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朝军队能打赢日本,却屡次打不过满清呢?
明朝万历年间,明军在朝鲜迎战巅峰时期的丰臣秀吉率领的日军。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 3月,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20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第二次入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
此战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
而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
至于明朝,国力也受到相当损耗。
回顾明军与日军作战的历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曾经在浙江训练出一支劲旅,为最终平息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居功至伟,其后,他又奉命在北边的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使这些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他还著有《纪效新书》及《练兵实纪》等兵书,对后来的明军影响很大。而赴朝参战的明军,有北兵与南兵之分,北兵包括来自蓟、辽等镇的官兵,而南兵将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来,无论北兵与南兵,其都与戚继光有很深的渊源。
当时,援朝明军的装备为火器与冷兵器,具体而言,火器有、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快枪、鸟枪、火箭等;冷兵器则有镰、钩、刀、镋钯、弓箭等。曾经任职经略的宋应昌认为“中国制倭长技,全恃火器。”而各类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军装备了大量火炮。例如炮身长二尺、重量达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一百枚,而属于重型炮的各类佛郎机,装配的铅弹从十两至一斤不等,这些火炮比起日军普遍使用的只能发射二钱铅弹的鸟铳,火力要强大得多。
此后不到20年,明朝又开始与崛起中的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洲八旗力量多次战斗。但明军能在客场打赢日本,却在辽东主场却对满清败多胜少。
这至于的缘故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今天来了解下吧。
虽然明朝输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实明军最害怕八旗军的一样东西,却恰是之前在朝鲜战争中明军自豪的优势:火器!明军屡次打败仗的主原因也是:火器!
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崛起于辽东,势头生猛。早在万历九年,努尔哈赤就连哄带骗弄了好些汉族工匠,还诱骗了不少明军中火器兵身份的逃兵过来,还长期大量用貂皮换硝石硫磺,就为研发火器。后金方面重用被俘的汉人工匠,开始迅速、大量地仿制西洋火器。
1631年正月,这批工匠仿制成功第一门西式火炮,皇太极亲自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同时组建了一支名为“乌真超哈”(女真语重兵的意思)的炮兵部队。
同年八月,后金军在大凌河之战中首次使用火炮,用六门红衣大炮(女真人忌讳“夷”字,故改为红衣)攻克了明军一处坚固要塞,首次尝到了使用火器的甜头。大凌河一役,后金大获全胜,还意外缴获了3500多具各式火器,发了一笔横财。
仅仅两年之后,后金又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明军中炮术最为精湛的孔有德部叛变,自登州渡海至鸭绿江口投降了后金。皇太极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亲自出城十里迎接。
自此之后,往常“天兵”般强大的明军,却是接连稀里哗啦:萨尔浒战役惨败,辽阳沈阳惨败,等到后金变成“清军”,明朝更是被破关南下各种猛揍,还给打出“恐八旗病”,一听人喊“辫子军来啦”,立刻脚底抹油跑得快。类似怂包场面,几乎史不绝书,后人说起来,都是各种叹息。
特别是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一败涂地,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以败多胜少的战绩逐渐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