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炫耀性消费
展开全部
炫耀,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熟人圈炫耀,二是同量级炫耀,三是权力炫耀。
先说熟人圈炫耀。这方面最典型的,当然是楚霸王项羽了,他有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句话的背景是:鸿门宴上,刘邦逃过一劫,赶紧率部跑路,把关中给让了出来。项羽引兵进了咸阳,大肆屠戮,放了把大火,掳掠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走了。有人赶紧劝他:“别走啊,关中是个好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羽想的不是成就霸业,或者他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了,赶紧要回老家炫耀一把,“富贵了,不回老家,跟穿着一身漂亮衣服却在晚上走有啥区别?”必须要显摆,必须要让老家那些人看到,必须要让他们羡慕嫉妒恨!
假如定都关中,项羽不是照样可以在关中人面前显摆吗?不行,因为关中人以前不认识项羽,必须在熟人面前才有感觉。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多多少少都得在乎他人的感受。“他人”,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
项羽的社会关系,是在老家建立的。有人曾轻视他,有人瞧不起他,也有人赏识他,帮助过他。现在,他要衣锦还乡了。他要让曾经赏识他的人欣慰,让曾经鄙视他的人羞愧,让家乡那些没有出过远门、没有经历大事的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
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只能在熟人间完成。
很遗憾啊,如果项羽生在当代,完全可以定都关中,然后在朋友圈里文图视频地发布自己暴虐咸阳的内容,点赞者奉承者绝对成瀑布流了。
网络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虚拟空间,现代人借助虚拟空间,极大拓宽了自己的社会交往。炫耀在现代也可概括为“群圈化传播”,即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炫耀。新冠疫情暴发之后,那些在朋友圈、微博曾经晒过吃油炸蝙蝠的,顿时成了过街老鼠,忙着删删删,出来道歉。
项羽是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他放弃了建都关中的最佳选项,喜滋滋回到老家,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历史证明这是项羽的战略失误。
史载:项羽还把建议他定都关中的聪明人给扔进锅里煮死了,因为后者见项羽没采纳其意见,说了句牢骚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了,大怒:怎么能把我这样功勋盖世的霸王,比喻成戴了帽子的猴子?
后来,项羽兵败,宁可乌江自刎,也没听乌江亭长的建议,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咂摸项羽热衷炫耀的一生,才能理解他的悲壮结局。
再说同层级炫耀——炫耀之发生,除了熟人社会,还多是同一个阶层。比如,在西晋那个三观混乱的时代,有个以“斗富”著称的炫耀狂石崇。
石崇斗富,只跟与自己差不多量级的王恺斗,他不敢跟皇帝斗富,也不会找陶渊明这样的斗,更不会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老百姓来斗。
鲁迅先生笔下,写过阿Q与王胡比赛捉虱子,阿Q一向瞧不起王胡,不料王胡捉虱子比他稳准狠,更忍受不了王胡身上的虱子居然比他身上的大。他认为这是王胡的一种无耻炫耀,于是大战一场。阿Q不会跟太爷和假洋鬼子比赛捉虱子,他的对手只有王胡、小D一类。不是同一量级,或者同一阶层的炫耀,容易翻车。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称王后,昔日发小寻来,陈胜带他游宫殿,自然也有些炫耀的意思。但这发小不识趣,羡慕之余,滔滔不绝讲陈胜往年糗事,陈胜很郁闷:本来是让你开开眼,谁让你瞎扯这些?
在身边小人唆使下,他居然把发小杀了,从此失了人心。想想也是,“鸿鹄”与“燕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谁找谁炫耀,都是自讨无趣。
最后再讲讲权力炫耀,这是诸般炫耀中最常见、最“情不自禁”,但也最危险、最容易翻车的一种。权力是把“双刃剑”,需要正确使用,需要监督制约。比如这次抗击疫情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举全国之力,堪称万众一心的铿锵之曲,却也不时有刺耳的音符跳出——或炫耀“我老公派出所牛”,往家里一箱箱搬水果蔬菜,或炫耀当官老爸本事大,能够在封路之际安排车辆把自己从天门接回荆州……
非常时期还如此不经大脑地“炫耀”,“坑爹”“坑夫”没商量,可见权力炫耀的快感之炽烈。不受监督约束的权力,是毒药;炫耀,就是毒药上裹着的一层诱人糖衣。
二炫耀的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炫耀的本质就是自卑,因此喜欢过分炫耀的人,通常自卑感强烈。这话很精辟,《红楼梦》男主角贾宝玉就不会去炫耀身边有多少美女,家里有多少珠宝。
因为自卑感强烈而热衷过分炫耀的人,都有些啥人?
明朝初年的大太监王振,可对号入座。王振原本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一个落魄乡村教师,被人瞧不起,他也自认为靠走科举这条独木桥出人头地,实在道阻且长,于是毅然自宫,进了皇宫。
明初太监有文化的很罕见(源于朱元璋的规定,防止太监干政),王振在读书人中不算什么,但在一群文盲太监中,就堪称大有学问了。加上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颇得明宣宗喜爱,被安排服侍皇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王振成了他最信任的人,称他为“先生”,悲剧的种子也因此埋下了。
导致明朝国运转折的“土木堡之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即使在悲剧即将发生时,也有机会可以避免。毁在王振,死要面子,死爱炫耀,结果成了死太监。他怂恿皇帝亲征瓦剌,带着明朝精锐,浩浩荡荡出了京城,到了大同,感觉不妙,准备退兵。
生死存亡时刻,王振还一心要炫耀,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一扫当年自卑——“瞧瞧,当今天子都是我学生”。
结果走了40里,王振又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结果被瓦剌军队追上。
即使如此,还未到不可挽救之时。明英宗有机会退入居庸关(那就意味着平安),但王振考虑到有几辆大车未跟上,那可满载着他一路搜刮和地方孝敬的财宝,于是让大家停下等候,夜宿土木堡,结果陷入重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无疑,太监王振是个很自卑的人,他有着不堪的过去,只能依靠炫耀权势、皇帝和金银财宝这些身外之物来证明自己今天的优越感。
追求他人面前的优越感,是炫耀行为的本质。细究之下,炫耀心理有这么一个逻辑: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我比你牛→你服不服。前三者是层层递进的自我心理推论,“你服不服”是终极目标。
比如,分析“野味”嗜食者的心理,无外乎“物以稀以贵”,野味很难吃得到,价格昂贵,有时吃起来还有点法律“小风险”。所以,“一般人都吃不到”,咱能吃到,咱就不是“一般人”。
这样的场景很多:几个人闲聊,有人不经意间说起自己曾吃过种种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其他没吃过的人,听其描述,垂涎欲滴,满眼羡慕。在朋友圈里晒穿山甲血炒饭、油炸蝙蝠的,也往往能收获一长串艳羡:“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吃野味,俨然成了一种炫富、甚至暗示权力的行为。
当然,嗜吃野味者,除了不是“一般人”的感觉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外,更重要的是自以为的身体收获——“野味”功效独特,“大补”或者“壮阳”,炫耀行为由此有了清晰的逻辑,这也是炫耀者动物性本能的显现:我吃了,我补了,我壮了,我身体比你好,我更能吸引异性。
什么叫“炫耀者的动物性本能”?美国学者纳塔莉·安吉尔在《野兽之美》一书中,列举了繁殖季节大量雄性禽类动物通过炫耀羽毛或啼声来吸引雌性的案例,羽毛越绚烂,啼声越响亮,对雌性的吸引力就越大,一起生下第二代的可能性也越大。
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裸猿》一书中则做了更有趣的探讨,他写道:人类虽是一种高级动物,但也是从低等进化而来,今天的很多习惯做法,可能有着古老的基因背景。说来说去,都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身体好的另一半,才能把自己的基因传续下去。
炫耀,是人的一种本能,由来已久,遗憾的是,变异了。相比洪荒年代没有污染的蓝天下站在异性面前骄傲又质朴地炫耀着健硕身体的原始人,当前靠吃“野味”来“壮阳”的人们,多么猥琐啊!
三
“野味”很美味吗?否,野生动物生长的环境和饲养的动物完全不一样,饲养的动物,就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物,而野生动物是为了活着,一身肌肉,没有什么脂肪,肉质柴而紧;“野味”很有营养吗?否,所谓通过“野味”来“进补”,堪称最荒谬的养生方法。
相反,食用野生动物,由此一方面导致某个种类的动物濒临灭绝,另一方面引发的恐怖传染病,触目惊心。恩格斯说得太对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由此来看人类炫耀种种,多数是自我欺骗,格外荒谬,完全经不起时间考验。一个昨天的炫耀狂,到今天或许就会捂脸长叹:我咋这么愚蠢呢!
蒋雯丽主演过一部电影《立春》,讲上世纪80年代小县城文艺青年们在梦想与现实之中的挣扎。
片中有个县城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老是穿着一条紧身的白色芭蕾舞蹈裤,处处遭受县城人的嘲笑。事实上,即使在个性彰显的今天,一个男人,穿这么条裤子,也难免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在许多年前,比如18世纪前后的法国,贵族男人流行穿一条绷得纤毫毕现的白色紧身裤,想想那画面,也是醉了。今天看来,男人穿白色紧身裤,不仅是邪恶的审美,而且给健康带来很大隐患。
拿破仑输掉滑铁卢战役,公认原因是他麾下能力平庸的右翼司令格鲁希未能及时增援战场,但也有另一说,据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拿破仑因为痔疮发作,无法骑马亲临战场指挥,只能躺在帐篷里休息。拿破仑为什么会患上痔疮?罪魁祸首就是紧身裤。
流行,永远是炫耀的主题,以前有句俏皮话:“流行都是好的,除了流行性感冒。”其实,除了流感,很多流行又被用来炫耀的,也不是好的,而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比如,古罗马贵族女人们,流行美白。但她们居然用铅来美白,铅是有毒的,日积月累几代人,恶果终于爆发,很多女性失去生育能力,仍保持生育能力的,生出了很多低能儿。
可以说,炫耀行为虽然跟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源远流长,但有时也是一种时代病。比如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大凡有点级别的,都喜欢随身挎一把军刀,盟军就很纳闷:一些飞行员,为什么也要挎把长长的军刀?结果该跳伞时跳不出来,被军刀卡在窄小的机舱,活活烧死。
当年盟军有个笑话:日本军刀,除了用来切腹自杀,就是在投降时交给我们回炉炼铁。日本军人为什么这么痴迷在热兵器时代实用性并不高的军刀?名著《菊与刀》说得很清楚,“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对于日本军人来说,挎一把长刀,远远超过了武器的意义,更多是身份的炫耀。
石原莞尔,号称“日本第一兵家”,很狂妄,也是“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此人无疑是个理论高手,但身体协调性一般,结果被自己佩带的军刀戳中裆部,导致尿道口撕裂,长期尿血引发膀胱癌。
此人虽逃过了东京大审判的绞刑架,但没过多久就因膀胱癌死了,时为1949年8月15日,正值日本投降4周年。石原莞尔是怎么自个儿用军刀把关键部位戳了,各种文章语焉不详。
有一说是“九一八”事变当夜,始作俑者石原莞尔兴奋异常,在沈阳城墙上拔刀,双手举起,一声大喝,向下斜劈,是那种很经典的炫耀造型,结果因为身体协调性不好,把自己裆部给切了。这种说法很解气,但戏剧性太强,可信度不高。据分析,他应该是下马时操作不当。
这就是炫耀的代价。
炫耀无意义,又有代价,为什么人们还不能免俗?说来说去,还是追求虚幻的优越感。法国文豪莫泊桑写过一个短篇《项链》,讲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美貌不再。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来只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还有比这个更能精辟说明炫耀行为的荒谬吗?
四如何控制炫耀的冲动?不是件容易事,毕竟,炫耀是人的本能之一。
经济学家完全可以开发一个公式,让炫耀者炫耀之前,套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一下“炫耀成本”,大抵是炫耀行为带来的优越感减去可能带来的麻烦,如果是负数,那就不要炫耀了。
已故作家王小波写过一个关于他弟弟的故事:“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
可以想象,王弟弟以后会长记性,毕竟精神上的片刻愉悦,换来的是肉体上的痛苦,当天连一小块腊肉都可能遭罚没了,还是埋头吃肉最安全。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一直推崇“闷声发大财”,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有的时候,相比于一个城府极深的“闷头发大财”者,人们更觉得一个快快活活的炫耀者更安全,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既反感动不动就炫耀的人,对沉默而不可捉摸之人又会心生恐惧。后者,往往不是大德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这个问题,还是得靠法律来解决,惩戒那些通过不法手段“闷声发大财”的人,也给热衷炫耀者,划下一条红线。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如何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空前高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4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是很重要的信息,没有嗜食“野味”的老饕,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用法律管住这些食客炫耀性消费的嘴,让他们吃得爽、罚得惨,从此不敢以身试法。“不能吃,不敢吃,不愿吃”,通过法律约束,逐步形成习惯,从文化上来改变这一陋习,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治本之策。
一是熟人圈炫耀,二是同量级炫耀,三是权力炫耀。
先说熟人圈炫耀。这方面最典型的,当然是楚霸王项羽了,他有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句话的背景是:鸿门宴上,刘邦逃过一劫,赶紧率部跑路,把关中给让了出来。项羽引兵进了咸阳,大肆屠戮,放了把大火,掳掠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走了。有人赶紧劝他:“别走啊,关中是个好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羽想的不是成就霸业,或者他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了,赶紧要回老家炫耀一把,“富贵了,不回老家,跟穿着一身漂亮衣服却在晚上走有啥区别?”必须要显摆,必须要让老家那些人看到,必须要让他们羡慕嫉妒恨!
假如定都关中,项羽不是照样可以在关中人面前显摆吗?不行,因为关中人以前不认识项羽,必须在熟人面前才有感觉。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多多少少都得在乎他人的感受。“他人”,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
项羽的社会关系,是在老家建立的。有人曾轻视他,有人瞧不起他,也有人赏识他,帮助过他。现在,他要衣锦还乡了。他要让曾经赏识他的人欣慰,让曾经鄙视他的人羞愧,让家乡那些没有出过远门、没有经历大事的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
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只能在熟人间完成。
很遗憾啊,如果项羽生在当代,完全可以定都关中,然后在朋友圈里文图视频地发布自己暴虐咸阳的内容,点赞者奉承者绝对成瀑布流了。
网络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虚拟空间,现代人借助虚拟空间,极大拓宽了自己的社会交往。炫耀在现代也可概括为“群圈化传播”,即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炫耀。新冠疫情暴发之后,那些在朋友圈、微博曾经晒过吃油炸蝙蝠的,顿时成了过街老鼠,忙着删删删,出来道歉。
项羽是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他放弃了建都关中的最佳选项,喜滋滋回到老家,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历史证明这是项羽的战略失误。
史载:项羽还把建议他定都关中的聪明人给扔进锅里煮死了,因为后者见项羽没采纳其意见,说了句牢骚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了,大怒:怎么能把我这样功勋盖世的霸王,比喻成戴了帽子的猴子?
后来,项羽兵败,宁可乌江自刎,也没听乌江亭长的建议,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咂摸项羽热衷炫耀的一生,才能理解他的悲壮结局。
再说同层级炫耀——炫耀之发生,除了熟人社会,还多是同一个阶层。比如,在西晋那个三观混乱的时代,有个以“斗富”著称的炫耀狂石崇。
石崇斗富,只跟与自己差不多量级的王恺斗,他不敢跟皇帝斗富,也不会找陶渊明这样的斗,更不会在大街上随便拉一个老百姓来斗。
鲁迅先生笔下,写过阿Q与王胡比赛捉虱子,阿Q一向瞧不起王胡,不料王胡捉虱子比他稳准狠,更忍受不了王胡身上的虱子居然比他身上的大。他认为这是王胡的一种无耻炫耀,于是大战一场。阿Q不会跟太爷和假洋鬼子比赛捉虱子,他的对手只有王胡、小D一类。不是同一量级,或者同一阶层的炫耀,容易翻车。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称王后,昔日发小寻来,陈胜带他游宫殿,自然也有些炫耀的意思。但这发小不识趣,羡慕之余,滔滔不绝讲陈胜往年糗事,陈胜很郁闷:本来是让你开开眼,谁让你瞎扯这些?
在身边小人唆使下,他居然把发小杀了,从此失了人心。想想也是,“鸿鹄”与“燕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谁找谁炫耀,都是自讨无趣。
最后再讲讲权力炫耀,这是诸般炫耀中最常见、最“情不自禁”,但也最危险、最容易翻车的一种。权力是把“双刃剑”,需要正确使用,需要监督制约。比如这次抗击疫情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举全国之力,堪称万众一心的铿锵之曲,却也不时有刺耳的音符跳出——或炫耀“我老公派出所牛”,往家里一箱箱搬水果蔬菜,或炫耀当官老爸本事大,能够在封路之际安排车辆把自己从天门接回荆州……
非常时期还如此不经大脑地“炫耀”,“坑爹”“坑夫”没商量,可见权力炫耀的快感之炽烈。不受监督约束的权力,是毒药;炫耀,就是毒药上裹着的一层诱人糖衣。
二炫耀的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炫耀的本质就是自卑,因此喜欢过分炫耀的人,通常自卑感强烈。这话很精辟,《红楼梦》男主角贾宝玉就不会去炫耀身边有多少美女,家里有多少珠宝。
因为自卑感强烈而热衷过分炫耀的人,都有些啥人?
明朝初年的大太监王振,可对号入座。王振原本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一个落魄乡村教师,被人瞧不起,他也自认为靠走科举这条独木桥出人头地,实在道阻且长,于是毅然自宫,进了皇宫。
明初太监有文化的很罕见(源于朱元璋的规定,防止太监干政),王振在读书人中不算什么,但在一群文盲太监中,就堪称大有学问了。加上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宫后颇得明宣宗喜爱,被安排服侍皇太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王振成了他最信任的人,称他为“先生”,悲剧的种子也因此埋下了。
导致明朝国运转折的“土木堡之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即使在悲剧即将发生时,也有机会可以避免。毁在王振,死要面子,死爱炫耀,结果成了死太监。他怂恿皇帝亲征瓦剌,带着明朝精锐,浩浩荡荡出了京城,到了大同,感觉不妙,准备退兵。
生死存亡时刻,王振还一心要炫耀,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一扫当年自卑——“瞧瞧,当今天子都是我学生”。
结果走了40里,王振又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结果被瓦剌军队追上。
即使如此,还未到不可挽救之时。明英宗有机会退入居庸关(那就意味着平安),但王振考虑到有几辆大车未跟上,那可满载着他一路搜刮和地方孝敬的财宝,于是让大家停下等候,夜宿土木堡,结果陷入重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无疑,太监王振是个很自卑的人,他有着不堪的过去,只能依靠炫耀权势、皇帝和金银财宝这些身外之物来证明自己今天的优越感。
追求他人面前的优越感,是炫耀行为的本质。细究之下,炫耀心理有这么一个逻辑: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我比你牛→你服不服。前三者是层层递进的自我心理推论,“你服不服”是终极目标。
比如,分析“野味”嗜食者的心理,无外乎“物以稀以贵”,野味很难吃得到,价格昂贵,有时吃起来还有点法律“小风险”。所以,“一般人都吃不到”,咱能吃到,咱就不是“一般人”。
这样的场景很多:几个人闲聊,有人不经意间说起自己曾吃过种种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其他没吃过的人,听其描述,垂涎欲滴,满眼羡慕。在朋友圈里晒穿山甲血炒饭、油炸蝙蝠的,也往往能收获一长串艳羡:“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吃野味,俨然成了一种炫富、甚至暗示权力的行为。
当然,嗜吃野味者,除了不是“一般人”的感觉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外,更重要的是自以为的身体收获——“野味”功效独特,“大补”或者“壮阳”,炫耀行为由此有了清晰的逻辑,这也是炫耀者动物性本能的显现:我吃了,我补了,我壮了,我身体比你好,我更能吸引异性。
什么叫“炫耀者的动物性本能”?美国学者纳塔莉·安吉尔在《野兽之美》一书中,列举了繁殖季节大量雄性禽类动物通过炫耀羽毛或啼声来吸引雌性的案例,羽毛越绚烂,啼声越响亮,对雌性的吸引力就越大,一起生下第二代的可能性也越大。
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裸猿》一书中则做了更有趣的探讨,他写道:人类虽是一种高级动物,但也是从低等进化而来,今天的很多习惯做法,可能有着古老的基因背景。说来说去,都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身体好的另一半,才能把自己的基因传续下去。
炫耀,是人的一种本能,由来已久,遗憾的是,变异了。相比洪荒年代没有污染的蓝天下站在异性面前骄傲又质朴地炫耀着健硕身体的原始人,当前靠吃“野味”来“壮阳”的人们,多么猥琐啊!
三
“野味”很美味吗?否,野生动物生长的环境和饲养的动物完全不一样,饲养的动物,就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物,而野生动物是为了活着,一身肌肉,没有什么脂肪,肉质柴而紧;“野味”很有营养吗?否,所谓通过“野味”来“进补”,堪称最荒谬的养生方法。
相反,食用野生动物,由此一方面导致某个种类的动物濒临灭绝,另一方面引发的恐怖传染病,触目惊心。恩格斯说得太对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由此来看人类炫耀种种,多数是自我欺骗,格外荒谬,完全经不起时间考验。一个昨天的炫耀狂,到今天或许就会捂脸长叹:我咋这么愚蠢呢!
蒋雯丽主演过一部电影《立春》,讲上世纪80年代小县城文艺青年们在梦想与现实之中的挣扎。
片中有个县城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老是穿着一条紧身的白色芭蕾舞蹈裤,处处遭受县城人的嘲笑。事实上,即使在个性彰显的今天,一个男人,穿这么条裤子,也难免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在许多年前,比如18世纪前后的法国,贵族男人流行穿一条绷得纤毫毕现的白色紧身裤,想想那画面,也是醉了。今天看来,男人穿白色紧身裤,不仅是邪恶的审美,而且给健康带来很大隐患。
拿破仑输掉滑铁卢战役,公认原因是他麾下能力平庸的右翼司令格鲁希未能及时增援战场,但也有另一说,据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拿破仑因为痔疮发作,无法骑马亲临战场指挥,只能躺在帐篷里休息。拿破仑为什么会患上痔疮?罪魁祸首就是紧身裤。
流行,永远是炫耀的主题,以前有句俏皮话:“流行都是好的,除了流行性感冒。”其实,除了流感,很多流行又被用来炫耀的,也不是好的,而是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比如,古罗马贵族女人们,流行美白。但她们居然用铅来美白,铅是有毒的,日积月累几代人,恶果终于爆发,很多女性失去生育能力,仍保持生育能力的,生出了很多低能儿。
可以说,炫耀行为虽然跟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源远流长,但有时也是一种时代病。比如二战时的日本军人,大凡有点级别的,都喜欢随身挎一把军刀,盟军就很纳闷:一些飞行员,为什么也要挎把长长的军刀?结果该跳伞时跳不出来,被军刀卡在窄小的机舱,活活烧死。
当年盟军有个笑话:日本军刀,除了用来切腹自杀,就是在投降时交给我们回炉炼铁。日本军人为什么这么痴迷在热兵器时代实用性并不高的军刀?名著《菊与刀》说得很清楚,“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对于日本军人来说,挎一把长刀,远远超过了武器的意义,更多是身份的炫耀。
石原莞尔,号称“日本第一兵家”,很狂妄,也是“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此人无疑是个理论高手,但身体协调性一般,结果被自己佩带的军刀戳中裆部,导致尿道口撕裂,长期尿血引发膀胱癌。
此人虽逃过了东京大审判的绞刑架,但没过多久就因膀胱癌死了,时为1949年8月15日,正值日本投降4周年。石原莞尔是怎么自个儿用军刀把关键部位戳了,各种文章语焉不详。
有一说是“九一八”事变当夜,始作俑者石原莞尔兴奋异常,在沈阳城墙上拔刀,双手举起,一声大喝,向下斜劈,是那种很经典的炫耀造型,结果因为身体协调性不好,把自己裆部给切了。这种说法很解气,但戏剧性太强,可信度不高。据分析,他应该是下马时操作不当。
这就是炫耀的代价。
炫耀无意义,又有代价,为什么人们还不能免俗?说来说去,还是追求虚幻的优越感。法国文豪莫泊桑写过一个短篇《项链》,讲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美貌不再。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来只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还有比这个更能精辟说明炫耀行为的荒谬吗?
四如何控制炫耀的冲动?不是件容易事,毕竟,炫耀是人的本能之一。
经济学家完全可以开发一个公式,让炫耀者炫耀之前,套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一下“炫耀成本”,大抵是炫耀行为带来的优越感减去可能带来的麻烦,如果是负数,那就不要炫耀了。
已故作家王小波写过一个关于他弟弟的故事:“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
可以想象,王弟弟以后会长记性,毕竟精神上的片刻愉悦,换来的是肉体上的痛苦,当天连一小块腊肉都可能遭罚没了,还是埋头吃肉最安全。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一直推崇“闷声发大财”,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有的时候,相比于一个城府极深的“闷头发大财”者,人们更觉得一个快快活活的炫耀者更安全,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既反感动不动就炫耀的人,对沉默而不可捉摸之人又会心生恐惧。后者,往往不是大德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这个问题,还是得靠法律来解决,惩戒那些通过不法手段“闷声发大财”的人,也给热衷炫耀者,划下一条红线。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如何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空前高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4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是很重要的信息,没有嗜食“野味”的老饕,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用法律管住这些食客炫耀性消费的嘴,让他们吃得爽、罚得惨,从此不敢以身试法。“不能吃,不敢吃,不愿吃”,通过法律约束,逐步形成习惯,从文化上来改变这一陋习,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治本之策。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展开全部
很多时候消费者,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方面,以便引起别人的关注。一句话:“买了是要给别人看的”。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顿天价年夜饭。“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范伯伦将此称之为炫耀性消费。
相信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的,而且对自我的评价,越是不确定或者是越负面,这种现象就越是明显。这时花钱就成为了一种用来补偿失败的自我,体现理想化形象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者其实是在消费符号。因为符号可以带来愉悦、兴奋、炫耀、身份、地位、阶层高级等美好的心理感觉。奢侈品的A货,高仿品泛滥市场,也从侧面说明符号消费对消费者是如何重要。消费者往往并不在意,甚至彻底忘记一个LV包的材质, 但却特别在意LV包的LOGO是否能被别人清晰的看到。
这类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往往要经过仔细思考,什么样的品牌,更加吸引人注意,什么样的款式将更加流行等等。因此一些企业将品牌标识扩大并运用于各自产品明显的位置,目的就是给予消费者被人关注羡慕的满足感。而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只要善于对消费者进行恭维,满足其虚荣心从而成功让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商品。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赞美也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炫耀性消费者来说,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赞美是需要技巧的。
具体来说在对炫耀性消费者赞美时, 销售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推销过程中,销售人员要善于给炫耀性消费者的心理上的满足,多对他们进行恭维,对别的消费者说三句赞的话就可以了,而对炫耀性消费者就需要说十句。说话是要顺着他们的意愿,不说伤害其自尊的话,也不要自作主张,向其介绍低价和或者赠送小礼物,这些都会让炫耀性消费者觉得你是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拒绝购买。
其次,做为销售人员,你也应该观察入微,找到炫耀性消费者希望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地方。
每个人都喜欢被恭维,炫耀性消费者尤其如此,多说一句恭维话,既能赢得人心,自己又不会有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相信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的,而且对自我的评价,越是不确定或者是越负面,这种现象就越是明显。这时花钱就成为了一种用来补偿失败的自我,体现理想化形象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者其实是在消费符号。因为符号可以带来愉悦、兴奋、炫耀、身份、地位、阶层高级等美好的心理感觉。奢侈品的A货,高仿品泛滥市场,也从侧面说明符号消费对消费者是如何重要。消费者往往并不在意,甚至彻底忘记一个LV包的材质, 但却特别在意LV包的LOGO是否能被别人清晰的看到。
这类消费者,在消费之前往往要经过仔细思考,什么样的品牌,更加吸引人注意,什么样的款式将更加流行等等。因此一些企业将品牌标识扩大并运用于各自产品明显的位置,目的就是给予消费者被人关注羡慕的满足感。而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只要善于对消费者进行恭维,满足其虚荣心从而成功让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商品。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赞美也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对于炫耀性消费者来说,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赞美是需要技巧的。
具体来说在对炫耀性消费者赞美时, 销售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推销过程中,销售人员要善于给炫耀性消费者的心理上的满足,多对他们进行恭维,对别的消费者说三句赞的话就可以了,而对炫耀性消费者就需要说十句。说话是要顺着他们的意愿,不说伤害其自尊的话,也不要自作主张,向其介绍低价和或者赠送小礼物,这些都会让炫耀性消费者觉得你是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拒绝购买。
其次,做为销售人员,你也应该观察入微,找到炫耀性消费者希望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地方。
每个人都喜欢被恭维,炫耀性消费者尤其如此,多说一句恭维话,既能赢得人心,自己又不会有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们该如何摆脱炫耀性消费呢?摆脱它不仅是克制一种行为,更是改变对于自我的认知,因为它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我的定位。第一、重塑“自我意象”,扭转比较方向。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人性的控制》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象”呢?简单来说,它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画像,对于“我是谁”的认识。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时,就会努力变成这样的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的自我意象是既懂政治,又懂军事的忠臣良将。最终,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在游戏中“炫耀性消费”的人,他们的自我意象就是“工会中第一个有龙袍人”、“受人敬佩的大佬”。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自我意象”,就会努力实现。然后不停地充钱,不停地进行炫耀性消费。
如果他们能重塑“自我意象”——“氪金最少的人,最少的钱打造最强的角色的人”,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因为当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发生变化,就会逆转比较的方向。比如,当我把自我意象由“通关游戏副本最多的人”转变为“读书最多的人”,我炫耀的方向就成了读书。
因此,通过重塑“自我意象”,重新定位自己,我们就能够把炫耀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堵不如疏 ,疏不如引。”既然炫耀是人的本能,我们不如顺着它。我们要做的不是像个苦行僧一般,倡导低欲望、低消费。我们要做的是,像个扳道工,把我们炫耀的方向变为积极的方向。
对于在游戏中“炫耀性消费”的人,他们的自我意象就是“工会中第一个有龙袍人”、“受人敬佩的大佬”。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自我意象”,就会努力实现。然后不停地充钱,不停地进行炫耀性消费。
如果他们能重塑“自我意象”——“氪金最少的人,最少的钱打造最强的角色的人”,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因为当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发生变化,就会逆转比较的方向。比如,当我把自我意象由“通关游戏副本最多的人”转变为“读书最多的人”,我炫耀的方向就成了读书。
因此,通过重塑“自我意象”,重新定位自己,我们就能够把炫耀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堵不如疏 ,疏不如引。”既然炫耀是人的本能,我们不如顺着它。我们要做的不是像个苦行僧一般,倡导低欲望、低消费。我们要做的是,像个扳道工,把我们炫耀的方向变为积极的方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觉得我以前就是吧
你就开始记账,每一笔收入支出明确记清楚,月末算一算,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又因为想炫耀就买了,然后跟钱包忏悔一下。
把钱存起来,存定期,就不会花出去了,花呗信用卡关了。
买非必需品东西前 ,想一段时间,或者想想,买它你能得到哪些,如果考虑好,是一些实用常用的,那就买,如果不是,那就放弃,买回来落灰挂闲鱼还折损严重。
在任何一个时代,富人都需要给自己带上一种标签,从而维系在社会上的地位,既不能脱离这个圈层,也不能让别人随便闯进来这个圈层。
所以富人总要用一种穷人无法实现的放松来标榜自己身份,比如以前他们佩戴高贵的首饰,拎着各种奢侈品。曾经,女士的香奈儿、爱马仕、Christian Louboutin红底鞋,男士的奔驰、宝马、奥迪,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是有钱人。
这就是所谓“炫耀性消费”,这是一百年前韦伯伦的理论,比如你要戴一块特别贵的名表,显然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为了向人炫耀,彰显经济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不再标榜自己的身份了。比如电商、海淘等购买渠道的丰富,使得原本一件难求的”奢侈品”成为了不难获得的“商品,拥有奢侈品,再也不是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事情。
那些开着上百万跑车的人,不代表就有上百万的身家,因为他只要支付几十万就可以把车开回家。当获得奢侈品的成本降低,渠道多样,使得这些原本有钱人才能拥有的东西,不再具有特殊性,所以这种方式也无法再标榜自己。
放眼四望,现在几乎没什么东西值得炫耀。包包、香水、大牌服装、坐飞机、游轮度假,这些东西大家基本都能负担得起。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街上开豪车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有钱人越来越热衷于购买房产,这说明中国炫耀性消费的时代过去了,中国人已经不再需要用外在衬托证明自己有钱了,我们越来越喜欢实在的财富、踏实的日子。
2
然而,当奢侈品不能在区分阶层的时候,一种更加与时俱进的方式就出现了……
法国社会 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名牌包还要贵的社会。
我们看看美国现在的阶层是如何划分的:
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在一个聚会上,你跟两位年轻女士聊天。其中一位女士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是谈吐不俗,居然引用了上周《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大选的分析。第二位女士的包一看就是名牌,但她更关心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某个人物的命运。
在今天的美国,答案已经很明确 —— 第一位女士社会地位高,不仅仅是学识,还是财富量级。
这可不是因为美国是个公平社会,有知识的人地位一定高。而是因为今天的美国是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知识很贵,是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配谈知识!
从外在上看,订阅一本杂志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是能看懂这个杂志,至少表示你上过大学。
要知道如今的美国,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超过六万美元,相当于一年一辆奔驰车。如果孩子从小上私立学校,整个下来是一笔巨款。美国收入排名前1%、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家庭,平均在教育上的投入占总收入6%;而中等收入家庭的教育花费比例只有1% —— 公立中小学免费,大学可能根本就不考虑了。
如今的美国人,把财富越来越多投入到各种“无形”的消费和投资 —— 更好的服务、更优质的教育、最好的医疗保险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教育上花钱,就说明你肯定是富人。以前的美国可不是这样的!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女士服装的价格只上升了6%,而大学学费上升了80%。那么现在上得起大学和上不起大学的就是两类人,优质教育成了富人特权。
所以,在美国知识的确很值钱,但是这些都是用用财富买来的!
什么教育背景的人,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也因此,在和别人交流时,一张嘴你的阶层地位就跃然纸上。
这就是文化资本,它已经是高端社交网络的通行证。
比如你在一个本地的集会上,跟人聊天能聊到《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你就发出了一个信号。同类的人识别到这个信号,你就可能加入一个新的关系网 —— 这种关系网通往高端的工作机会、掌握关键资源的联系人、和私立学校。而对比之下,拿个什么包就没有这样的作用。
所以啊,现在你买辆好车,就是为了享受好车,别的意义几乎没有。可是有价值的消费却可以是通往更好的生活、给下一代创造上升空间的手段。
眼下的中国,教育的投入还不那么高,知识也没那么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个局面,远离炫耀性消费。
可怜的是,中国依然有大量刚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拿着不错的包,穿着光鲜,互相炫耀,却不重视学习和教育,不知如何真正打开自己的上升管道。
当然,这里的学习、知识和教育,不止是对下一代,更是针对自己,因为只有它会终身激励着你。
你就开始记账,每一笔收入支出明确记清楚,月末算一算,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又因为想炫耀就买了,然后跟钱包忏悔一下。
把钱存起来,存定期,就不会花出去了,花呗信用卡关了。
买非必需品东西前 ,想一段时间,或者想想,买它你能得到哪些,如果考虑好,是一些实用常用的,那就买,如果不是,那就放弃,买回来落灰挂闲鱼还折损严重。
在任何一个时代,富人都需要给自己带上一种标签,从而维系在社会上的地位,既不能脱离这个圈层,也不能让别人随便闯进来这个圈层。
所以富人总要用一种穷人无法实现的放松来标榜自己身份,比如以前他们佩戴高贵的首饰,拎着各种奢侈品。曾经,女士的香奈儿、爱马仕、Christian Louboutin红底鞋,男士的奔驰、宝马、奥迪,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是有钱人。
这就是所谓“炫耀性消费”,这是一百年前韦伯伦的理论,比如你要戴一块特别贵的名表,显然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为了向人炫耀,彰显经济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不再标榜自己的身份了。比如电商、海淘等购买渠道的丰富,使得原本一件难求的”奢侈品”成为了不难获得的“商品,拥有奢侈品,再也不是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事情。
那些开着上百万跑车的人,不代表就有上百万的身家,因为他只要支付几十万就可以把车开回家。当获得奢侈品的成本降低,渠道多样,使得这些原本有钱人才能拥有的东西,不再具有特殊性,所以这种方式也无法再标榜自己。
放眼四望,现在几乎没什么东西值得炫耀。包包、香水、大牌服装、坐飞机、游轮度假,这些东西大家基本都能负担得起。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街上开豪车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有钱人越来越热衷于购买房产,这说明中国炫耀性消费的时代过去了,中国人已经不再需要用外在衬托证明自己有钱了,我们越来越喜欢实在的财富、踏实的日子。
2
然而,当奢侈品不能在区分阶层的时候,一种更加与时俱进的方式就出现了……
法国社会 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名牌包还要贵的社会。
我们看看美国现在的阶层是如何划分的:
设想一个这样的场景。在一个聚会上,你跟两位年轻女士聊天。其中一位女士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是谈吐不俗,居然引用了上周《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大选的分析。第二位女士的包一看就是名牌,但她更关心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某个人物的命运。
在今天的美国,答案已经很明确 —— 第一位女士社会地位高,不仅仅是学识,还是财富量级。
这可不是因为美国是个公平社会,有知识的人地位一定高。而是因为今天的美国是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知识很贵,是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配谈知识!
从外在上看,订阅一本杂志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是能看懂这个杂志,至少表示你上过大学。
要知道如今的美国,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超过六万美元,相当于一年一辆奔驰车。如果孩子从小上私立学校,整个下来是一笔巨款。美国收入排名前1%、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的家庭,平均在教育上的投入占总收入6%;而中等收入家庭的教育花费比例只有1% —— 公立中小学免费,大学可能根本就不考虑了。
如今的美国人,把财富越来越多投入到各种“无形”的消费和投资 —— 更好的服务、更优质的教育、最好的医疗保险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教育上花钱,就说明你肯定是富人。以前的美国可不是这样的!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女士服装的价格只上升了6%,而大学学费上升了80%。那么现在上得起大学和上不起大学的就是两类人,优质教育成了富人特权。
所以,在美国知识的确很值钱,但是这些都是用用财富买来的!
什么教育背景的人,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也因此,在和别人交流时,一张嘴你的阶层地位就跃然纸上。
这就是文化资本,它已经是高端社交网络的通行证。
比如你在一个本地的集会上,跟人聊天能聊到《纽约客》杂志的一篇文章,你就发出了一个信号。同类的人识别到这个信号,你就可能加入一个新的关系网 —— 这种关系网通往高端的工作机会、掌握关键资源的联系人、和私立学校。而对比之下,拿个什么包就没有这样的作用。
所以啊,现在你买辆好车,就是为了享受好车,别的意义几乎没有。可是有价值的消费却可以是通往更好的生活、给下一代创造上升空间的手段。
眼下的中国,教育的投入还不那么高,知识也没那么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个局面,远离炫耀性消费。
可怜的是,中国依然有大量刚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拿着不错的包,穿着光鲜,互相炫耀,却不重视学习和教育,不知如何真正打开自己的上升管道。
当然,这里的学习、知识和教育,不止是对下一代,更是针对自己,因为只有它会终身激励着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炫耀性消费主要有以下习惯:
第一、我和闺蜜宝妈在小区一起遛娃,她忽然悄悄和我说:“刚刚从我们身边走过的邻居穿了一双LV的鞋子。”我回头一看,这位美女宝妈我不是很熟但还是有点了解。我说:“你不会觉得她穿的是假的吧。”闺蜜宝妈说:“那倒不是,我们小区还是有些隐形富豪,只是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第二、这位美女宝妈有个消费习惯,那就是穿的一定要买知名品牌,甚至会去各大海外网站海淘国内没有的款式。甚至有一次在商场地库停车,因为邻车的车主人说了一句:“你们停车小心一点,不要刮到我的车了”。她一看他这车比她的也就贵十来万吧,觉得被领车的鄙视了,内心感到不爽,于是没几天全款买了一辆奔驰。
第三、她的这种消费习惯被称为“炫耀型消费”。消费者可能是想要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当下一二线城市人们的收入逐年增加。而消费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的购买,“凡勃伦效应”就会出现。
第四、“凡勃伦效应”是指商品价格定的越高越能畅销。款式,皮质差不多的皮鞋,普通鞋店卖80元,但是进了商场专柜就要几百元,也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在市场上走俏。这种满足社会心理的消费在富有人群中更普遍。
第一、我和闺蜜宝妈在小区一起遛娃,她忽然悄悄和我说:“刚刚从我们身边走过的邻居穿了一双LV的鞋子。”我回头一看,这位美女宝妈我不是很熟但还是有点了解。我说:“你不会觉得她穿的是假的吧。”闺蜜宝妈说:“那倒不是,我们小区还是有些隐形富豪,只是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第二、这位美女宝妈有个消费习惯,那就是穿的一定要买知名品牌,甚至会去各大海外网站海淘国内没有的款式。甚至有一次在商场地库停车,因为邻车的车主人说了一句:“你们停车小心一点,不要刮到我的车了”。她一看他这车比她的也就贵十来万吧,觉得被领车的鄙视了,内心感到不爽,于是没几天全款买了一辆奔驰。
第三、她的这种消费习惯被称为“炫耀型消费”。消费者可能是想要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当下一二线城市人们的收入逐年增加。而消费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的购买,“凡勃伦效应”就会出现。
第四、“凡勃伦效应”是指商品价格定的越高越能畅销。款式,皮质差不多的皮鞋,普通鞋店卖80元,但是进了商场专柜就要几百元,也有人愿意买。1.66万元的眼镜架,6.8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在市场上走俏。这种满足社会心理的消费在富有人群中更普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