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视听语言
在长达4年的创作、制作过程中,主创对《流浪地球》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化进行了充分磨合,保留了小说的基础设定,同时围绕核心戏剧冲突进行了情节和人物的大幅增改,将科学原理转化成通俗的视听语言,但精神内核始终一致——永不放弃的希望,这样的精神在影片宏大的时空背景和骇人的灾难面前得到了完整而集中的呈现。
《流浪地球》除了拥有一般科幻电影的必备要素,还充满中国特色,其中的中国元素不仅体现在北京、上海等典型的场景地标,以及红色“福”字等文化符号所营造的中国氛围里,更体现在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精神内核上。
正如刘慈欣在采访中曾谈到的那样,当发现地球不再宜居之后,西方科幻常倾向于人类乘飞船逃离地球,但在中国科幻中,人类会选择把整个地球改装成一艘巨型飞船推入太空,逃离太阳系,用2500年、历经100代人去寻找新家园。
这个壮举包含着中国文化中人与家园、与大地难舍难分的情结,用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的话讲:“影片透露出中国人愚公移山般的精神。”
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对音乐的仔细打磨。在庞大的故事背景下,影片注重对每一处配乐的运用。影片在老何死亡之前,缓慢悲伤的音乐配合升格镜头,营造出一种壮烈且伤感的气氛,与观众产生深刻共鸣。中国人重情重义,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特有的内核。同样,影片精设太空音乐,其悠远的意境更是打动人心。
电影通过极具灵魂性的太空音乐将宇宙的深邃广大、丰富的人类情感完美展现出来,感受太空之美的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观影感受,使其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优秀的背景音乐提高了电影的艺术性,为这部科幻电影增光添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