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长肠息肉?检查出肠息肉,一定要切吗?
肠道内有息肉与遗传、高脂肪饮食、果蔬摄入少、吸烟、肥胖、缺少体力劳动等等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另外,发病率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肥胖也是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BMI每增加5个单位,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就增高19%。
肠息肉在病理上最常见的类型是腺瘤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通畅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概率较高,而炎症性息肉癌变的概率较低。腺瘤性息肉根据绒毛含量的多少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的概率更高。
虽然说肠息肉会发生癌变的几率很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虽然说肠息肉会发生癌变的几率很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也得看息肉的病理结果、大小、数目等。临床上一般认为小于25px的管状腺瘤,数目在1-2个的息肉发生癌变的机率较小;大于25px的,数目3个上的,且病理结果显示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肉瘤的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高。
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包含了黏膜增生→息肉形成→非典型增生→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癌→转移癌的过程。要预防多发性肠息肉发展为肿瘤,需注意临床筛查,一旦发现即应尽早治疗。临床筛查的方法包括:直肠指诊、大便潜血试验、纤维肠镜检查、癌胚抗原检测等。
有蒂的息肉,可内镜下摘除或圈套蒂切除肠息肉,有不同的病理分型,通常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一般来讲,肠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一般来讲,炎性息肉基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没有癌变风险,但腺瘤性息肉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尤其是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半数可癌变,发展为结肠腺癌。有蒂的息肉,可内镜下摘除或圈套蒂切除,而直径≥2cm的广基腺瘤性息肉或有癌变,多采用腹腔镜下或开腹肠段切除。
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是凸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肠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是凸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通俗地讲,就是长在肠管里面的“肉疙瘩”。它们大小不一,小一点的如小米粒,中等的如绿豆,大一点的如花生米甚至小核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如果息肉数目大于100颗,就叫肠息肉病。
肠息肉发病比较隐匿,如果息肉小且数量不多,基本无症状。息肉比较大的时候可能会有疼痛症状,位置越靠近肛门越可能出现黏液便或大便带血等。中晚期的病人常出现大便带血、大便习惯改变或者腹痛、便秘等症状。
由于其癌变的概率很高,更是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肠道息肉要尽早积极切除,特别是对于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由于其癌变的概率很高,更是要引起高度重视。但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直径较大的肠息肉,一定不要上来就贸然切除,而是要先取活检明确诊断,然后再决定怎么治,在哪治。
如果息肉已经癌变,在治疗上就要慎之又慎,切除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大医院进行,以免切除不彻底,切一半留一半,导致无法弥补的不良后果。
肠息肉不能忽视。我们不能忽视结肠镜检查报告中的息肉,也不需要过度警惕。对于反复的息肉生长,一定要注意遗传病的可能性,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发现肠息肉但不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日常饮食,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1.感染:炎性息肉与慢性肠道炎症有关;
2.年龄:结肠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大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为什么要切除肠息肉
肠癌的出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多年。肠癌的原因很多,但95%的肠癌来自息肉。原来息肉是大多数肠癌的“罪魁祸首”!!!
饮食预防;
少吃高脂高蛋白食物:红肉(猪、牛、羊肉等)。)含有血红素,使肉颜色变红的亚硝酸盐,高温蒸煮产生的杂环胺混合物等。,可刺激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发生。肉类中饱和脂肪酸过多,摄入过多会刺激身体产生过多的胆汁,胆汁在大肠中的滞留会变成致癌物戊酸。饱和脂肪含有较多的花生四烯酸,可促使肠上皮长成息肉,甚至癌变。
多吃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不被人体吸收,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食物和潜在致癌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包括粗粮,如小米、玉米、大麦、燕子、小麦和荞麦。还有一些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苹果、香蕉、橘子、桃子等。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菠菜、青椒、西兰花、番茄、辣椒、红甜椒、胡萝卜、南瓜、黄椒、紫甘蓝、牛油果、芒果、橙子等。
改变生活习惯;
戒烟和限制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女性每天饮酒不应超过150毫升酒、360毫升啤酒或40毫升白酒,而男性不应超过女性的两倍。如果你有结肠癌家族史,你应该特别减少吸烟和饮酒,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
加强体育锻炼:建议每周锻炼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如果能每天做4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在降低肠息肉风险方面效果更好。
治疗肠道疾病;
肠道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应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炎症,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菌群失调的发生。可以适当应用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提供肠道营养,产生乙酸、乳酸,使肠道酸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为肠道细胞的生长提供健康的环境,降低肠道细胞转化为息肉、癌变的可能性,防止肠息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