累赘的尾巴,就很遗憾了。
2、入课的设计
课堂上当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学生在探究思辨中才会有自己的收获,因此入课非常关键。
入课要快。一位老师在课堂进行了20分钟后,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读读课文;在读了6、7遍《天上的街市》后,还是没有引导学生品品其中的词语。师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进来。在2010年省优质课评选张伟忠老师评课时,还说到“吃包子”现象,“皮太厚,上课十分钟了学生还没有吃到‘馅子’,待到吃‘馅子’时,已是下课时。”老师要深思。尽快入课,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品读、赏析、碰撞、生成。
巧妙选取入课的点。老师们来看同样是《石壕吏》的两个设计:
示例一、走进诗歌、读懂内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说说“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二:这是一首叙事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由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同样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对故事的学习,两种设计却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种设计,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看到了家家户户的悲惨、我听到了老妇人啼哭的声音、我看到了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妇人眼泪止不住的流……再结合课文中“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解读,学生对老妇人那种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妇人进而想到了无数个这样类似的家庭,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也就理解了。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看到了一个黑暗的、无情的社会。回答是空的,标签式的,脱离了文本的。因此说,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课堂上当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课堂上才会有新的生成,学生在探究思辨中才会有自己的收获。
当然有些设计是老师预设好了的,有些却是课堂是学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将会是别样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上,整体感知课文后,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再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骗
师:文中有几个骗子?
有学生回答两个,有的说四个,有的说无数个,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除了那个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骗子,因为他们都说了慌。
多么精彩的回答,老师就从这里开始切入对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水到渠成,多么巧妙啊!
3、无效的设计
一位老师在上《石壕吏》时有这样的设计:老妇人的致词是由吏给“审问”出来的,那同学们想想吏是怎么审问的,用文言的语言表述出来。于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军”这样的答案。老师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还原吏与老妇人的对话,还一组一组的展示。作者为什么要“藏问与答”,其实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审问,更强调的是老妇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妇人的“致词”更具冲击力。而课堂上反复纠缠于官吏的审问,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无效的劳动呢?
朗读指导的有效设计。这一次有两个课题都涉及到了朗读的指导,《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课堂上,上课的老师都关注到了这一点,反复的读、配乐读、范读、小组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读了很多遍,但朗读的效果却很不一样。
老师对朗读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强调重音、节奏、停顿这些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语调应该是轻巧的、舒缓的、不忍打破夜的静谧的,(我想……不信)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们轻轻地、亲切的交流一样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读的整齐、读的响亮来评价,让学生放开嗓子来读,那是无论如何读读不出效果的。有两位老师的设计印象比较深刻:小段老师和许翠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展开想象,如“飘渺的空中”读出一种朦胧的美,就要轻轻地读;“我想”一个“想”字,意味深长;通过想象街市上的美丽读出一种向往、一种赞叹、一种想飞的感觉;通过想象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的场景,读的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通过比较辨析“不信”留着与去掉的区别,读出夜空下郭沫若静悄悄的与人交流的畅快感觉。因此说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让朗读有明显的效果。
再举一个《咏雪》的例子:
设计一:学习文言文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朗读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举办《咏雪》朗诵会,用声音和情感来表达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我想请三位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读。同时全体同学都要认真听,还要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并选出我们班的小小朗诵家。评价有最基本的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情感。
配乐:古筝《高山流水》
设计二:评价的标准:读得准确(读准字音)、读得好听(能把握停顿、读出节奏)、读得有味(读出感情)
一读:读得准确。随即点一名同学来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
二读:读得好听。读得好听的标志就是能把握停顿,读出节奏美。停顿可以根据意义、顺应语法、清晰音节来确定。(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读:读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要想读得有味,就要结合当时的氛围揣摩好人物说话的心情。可以注意这几个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乐”表现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骤,使得谢太傅诗兴大作,“白雪纷纷何所似”写出了“公”(谢安)特别高兴、激动地样子,创设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因此要读出激动、兴奋地感觉。
“撒盐空中差可拟”胡儿随口而吟,抢先回答。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觉得心中没底,有点不自信的样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显现出道韫略一沉吟之后的自信、自豪。要读出一份自信、豪气。
区别是:设计一指导不具针对性,泛泛的读,没有效果;设计二则分层指导,准确、好听、有味层层深入。效果明显好的多。
三、 教师的素质
一堂优质课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展示。教学素质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师的语言。语文优质课上老师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流利、富有文采。课堂上老师却常常太随意、语言太琐碎。比如:口头语,好吧?是不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行。咱说过了,要评明星小组等等。这样的语言课堂上老师在反复的运用。像评星、激励措施上课前说过就是了,课堂上不要反复的再强调;至于读书的方法、批注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学生平时就会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强调,只是更浪费时间。优质课上的语言,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这样课堂上才显得干净、利落,节省时间不至于课进行不完。过渡语、评价语彰显的是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
2、教学机智
课堂要精心预设,但也要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因为很多精彩的点都是在瞬间即逝的。比如前面所举的小乍老师课堂上学生所说的“除了那个孩子,其他人都是骗子”;老师要灵活机智的捕捉这些点。
还有课堂上当老师遇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时时,我们该怎么办?是一再的启发,还是顺势点一名同学,或借机组织一次合作学习,都是要灵活处理的。若只单纯的问还有没有、还有谁要展示、还有谁要说这样弄得学生紧张,显得老师更束手无策。
当课堂上时间不足,环节处理不完时,则更要大胆的取舍,留着最精华的东西展示出来就行了。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还有几个没完听课的老师同学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净利落的结尾同样精彩。张伟忠老师还谈到“画蛇添足”现象:优质课比赛超时两分钟要扣分,有选手问:“一分钟扣不扣分?”答:“得看评委的心情爽不爽。”(众老师大笑)“画蛇添足”的课有好几节,“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课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这个时间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学生谈收获上还好些。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一堂优质课也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展示。在诗词的朗诵上,就体现的特别明显。如小段老师、郑丽丽老师、马宁宁老师、小乍老师,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范读即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还有板书,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齐、美观的书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听课者看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上海的钱梦龙先生说过:“一节课没有板书,黑板上一个字没有是一堂好课,我不这样认为”。所以板书要认真设计,体现重要信息和纲要,不要认为课件可以替代板书。小段老师、郭芹老师、马宁宁老师、许贵伸老师优美的板书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老师的板书千万不要有错别字。一个老师板书的“皇帝”的“皇”就写错了,这是优质课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优质课评选时,我就因读错了一个字音“出郭相扶将”“将”,读对了但板书错了一个音“裳”,而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是二等奖的第二名,当时上完课后反响很好,结果成绩不理想,郭老师特地让崔老师问省教研员,张老师一句话“读错音”是优质课的硬伤。
上好一节优质课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它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想到的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还希望老师们能批评指正。
展开全部
听课
对于之前没有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听课就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人讲课的方式、风格和重点把握都是不一样的,听课的时候要重点听讲法还有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学习别的老师的优点,并且可以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一堂好的课相信大家都是能听出来的。
当然你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看一些视频,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备教材
准备讲一节课这前会涉及到选题问题,一旦题目确定了就要好好的去解读这篇课文,自己要读透才能教好学生,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强调字字落实。

备学生
教师一定要学习教育学,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一堂好的公开课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你的课堂。
对于之前没有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听课就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人讲课的方式、风格和重点把握都是不一样的,听课的时候要重点听讲法还有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学习别的老师的优点,并且可以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一堂好的课相信大家都是能听出来的。
当然你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看一些视频,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备教材
准备讲一节课这前会涉及到选题问题,一旦题目确定了就要好好的去解读这篇课文,自己要读透才能教好学生,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强调字字落实。

备学生
教师一定要学习教育学,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一堂好的公开课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你的课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