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活情境的熟悉来理解数学知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熟悉生活情境 理解数学知识
背景导读: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新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并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接触生活,提高感知标
师:同学们经常逛超市吗?超市里的商品上面都标着什么?
生:1.商品的名称,生产的厂家;
2.保质期和重量。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商品的质量一般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生:有的是以“克”作单位,有的是以“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吗?
生:一支牙膏30克,一根火腿肠40克,一袋盐500克……
生:一袋大米25千克,一大袋洗衣粉4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为什么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呢?
生: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大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知道了什么样的物体用“克”作单位,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反思)
通过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学的新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片断二〕
实地操作,由具体到抽象。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手里这只蜗牛有多重吗?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
生:因为蜗牛很轻,只能用天平来称。
师:老师示范如何称,一边讲解(分组活动,老师指导)
师:我这里有一个2分硬币,你们知道它有多重吗?也是一克,请同学们拿出1枚2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想一想,你能说出1克的物品吗?
生:一枚校徽,一粒纽扣,一小截粉笔……
师:下面以四人为一组来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的重量,称前互相掂一掂,然后再用天平称。
师:(拿出1袋盐)谁来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准,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呢?
生:1000克
师:那么1千克与1000克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生: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一下1000克的重量。
(反思)
本案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操作,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同时体会到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或秤来称,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
〔片断三〕
加深印象,共同提高。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称合适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简介弹簧秤的用法)大家分小组从你们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并将物品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生:1组,我称了1千克大米和书;
2组,我称了1千克苹果和沙子;
3组,我们称了1千克铁钉和1千克棉花。
师:看一看,掂一掂,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是一样重,但体积不一样大。
师:大家说得对,物体的重量与体积无关。
(反思)
通过实地操作,感知1千克不同的物体,从体积和数量等不同方面来比较,虽然质量相同,但体积和数量却有很大的区别,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克和千克的理解。
〔片断四〕
实地购物,加深应用。
师: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交换一下,然后以小组掂一掂,称一称,完成下表。
物品名称估 重实际重量
生:小组汇报
师:下面大家来做个游戏好不好?(高兴地好!)请每组同学把带来的物品分成类,马上有很多顾客来购物,看那个小组最称职。
生:妈妈叫我买一袋250千克的酱油,500克的精盐,请售货员同志给算一算看共有多少克?
生:我爱吃水果,今天我要买4个苹果,5个梨,1个菠萝,请售货员同志给我称好打包。
生:好,4个苹果500克,5个梨1000克,1个菠萝700克,一共2200克,我已包好,欢迎下次再来。
(反思)
通过实地购物,进一步加深了质量单位的理解,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通过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点评与拓展: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作标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秤来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还知道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帮助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通过实地购物,使学生感知数学只有熟悉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学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更深地理解数学。
背景导读: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新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并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接触生活,提高感知标
师:同学们经常逛超市吗?超市里的商品上面都标着什么?
生:1.商品的名称,生产的厂家;
2.保质期和重量。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商品的质量一般是以什么作单位的?
生:有的是以“克”作单位,有的是以“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吗?
生:一支牙膏30克,一根火腿肠40克,一袋盐500克……
生:一袋大米25千克,一大袋洗衣粉4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为什么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呢?
生: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大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知道了什么样的物体用“克”作单位,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反思)
通过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学的新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片断二〕
实地操作,由具体到抽象。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手里这只蜗牛有多重吗?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
生:因为蜗牛很轻,只能用天平来称。
师:老师示范如何称,一边讲解(分组活动,老师指导)
师:我这里有一个2分硬币,你们知道它有多重吗?也是一克,请同学们拿出1枚2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想一想,你能说出1克的物品吗?
生:一枚校徽,一粒纽扣,一小截粉笔……
师:下面以四人为一组来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的重量,称前互相掂一掂,然后再用天平称。
师:(拿出1袋盐)谁来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准,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呢?
生:1000克
师:那么1千克与1000克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1千克=1000克
生: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一下1000克的重量。
(反思)
本案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操作,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同时体会到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或秤来称,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
〔片断三〕
加深印象,共同提高。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称合适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简介弹簧秤的用法)大家分小组从你们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并将物品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生:1组,我称了1千克大米和书;
2组,我称了1千克苹果和沙子;
3组,我们称了1千克铁钉和1千克棉花。
师:看一看,掂一掂,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是一样重,但体积不一样大。
师:大家说得对,物体的重量与体积无关。
(反思)
通过实地操作,感知1千克不同的物体,从体积和数量等不同方面来比较,虽然质量相同,但体积和数量却有很大的区别,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克和千克的理解。
〔片断四〕
实地购物,加深应用。
师: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交换一下,然后以小组掂一掂,称一称,完成下表。
物品名称估 重实际重量
生:小组汇报
师:下面大家来做个游戏好不好?(高兴地好!)请每组同学把带来的物品分成类,马上有很多顾客来购物,看那个小组最称职。
生:妈妈叫我买一袋250千克的酱油,500克的精盐,请售货员同志给算一算看共有多少克?
生:我爱吃水果,今天我要买4个苹果,5个梨,1个菠萝,请售货员同志给我称好打包。
生:好,4个苹果500克,5个梨1000克,1个菠萝700克,一共2200克,我已包好,欢迎下次再来。
(反思)
通过实地购物,进一步加深了质量单位的理解,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通过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点评与拓展: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作标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秤来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还知道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帮助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通过实地购物,使学生感知数学只有熟悉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学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更深地理解数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