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对一个人伤害有多大?
有一种暴力,不会在你身上留下伤痕,却能在心上投下散不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那便是语言暴力!
这种暴力比起外表的伤痕来说更为严重和可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给人带来支持、安慰、祝福,也可以给人带去伤害
语言是一扇窗户,也可以是一把尖刀。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好好斟酌自己的语言。
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最敏感脆弱的。
这些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
“你怎么那么蠢?”“猪脑子”
“你都28啦,再挑就嫁不出去了。”
“挣那么点钱,你有什么用?”
“你这样不会有出息的”
很多时候这些话出自父母之口,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再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和子女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把这些话脱口而出,却不曾想给孩子造成多少伤害。
语言暴力从另一面也反映了人类攻击本能的存在。语言可以是一种暴力工具,有了话语权也意味着有了一切。一个人既可以用甜言蜜语说服他人,也可以用威逼利诱控制他人,所以话语权的争夺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组织,包括个人,均是重要的。既然语言是一种暴力工具,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孩子的自我,那么作为父母的,一定要善用语言。为了做到这一点,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
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获取信息也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在滋生一种看不见的网络暴力,因为情绪,因为流量,或者是因为自私,就很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暴力就应运而生了……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言很容易伤害一个人,却很难抚平一个人。毁掉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除了负面的自我定义性的语言暴力之外,嘲笑和讽刺也会对人的自尊造成伤害。有些人喜欢在公众场合嘲笑别人。比如大声指出某个同伴脸红了,此时,当事者更加脸红了,并且焦虑不安,想迅速逃离,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这种取笑会导致一种创伤反应,形成一种心理情节,每当被取笑,就会出现紧张反应:脸红、出汗、害怕等。而且当事者会因此贬低自己,会觉得想当然的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语言暴力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攻击本能的存在。语言可以是一种暴力工具,很大程度上定义了自我,那么无论是作为父母,朋友,老师都要善用语言。
我们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应该用一生学会“闭嘴”。
语言暴力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一位网友短短几字的回答直戳人心:“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没有经历过这种人生的人,永远不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背后的沉重。
所以,不要轻易去做“施暴者”。任何时候,都不去随意揣测别人,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的那样: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你经历的东西。
第一是会造成自卑,心理学上对自卑的解释,意思是自卑相当于一种自我攻击;第二是情感表达障碍,不能自如,自然地向别人表达爱意、赞美、愤怒等等;第三是人际关系敏感,很难轻易信任他人;第四,如果语言暴力是抚养者长期的一种行为,对于还没有建立完整人格的孩子而言,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情绪等等很多问题上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第五会造成社交障碍,不懂社交,没有朋友,情商低;第七害怕争端,哪怕看到别人争着付钱或讨价还价这些事也会非常恐惧;第八敏感脆弱,玻璃心,难以信任他人。
当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习惯性地做出评论时,我们经常不自知。
比如,当你身边有人发脾气,你可能会下意识地说“你的脾气可真暴躁”,而这是评论,不是你观察到的事实。
正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中的第一要素“观察”,就是在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该直接说出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而不是带有我们主观性的评价。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讲到不良情绪的传染比流感爆发还迅猛,大家还记得“踢猫效应”吗?“踢猫效应”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语言暴力,它是不良情绪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事实上,语言暴力所引发的悲剧要比“踢猫效应”惨得多。
著名导演陈凯歌曾导演过一部电影,叫《搜索》。在这部电影里,女神高圆圆扮演了某公司董事长秘书蓝秋。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她绝望地上了一辆公交。由于沉浸在痛苦和恐惧中,她拒绝了给一个老大爷让座。但她没想到,这一幕被一个实习记者拍下了。新闻主编在看到视频后,恶意放大了该事件。很快,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大搜索,大家对蓝秋进行了最恶毒的语言攻击。
事情并没有结束,在老板安慰蓝秋之际,老板的妻子误以为她是小三。这件事被传到网上,加剧了大家对蓝秋的语言攻击——“蛇蝎女人、破坏人家家庭”。大家都在所谓的“事实”面前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亲手杀死一个被病魔折磨的女孩——蓝秋最后自杀了。
然而,语言暴力并未止于此。之前,新闻报道了一个台湾女孩,叫简稚澄,给自己注射了狗狗安乐死的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女孩原本可以拿着高工资,安安稳稳当她的兽医,但因为酷爱小动物,她成了一家动物收容所的所长,每天收留照顾流浪狗。
但是,由于收留的流浪狗太多,领养的人太少,收容所不得不定期给一些老弱病残、没人要的流浪狗安乐死。当这一事件被传到网上时,人们愤怒了,纷纷指责她是“女屠夫、刽子手”。就在这些语言攻击下,简稚澄选择了自杀。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暴力往往杀人不见血。
翻开微博,随意点开某个热门评论区,都能看到大量的语言暴力。令人震惊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林先生,不仅要忍受亲人离世的痛苦,还要忍受某些人的言语攻击,“他老揪着这事不放无非就是想多赔点钱吧!”同样,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杀一案,被害者的母亲也遭受了一些人的语言暴力。
为什么语言暴力的杀伤力这么大,却很难被禁止呢?
这是一个讲究言论自由、崇尚民主的时代,似乎人人都有正义感,网上数不清的“不平事”总能激起大家的愤怒情绪,让他们义愤填膺发起对当事人的谴责。
而且,在网络平台上实施语言暴力,大家付出的代价太低了。随便谴责别人几句,自己的生活仍可以继续,但别人的生活却毁了。
人们热衷于语言暴力,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诸多不满。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理论叫“投射”: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被你自己的情绪、经历加工过后的世界。生活上的不如意、受到他人的不公平待遇等,都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在别人身上,借着语言暴力的形式,直接、廉价、有效地得到发泄。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但也可能是语言暴力的始作俑者。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弱小,我们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是时刻警惕,不要成为语言暴力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