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代码是多少?
内蒙古农业大学代码是1012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内蒙古农业大学(Inner MongoliaAgricultural University,IMAU),简称“内农大”,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学校是原国家林业局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由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历史
内蒙古农牧学院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山西医学院的兽医系合并建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设置畜牧系和兽医系。
1958年,学校增设农学系。
1960年,学校建立农牧业机械化系、植物保护系;同年秋,改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
1963年,学校被列为华北地区重点高等农业院校。
内蒙古林学院
1958年9月,内蒙古林学院在大兴安岭扎兰屯镇的扎兰屯林业学校校址筹建;同年11月,学校正式开学。
1960年7月,学校迁往呼和浩特市。
1966年秋,学校停止招生。
1971年,撤销内蒙古林学院,只保留林学系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
1978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原址恢复内蒙古林学院;同年12月,得到教育部批准。
1979年春,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林学系转回七七级林业专业一个班,并开始招生。
合并发展
1999年3月,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1年,学校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657人(校本部2151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校本部135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61人(校本部76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16%(校本部56.3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431人(校本部11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02%(校本部88.45%),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42.72%(校本部52.11%)。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1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1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8人,获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自治区“33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3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91人、草原英才团队36个,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10人。获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8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8人。入选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9人。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称号教师9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校设有教学院部23个,开办本科专业8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1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林学、草业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农业水利工程、动物医学、草业科学、动物科学、林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学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动物医学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农业水利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0个):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林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木材科学与工程、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园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农学、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金融学、艺术设计、森林工程、园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绘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技术、园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旅游管理、食品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 会计
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园艺技术、农学、农业电气化、木材科学与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农业部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团队9个。建成国家级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台站和人文社科基地)66个。
截至2020年4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3000项,其中,包括杰青、优青、重点项目、重点国合等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6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特色动物基因组及乳酸菌等研究领域的3项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和社科成果奖78项,其中一等奖13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持承担国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5项。
2019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3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奖5项,作为合作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项;获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1项;组织申报专利43项,授权专利122项;获批自治区专利费用资助项目26项;完成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2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4月,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和蒙古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成立了“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马利克管理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分中心”。
截至2020年4月,近五年,学校选派教师到中国国外访学、学术交流500余人次,中国国外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访问讲学、科研合作等活动的专家教授800余人次。学校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参加了有关“一带一路”教育援外项目及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2012年学校成为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承办多边和双边援外培训25期,累计培训来自52个国家的600余名学员。2015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累计培训学员8000多人次。学校自2005年开始实施“2+2”合作办学项目,共选送248名学生到中国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学校自200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先后招收来自蒙古、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