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终点
展开全部
办公室里,几个女老师在闲谈,非常热闹,不知怎么的,张老师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她的儿子就在本年级,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成绩。
学校每年考到重点高中的也就五六十名学生,张老师的儿子虽然是七年级,可几次考试都在一百名之后,她可是犯了难,时常跟人提起,说孩子不争气,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一中呢?她很担忧的说。一位王老师立即跟了一句:一中就是人生的终点吗?旁边的常老师跟着附和道:是呀!大学就是人生的终点吗?张老师不言语了,其她几位老师也暂时的沉默,不再发声。
我在一边听着,随即限入思考之中:张老师作为一名家长,她的想法何尝不是与所有家长一样呢!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自己也一直生活在焦虑中,一切都只是憋在心里,因为她们根本就没有行动。
我的一位网络朋友,几年前,我们联系比较频繁,他姓石,原来是体制内的老师,后来辞职到北京,专做高中学科培训。他有两个儿子,都没有走正常的上学之路,但他的大儿子在十八岁,就拿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本科证书;当时,他的小儿子六岁,他说也不准备让他去上学,同样自己来教。五六年了,没跟他联系过,不知他的近况,但他的理念是正确的,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
也许有人说:石老师是有文化的人,他这样做是可行的。可是,也有过这样的例子:几年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个女孩儿跟着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女孩儿已到上学的年龄,因没有关系,找不到接受的学校,无奈之下,父母只好让女孩儿在家学习,父母每天抽出时间来教她;一年过后,奇迹出现,女孩儿一年竟然学了两年的课程;女孩儿的父母可是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啊!他们并没有高深的文化。
十年前,河南郏县女孩儿李佳乐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她只在高中上了三年学,高中以前都是妈妈在家里教,为什么呢?因为妈妈下岗,没有工作,家里没钱上幼儿园,所以,妈妈就承担起教她学习的任务。
也许有人说,所举的例子都比较特殊,我要说,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不同的人就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学校教育却不是这样,是几十个人用一种方法,少的四五十人,多的五六十人,六七十人,甚至七八十人,真正能听懂的有几个人呢?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都非常清楚,每天的作业,有几个学生是自己真正独立完成的?恐怕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就是父母只说让孩子做作业,而作业的具体内容,父母又知道多少呢?倒是家长反映,说作业应该老师检查的,为什么让家长检查?老师领着国家工资,难道是白拿的?
这里所说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可绝大多数父母竟然意识不到!好像教育孩子跟自己无关,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还有就是不要只顾眼前,要放长远目光。学校教育的狭隘在于:口号喊的震天响——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其实是恨不得现在就把他们榨干,死死的把他们控制住,不允许做的事情太多,允许做的只有学习;也能说除学习外,一切都不能做。
《瞄准终点》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同学写的,且不说内容如何,仅从题目上就能看出,作者是懂教育的,终点才是目标,而不是人们说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并不重要,关键是选择什么方式到达终点。
学校每年考到重点高中的也就五六十名学生,张老师的儿子虽然是七年级,可几次考试都在一百名之后,她可是犯了难,时常跟人提起,说孩子不争气,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一中呢?她很担忧的说。一位王老师立即跟了一句:一中就是人生的终点吗?旁边的常老师跟着附和道:是呀!大学就是人生的终点吗?张老师不言语了,其她几位老师也暂时的沉默,不再发声。
我在一边听着,随即限入思考之中:张老师作为一名家长,她的想法何尝不是与所有家长一样呢!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自己也一直生活在焦虑中,一切都只是憋在心里,因为她们根本就没有行动。
我的一位网络朋友,几年前,我们联系比较频繁,他姓石,原来是体制内的老师,后来辞职到北京,专做高中学科培训。他有两个儿子,都没有走正常的上学之路,但他的大儿子在十八岁,就拿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本科证书;当时,他的小儿子六岁,他说也不准备让他去上学,同样自己来教。五六年了,没跟他联系过,不知他的近况,但他的理念是正确的,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
也许有人说:石老师是有文化的人,他这样做是可行的。可是,也有过这样的例子:几年前,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个女孩儿跟着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女孩儿已到上学的年龄,因没有关系,找不到接受的学校,无奈之下,父母只好让女孩儿在家学习,父母每天抽出时间来教她;一年过后,奇迹出现,女孩儿一年竟然学了两年的课程;女孩儿的父母可是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啊!他们并没有高深的文化。
十年前,河南郏县女孩儿李佳乐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她只在高中上了三年学,高中以前都是妈妈在家里教,为什么呢?因为妈妈下岗,没有工作,家里没钱上幼儿园,所以,妈妈就承担起教她学习的任务。
也许有人说,所举的例子都比较特殊,我要说,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不同的人就得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学校教育却不是这样,是几十个人用一种方法,少的四五十人,多的五六十人,六七十人,甚至七八十人,真正能听懂的有几个人呢?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都非常清楚,每天的作业,有几个学生是自己真正独立完成的?恐怕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就是父母只说让孩子做作业,而作业的具体内容,父母又知道多少呢?倒是家长反映,说作业应该老师检查的,为什么让家长检查?老师领着国家工资,难道是白拿的?
这里所说的是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可绝大多数父母竟然意识不到!好像教育孩子跟自己无关,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还有就是不要只顾眼前,要放长远目光。学校教育的狭隘在于:口号喊的震天响——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其实是恨不得现在就把他们榨干,死死的把他们控制住,不允许做的事情太多,允许做的只有学习;也能说除学习外,一切都不能做。
《瞄准终点》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同学写的,且不说内容如何,仅从题目上就能看出,作者是懂教育的,终点才是目标,而不是人们说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并不重要,关键是选择什么方式到达终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