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四川盆地在历朝历代的眼中都是位于西南一隅的一个十分封闭的自然单元,除了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并且早在4600年前形成了独特的三星堆古蜀文化,拥有3000年左右的建城史,有近15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九次成为地方封建王朝的都城,城址有扩展而无迁徙,城名千古未改。成都虽然是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政权相继在此建都,但最长的蜀汉政权不过43年,最短的北宋李蜀政权仅有5个月。
自古以来更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宋太宗时期,全国已经基本稳定,而四川省所在的川峡四路发生多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王小波、李顺起义;明神宗万历年间,四川播州杨应龙起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先河;晚清的保路运动,直接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上述情况正应了“天下未乱蜀先乱”。
说天下已治蜀未治,正因为“蜀道四塞“地域的封闭性,四川又是环境极好的割据单元,三国时期的蜀汉、东晋十六国的成汉、五代的前蜀和后蜀、明代明玉珍的大夏、明清之际的张献忠都以四川盆地为基础,将其作为后方粮草基地和逃难之所,所以往往四川在王朝统一战争中是最后被平定的。
纵观成都历史从秦代开端,四川一共迸发了中央官员指导的叛逆40次以上,农民叛逆100屡次,失败的不可胜数,胜利的零落星斗。叛逆的后果大部分是被严酷反抗,但四川群众仿佛不为所动,生成的反动血缘,让他们一个不高兴就逼上梁山。从汉代清代,四川一共树立了14次政权。此中汉代3次,三国1次,魏晋4次,唐代1次,五代十国1次,宋代2次,元代1次,明代1次。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发生内乱,蜀王发兵北伐苴侯,败退的苴侯向秦国求救。这对早有入主西川打算的秦惠文王来说,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派遣张仪、司马错率领秦军入蜀。强大的秦军在打败了蜀军后毫不停留,乘胜灭掉了巴国、苴国,然后设蜀郡、巴郡,巴蜀正式并入秦国版图。
我们无法得知张仪究竟通过什么方法观测到蜀中这股王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张仪作为鬼谷子高徒,必定深谙“风水术”,加上作为秦相名流身边一定少不了各种术士能人,当时可能通过“观星术“再结合风水术中的“观气术“察觉到蜀中这股王气对秦政权的威胁。
这就使得秦惠文王不得不对蜀中“王气”一事格外重视。那怎么办呢?秦惠文王得到张仪的奏报,立即召集在咸阳的重臣商议此事。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找到使成都城形成王气的龙脉,然后破坏掉。但是,偏偏当时张仪在成都时日尚短,并没有找到成都的龙脉所在,所以张仪就建议秦惠文王暂时先压制成都的王气,稳住巴蜀,以便给寻找成都的龙脉争取时间。
成都平原这个小盆地因天然地势,风水“八国罗城”(八国是指八卦八方,罗城是指实际地形中的水绕形式,只有有水绕的地方,水绕才称罗城。)自是周密,可惜秦时建的城池太小,平原过于辽阔,气散不收,无法锁气。风水之道,讲求“藏风聚气”,如此地广物博谈何聚气?与四大古都相比,相形见绌。
几千年来,成都鲜有做为帝都城池,蜀汉建都只因局势使然(天运),以诸葛亮之雄才伟略,会看不出益州非定都之首选?然而成都龙真穴的、砂环水聚,不失为难得之佳城。在隆中对,诸葛亮的建议是先拿下成都,而后平定魏吴,统一中原之后在行迁都,实乃权宜之计,可惜天意难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