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读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感
展开全部
儿童的成长需要极大的尊重和关爱
——读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感
一次在阅读中,看到文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要相信孩子”,五个非常简短的文字却极大吸引了我,我太喜欢这五个字了,同时我也是太赞同“要相信孩子”这样的教育观点。于是,马上淘宝购买了这本书。书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序言部分,序言中的文字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在书上圈画,写批注,“要相信孩子”对于儿童的成长太重要了,可是,我自己做到了吗?我们的家长做到了吗?于是,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家长,作为班级暑期家长共读书目,希望家长们也能通过阅读更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任。
一、初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广大教师熟知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从17岁起担任农村小学教师。此后,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等。从1948年起,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制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一直到他1970年去世时止,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校的实际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因而人们把他的书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以上的这段资料都是通过知网查找到的。而我是通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记得那是2017年6月,我在王宅小学监考,考试前看到教室里的讲台上摆放着《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随手拿起来翻看,该班班主任陈老师问我看过没有?我摇摇头。陈老师一脸惊愕:“不会吧!这本书你都不知道。这是每一个教师必看的书呢!”我当时羞愧不已,非常窘迫,可是那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第一次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真的惭愧,2008年到2017年,身为教师没有完整读过一本教育专著,真的是极不应该的事儿。这9年多里,浪费了多少时光啊!庆幸的是自己从2017年开始正式走上边读书边成长的道路,我想我会将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落实到位。
二、本书的整体框架
本书书名直译为《要相信人》,译者根据全书总的精神译为《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总结25年来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工作时写下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极大,他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工作中有欢乐也有忧伤,他也会对某个极不守纪律、懒散的孩子束手无策而不安甚至痛苦,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积极探讨、思考、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的方针是错误的。 因此,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应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向善的,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只要学校、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尤其是教师在教育方面尽到努力,就可以也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正直的、诚实的、热爱劳动的、坚强而勇敢的、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 通过生活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总结出了两条教育原则: 一是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其次,在对每一个集体进行教育时,必须了解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儿童不同的精神世界,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培养对象。 这两条教育原则的关键词就是“全纳”,这是和“新基础教育”不谋而合的。“发现每一个儿童的优点”“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儿童”,这“每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个”对儿童的成长却意义重大。
全书围绕“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以生动的事例主要回答了四个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如何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积极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奋斗的战士。共有12个教育主题,分别是: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如何形成良好的集体、一个顽童的转变、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集体的威力、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少先队员的社会义务、共青团员的道德准则、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如何对待在校期间未能教育好的孩子、学校要对毕业生负责到底。每一个章节都有生动的案例,有叙述有反思有分析,作者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个案,如任性而执拗的米沙、调皮的弗拉季米尔、难于管教的顽童柯利亚、敏感的格里沙、会偷东西的维佳、冷漠的尼古拉等,我们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顽童逐步转变成一个个热爱劳动、道德高尚的优秀的少先队员。面对不同的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不一样的,但是教育理念却是想通的,那就是“信任”“尊重”与“关爱”。
三、“尊重”与“关爱”是儿童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共同满足。身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对着全班四十多个性格迥异的有着不同家庭成长环境的儿童,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这健全的人格培养就需要我们关心、爱护每一位儿童,因材施教,包容与接纳,鼓励与引导等。每一点都可以大做文章,都对儿童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读完《要相信孩子》,我想抓住两个关键词“尊重”和“关爱”谈谈见解。
1.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儿童的前提——接纳和喜爱!
什么是尊重?尊重即尊敬、敬重。我觉得尊重儿童就是平等对待儿童、接纳儿童身上的缺点,发现优点,用正向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杜绝一切消极的或者敌意的评价与惩罚。
尊重意味着接纳。接纳每一个儿童,而接纳的前提是信任和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信任每一个儿童都是向善和向上的。每一个儿童都有优点和缺点, “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所有的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P49 最近热播的《哪吒》,就是不被人尊重的代表,哪吒自出生起,就被周围的人称为妖怪,不被人接纳,不得外出,也没人跟他玩,有的只是唾骂与排斥。好在哪吒的父母并不向世人一样,他们爱哪吒,接纳他。这也让我想起了罗尔塔尔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哪吒不被人接纳,不被人尊重,因此,他搞破坏,看到村里人看到他落荒而逃就哈哈大笑,一副吊儿拉当的样子,表面上对一切无所谓,逍遥又自在,其实内心却极度需要关爱。当父亲骗他是灵珠转世时,哪吒苦学本领,出来后勇敢和水怪打斗,救出小女孩,换来的却是村里人的集体冤枉与抽打,哪吒抱着头,任凭千万棍子往头上打过来。后来,他忍不可忍,终于开始反抗。还好父亲相信他,肯定了他的所作所为。试想一下,村里人能够接纳哪吒,不叫他妖怪,看到他身上的优点,那哪吒会如何表现呢?想起班主任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儿童,总有我们喜欢的,不太喜欢的。但是,面对不太喜欢的甚至让人讨厌的儿童,诸如上课迟到、作业不做、调皮捣蛋的儿童那些儿童时,如何对待他们呢?我要做的是尊重,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接受好的不好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更不要急于去惩罚他。 “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什么因素促使儿童干这一件或那一件事,把你们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你们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努力改正错误的。”60 我遇到很多次因为上学迟到怯生生走进教室或不敢进教室或没来得及吃早饭直接来上学的孩子,我发现这些迟到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会很不好意思。因此,我绝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或是再次强调他已经迟到的事实。我一般会轻轻招招手,示意他赶紧坐下。我一定会走过去身边,询问是否已经吃早饭,如果遇到没有吃早饭的就到办公室或者食堂给他找一些面包包子下肚。儿童迟到时自己已经很不好意思,承认无需再责骂或惩罚,相反,我们的关爱会让儿童感受到不好意思,以后自然就会注意起来。
2. 让儿童在关爱中学会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人,首先要爱人。71 而让学生学会关爱的最有效做法是让他有被关爱的感觉。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关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儿童。每一个人健康的人都是在被人关爱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的。教师的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关心爱护每一位儿童的成长便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有时候在课堂上,会突然遇到学生呕吐的现象,臭烘烘的呕吐物会溅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我都会亲自打扫,后来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学生就会知道如何处理。有时候,某个同学在课堂上突然睡着了,我就“嘘——”一声,示意大家安静一点,别把睡觉的同学吵醒了。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压低声音,轻手轻脚。我发现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好多次学生去上体育课回教室,早到的同学看到我趴在讲台上睡觉,就会轻轻走进教室,然后提醒同学:“嘘——轻一点,叶老师睡着了。”而我每次都能听到学生间的提醒,心里暖暖的,我即使醒了也会继续趴着,学生的美意怎能不好好享用一下呢?
教师需要带头关心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一起关心同学。关心同学,认识到自己对同学道义上的责任,无偿地为同学付出劳动,这些行为可以使看起来难于接受教育、冷酷无情的孩子变得高尚起来。即使是最冷漠无情,最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只要我们能启发他们去关心别的孩子,那么他们自己就会逐渐变好,变得富于同情心,变得善于关心他人的痛痒。80.
每一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才能和潜在力量,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他个人的兴趣和所追求的目的。而这一切都要受各人不同天赋素质的制约,都要在作出成绩的过程中得到巩固,都要通过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才能变成儿童有意识的行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责任就在于全力巩固每个学生所特有的长处,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事他所热爱的劳动。
我们认为,让孩子从童年起就特别热爱某一种劳动,让他们从童年起就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是为孩子们将来走向劳动生活,为他们今后能自由地、自觉地选择生活道路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条件。125
这本书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作者最想传达的教育点就是“要相信孩子。”信任,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终身学习与反思,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我们自己,一定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读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感
一次在阅读中,看到文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要相信孩子”,五个非常简短的文字却极大吸引了我,我太喜欢这五个字了,同时我也是太赞同“要相信孩子”这样的教育观点。于是,马上淘宝购买了这本书。书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序言部分,序言中的文字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在书上圈画,写批注,“要相信孩子”对于儿童的成长太重要了,可是,我自己做到了吗?我们的家长做到了吗?于是,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家长,作为班级暑期家长共读书目,希望家长们也能通过阅读更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任。
一、初识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广大教师熟知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从17岁起担任农村小学教师。此后,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等。从1948年起,他被任命为乌克兰一所农村十年制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一直到他1970年去世时止,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校的实际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因而人们把他的书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以上的这段资料都是通过知网查找到的。而我是通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记得那是2017年6月,我在王宅小学监考,考试前看到教室里的讲台上摆放着《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随手拿起来翻看,该班班主任陈老师问我看过没有?我摇摇头。陈老师一脸惊愕:“不会吧!这本书你都不知道。这是每一个教师必看的书呢!”我当时羞愧不已,非常窘迫,可是那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第一次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真的惭愧,2008年到2017年,身为教师没有完整读过一本教育专著,真的是极不应该的事儿。这9年多里,浪费了多少时光啊!庆幸的是自己从2017年开始正式走上边读书边成长的道路,我想我会将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落实到位。
二、本书的整体框架
本书书名直译为《要相信人》,译者根据全书总的精神译为《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总结25年来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工作时写下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极大,他一边实践一边反思,工作中有欢乐也有忧伤,他也会对某个极不守纪律、懒散的孩子束手无策而不安甚至痛苦,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积极探讨、思考、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的方针是错误的。 因此,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应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向善的,都是可以教育好的。 “只要学校、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尤其是教师在教育方面尽到努力,就可以也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正直的、诚实的、热爱劳动的、坚强而勇敢的、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 通过生活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总结出了两条教育原则: 一是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其次,在对每一个集体进行教育时,必须了解这个集体中每一个儿童不同的精神世界,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培养对象。 这两条教育原则的关键词就是“全纳”,这是和“新基础教育”不谋而合的。“发现每一个儿童的优点”“细心地教育每一个儿童”,这“每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个”对儿童的成长却意义重大。
全书围绕“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以生动的事例主要回答了四个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如何才能把孩子们培养成积极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而奋斗的战士。共有12个教育主题,分别是: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如何形成良好的集体、一个顽童的转变、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集体的威力、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少先队员的社会义务、共青团员的道德准则、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如何对待在校期间未能教育好的孩子、学校要对毕业生负责到底。每一个章节都有生动的案例,有叙述有反思有分析,作者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个案,如任性而执拗的米沙、调皮的弗拉季米尔、难于管教的顽童柯利亚、敏感的格里沙、会偷东西的维佳、冷漠的尼古拉等,我们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顽童逐步转变成一个个热爱劳动、道德高尚的优秀的少先队员。面对不同的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不一样的,但是教育理念却是想通的,那就是“信任”“尊重”与“关爱”。
三、“尊重”与“关爱”是儿童成长的需要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共同满足。身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对着全班四十多个性格迥异的有着不同家庭成长环境的儿童,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而这健全的人格培养就需要我们关心、爱护每一位儿童,因材施教,包容与接纳,鼓励与引导等。每一点都可以大做文章,都对儿童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读完《要相信孩子》,我想抓住两个关键词“尊重”和“关爱”谈谈见解。
1.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儿童的前提——接纳和喜爱!
什么是尊重?尊重即尊敬、敬重。我觉得尊重儿童就是平等对待儿童、接纳儿童身上的缺点,发现优点,用正向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杜绝一切消极的或者敌意的评价与惩罚。
尊重意味着接纳。接纳每一个儿童,而接纳的前提是信任和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信任每一个儿童都是向善和向上的。每一个儿童都有优点和缺点, “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所有的缺点公诸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P49 最近热播的《哪吒》,就是不被人尊重的代表,哪吒自出生起,就被周围的人称为妖怪,不被人接纳,不得外出,也没人跟他玩,有的只是唾骂与排斥。好在哪吒的父母并不向世人一样,他们爱哪吒,接纳他。这也让我想起了罗尔塔尔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哪吒不被人接纳,不被人尊重,因此,他搞破坏,看到村里人看到他落荒而逃就哈哈大笑,一副吊儿拉当的样子,表面上对一切无所谓,逍遥又自在,其实内心却极度需要关爱。当父亲骗他是灵珠转世时,哪吒苦学本领,出来后勇敢和水怪打斗,救出小女孩,换来的却是村里人的集体冤枉与抽打,哪吒抱着头,任凭千万棍子往头上打过来。后来,他忍不可忍,终于开始反抗。还好父亲相信他,肯定了他的所作所为。试想一下,村里人能够接纳哪吒,不叫他妖怪,看到他身上的优点,那哪吒会如何表现呢?想起班主任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儿童,总有我们喜欢的,不太喜欢的。但是,面对不太喜欢的甚至让人讨厌的儿童,诸如上课迟到、作业不做、调皮捣蛋的儿童那些儿童时,如何对待他们呢?我要做的是尊重,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接受好的不好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更不要急于去惩罚他。 “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什么因素促使儿童干这一件或那一件事,把你们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你们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努力改正错误的。”60 我遇到很多次因为上学迟到怯生生走进教室或不敢进教室或没来得及吃早饭直接来上学的孩子,我发现这些迟到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会很不好意思。因此,我绝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或是再次强调他已经迟到的事实。我一般会轻轻招招手,示意他赶紧坐下。我一定会走过去身边,询问是否已经吃早饭,如果遇到没有吃早饭的就到办公室或者食堂给他找一些面包包子下肚。儿童迟到时自己已经很不好意思,承认无需再责骂或惩罚,相反,我们的关爱会让儿童感受到不好意思,以后自然就会注意起来。
2. 让儿童在关爱中学会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人,首先要爱人。71 而让学生学会关爱的最有效做法是让他有被关爱的感觉。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关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儿童。每一个人健康的人都是在被人关爱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的。教师的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关心爱护每一位儿童的成长便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有时候在课堂上,会突然遇到学生呕吐的现象,臭烘烘的呕吐物会溅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我都会亲自打扫,后来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学生就会知道如何处理。有时候,某个同学在课堂上突然睡着了,我就“嘘——”一声,示意大家安静一点,别把睡觉的同学吵醒了。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压低声音,轻手轻脚。我发现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好多次学生去上体育课回教室,早到的同学看到我趴在讲台上睡觉,就会轻轻走进教室,然后提醒同学:“嘘——轻一点,叶老师睡着了。”而我每次都能听到学生间的提醒,心里暖暖的,我即使醒了也会继续趴着,学生的美意怎能不好好享用一下呢?
教师需要带头关心班上有特殊需要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一起关心同学。关心同学,认识到自己对同学道义上的责任,无偿地为同学付出劳动,这些行为可以使看起来难于接受教育、冷酷无情的孩子变得高尚起来。即使是最冷漠无情,最没有同情心的孩子,只要我们能启发他们去关心别的孩子,那么他们自己就会逐渐变好,变得富于同情心,变得善于关心他人的痛痒。80.
每一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才能和潜在力量,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他个人的兴趣和所追求的目的。而这一切都要受各人不同天赋素质的制约,都要在作出成绩的过程中得到巩固,都要通过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才能变成儿童有意识的行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责任就在于全力巩固每个学生所特有的长处,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事他所热爱的劳动。
我们认为,让孩子从童年起就特别热爱某一种劳动,让他们从童年起就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是为孩子们将来走向劳动生活,为他们今后能自由地、自觉地选择生活道路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条件。125
这本书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作者最想传达的教育点就是“要相信孩子。”信任,往往能够创造奇迹。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终身学习与反思,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我们自己,一定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