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是37度,人感到舒适的温度却不是37度,为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是恒温动物,要保持这样相对恒定的温度,自然就就需要各种产热、散热的途经。
当环境温度在37度时,理论上人体可以不通过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而维持恒温,但是人体本身是一个不断产生热量的机体,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各组织器官都要产生一定的热量,也就是说如果环境温度是37度,人体必需向外界散热才能维持恒温。
那这个热怎么散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体散热的途经,人体的散热途径其实挺多的,但主要通过皮肤和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采用的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但以哪种方式为主,则要看当时环境而定。
当外界气温较低时,人体向周围以辐射方式散热,气温越低,散得越快。而当外界气温较高时,辐射散热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那就只能靠对流和蒸发的方式了。对流散热需要空气流通,而蒸发散热需要出汗。回到刚才的问题,外界环境都37度了,辐射和传导散热不管用,那人体要么需要吹风扇,靠对流来散热,要么需要出汗,靠蒸发来散热。出汗的感觉当然不是人体最佳状态了,所以并不舒服。
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科学研究显示,人体在22度左右的环境温度中是最舒适的,这时候人体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最舒适的方式散发出去,不快也不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夏天空调一般都调到22度左右,而冬天的暖气也维持在22度左右的原因。
因为人体内细胞无时无刻不在代谢产热,所以人体就像一个一直产热的热源。为了维持温度稳定,人体就需要向周围散热,特别是大量运动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周围温度是37度,人体无法快速有效的散出多余的热量,从而导致身体感到“热”。
那有人问, 为啥即便温度低于37度,比如30-35度,仍然感觉很热呢?其实,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度左右,高于33度,人体皮肤就会觉得“热”。 另外 这有一个传热效率的问题,即传热功率
p = k (t1-t2)
其中k由两个物体的内在传热性质,由接触面积等因素决定.。对于确定的物体, 例如人,k是个常数。所以,由此式子可知,温度差t1-t2越大,则传热 效率越高 。所以,外部环境和人体的温度需要相差一个合适的值,才能够刚好快速有效地把人体的热量传播走而不会出现“阻滞”现象。 30-35度显然不满足快速传递走人体热量的条件,人在这种环境中运动,散热效率较低,所以一运动就会感觉热 。
一般而言 ,比人体低12度左右的环境温度,即25度左右的环境温度,会使人感觉到舒服 。这是因为12度的温差刚好满足较快的传染效率,人在这种环境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很快就会被散去,不会导致积累。另外,从上面的式子中我们也知道,对于同一个人,其值是一个常数, 但是对于不同的人,k值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k值大,天生传热效率高,就会出现不怕热的现象。有的人k值小,就会出现怕热的情况 。
人类的体温
人类的体温主要是由脑内的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构成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正常情况下,该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为37摄氏度,不同的恒温动物的该调定点数值是不一样的。该调定点可以通过人体的体温反馈系统,对人体各项产热或散热的生理反应进行调节,最终使体温维持在该调定点的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不论环境温度如何变化,我们人体始终能使体温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的原因。
人体的体温调节
人体的最主要的产热途径是肌肉运动。肌肉运动可以通过消耗糖分,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体温升高。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就是人体通过肌肉运动提升体温的机制。由于感染、炎性介质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升高,比如升高至39摄氏度,那么此时37摄氏度的人体显然温度过低了,于是人就会感觉到发冷,身体会出现寒战,以增加产热,升高体温,直至体温升至39度。所以发烧前我们通常都会有一个畏寒期。
肌肉运动的产热量是最多的。即使是在睡眠状态下,心跳的运动、呼吸肌的运动也都会产生热量。然而,人体最基本的产热方式并非肌肉运动,而是人体内环境中时刻进行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进食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可产生大量的热量。各种营养成分的分解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甚至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转化成糖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此外一些人体激素的作用也会产热并升高体温,比如肾上腺素等。所以人体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热量。
除了产热,散热也是人体重要的体温调节方式。人体皮肤是最大的散热器官。皮肤毛孔的收缩也是调节体温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人体可以通过皮肤散热、毛孔的开放可以增加散热和失水。收缩毛孔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此外,出汗、呼吸、排尿、排便、甚至呕吐等也都是热量丢失的途径,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
当然,除了人体的自身调节,借助外界条件也是有效的调节体温的办法,比如增加衣物可以升高体温,吹风扇可以增加散热从而降低体温等等。
人体处于多少温度的环境中最舒适
由于人体时刻都在产热,那么我们只有处于低于人体体温的情况下才会使散热过程更加轻松。因此人体在22到26摄氏度之间是最舒适的。这也是为什么手术室的温度永远都设置在24摄氏度左右的原因。
当外界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皮肤的散热效率就比较低,散热过程就比较慢,人体就会觉得热;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体温时,皮肤无法散热,甚至是在“吸热”,因此一些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就容易中暑。过高的环境温度会使人体感受不适。
而当人体处于温度远低于人体体温的环境时,人体需要通过增加产热并减少散热来维持正常体温。比如我们会通过增加衣物来减少热量的丢失,增加运动来增加产热等。过低的环境温度也会使人体感受不适。
在过冷与过热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温度范围,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环境温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数值就是22到26摄氏度之间的问题,
所以,人类的正常体温虽然是在37摄氏度左右,但是感受最舒服的环境温度却是24摄氏度左右。
人体体温在36-37 之间,对人类来说维持体温靠不断产生热量,而一旦热量排散过程受到影响,人体就会感觉热感觉不舒服。37 的环境温度已经不利于人体热量排散。
人是恒温动物,恒温的意思就是产热和热量损失相对平衡,产热靠各种正常的代谢过程, 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 在有机物氧化供能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出现。而人体排散热量却要靠蒸发、对流、接触以及辐射,都是在环境温度明显低于人体温度的时候散热更快,37 的环境中,虽然是比较适合人体新陈代谢的各种酶的活动,但这时人体除了利用蒸发散热其余的散热方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蒸发散热时人体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激素分泌使出汗明显,能带走一部分热量。这种散热方式虽比较高效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是人体体温保持平衡,但是大汗淋漓这一生理反应本身就是令人不舒服的。
而且蒸发散热是有限制的,若持续待在37 的环境中,大量出汗会导致人体水电解质的失调,这种散热方式最终也会不管用了,而人体内部是会源源不断产生热量的,结果就是使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紊乱,人体体温升高,而生理过程中的各种酶都有最适反应温度,就是在体温之下,若体内热量无法散出,内脏升温将严重影响各种生理过程,最终内脏器官衰竭死亡。
所以人体最舒适的温度环境应该是即有利于人体散热但又有利于人体温度保持的温度环境,也就是靠正常的生理过程就能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环境温度,据调查这一环境温度大概在在22-28 之间,不同的人对冷热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区间数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适合所有人的最适温度。
这个温度环境下人不会产生寒冷时的战栗、起鸡皮疙蛋等反应,也不会大汗淋漓食欲下降,所以人感觉就比较舒适。虽然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差较大,利于人体散热,但是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就能持续产生恰好足够的热量,以保持人体温度。
人体是恒温动物,一般在36度到37度之间。也就是说,人体的核心一直在调控温度来保持该区间。温度低了需要增加温度,那温度高了,怎么办呢?
温度高了当然需要散热,否则温度就会超过37度,人体除了通过皮肤散热以外,还可以通过排汗来进一步加强热量的散发,热量是从人体内部向外部传输,如果人体周围空气达到37度,那么两者温度平衡将无法散热,更何况人还需要穿衣服!
虽然人体的温度在36度到37度左右,但是周围的温度达到37度,绝对不是一个舒适的温度。根据不同的人一般的周边温度是在18到25度比较适宜。
我们都知道人的体温是37。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行的,是和环境,人体内部新陈代谢作用的一种结果,人体内的各种酶起作用,绝大部分都是需要在37度。
但是37度,平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人体每个部位的温度都有点差别的,差别小于1度,而且早中晚人体的温度也有细微的差别的。
外界舒适温度不是37度。
人体机能每时每刻都在运转,产生的热量,肯定需要转移的,只能从人体转移到体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只能从高转移到低,如果人体和外界温度一样,热量散不了,会引起中暑。所以人体舒适的温度肯定不是37度的。根据很多研究表明舒适的温度大多在24到26度间,而且每个人的皮肤性质不同,舒适度还和湿度有关的。
因为表皮温度只有26度
当环境温度在37度时,理论上人体可以不通过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而维持恒温,但是人体本身是一个不断产生热量的机体,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各组织器官都要产生一定的热量,也就是说如果环境温度是37度,人体必需向外界散热才能维持恒温。
那这个热怎么散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体散热的途经,人体的散热途径其实挺多的,但主要通过皮肤和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采用的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但以哪种方式为主,则要看当时环境而定。
当外界气温较低时,人体向周围以辐射方式散热,气温越低,散得越快。而当外界气温较高时,辐射散热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那就只能靠对流和蒸发的方式了。对流散热需要空气流通,而蒸发散热需要出汗。回到刚才的问题,外界环境都37度了,辐射和传导散热不管用,那人体要么需要吹风扇,靠对流来散热,要么需要出汗,靠蒸发来散热。出汗的感觉当然不是人体最佳状态了,所以并不舒服。
我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科学研究显示,人体在22度左右的环境温度中是最舒适的,这时候人体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最舒适的方式散发出去,不快也不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夏天空调一般都调到22度左右,而冬天的暖气也维持在22度左右的原因。
因为人体内细胞无时无刻不在代谢产热,所以人体就像一个一直产热的热源。为了维持温度稳定,人体就需要向周围散热,特别是大量运动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周围温度是37度,人体无法快速有效的散出多余的热量,从而导致身体感到“热”。
那有人问, 为啥即便温度低于37度,比如30-35度,仍然感觉很热呢?其实,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度左右,高于33度,人体皮肤就会觉得“热”。 另外 这有一个传热效率的问题,即传热功率
p = k (t1-t2)
其中k由两个物体的内在传热性质,由接触面积等因素决定.。对于确定的物体, 例如人,k是个常数。所以,由此式子可知,温度差t1-t2越大,则传热 效率越高 。所以,外部环境和人体的温度需要相差一个合适的值,才能够刚好快速有效地把人体的热量传播走而不会出现“阻滞”现象。 30-35度显然不满足快速传递走人体热量的条件,人在这种环境中运动,散热效率较低,所以一运动就会感觉热 。
一般而言 ,比人体低12度左右的环境温度,即25度左右的环境温度,会使人感觉到舒服 。这是因为12度的温差刚好满足较快的传染效率,人在这种环境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很快就会被散去,不会导致积累。另外,从上面的式子中我们也知道,对于同一个人,其值是一个常数, 但是对于不同的人,k值可能不同。比如有的人k值大,天生传热效率高,就会出现不怕热的现象。有的人k值小,就会出现怕热的情况 。
人类的体温
人类的体温主要是由脑内的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构成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正常情况下,该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为37摄氏度,不同的恒温动物的该调定点数值是不一样的。该调定点可以通过人体的体温反馈系统,对人体各项产热或散热的生理反应进行调节,最终使体温维持在该调定点的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不论环境温度如何变化,我们人体始终能使体温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的原因。
人体的体温调节
人体的最主要的产热途径是肌肉运动。肌肉运动可以通过消耗糖分,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体温升高。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就是人体通过肌肉运动提升体温的机制。由于感染、炎性介质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升高,比如升高至39摄氏度,那么此时37摄氏度的人体显然温度过低了,于是人就会感觉到发冷,身体会出现寒战,以增加产热,升高体温,直至体温升至39度。所以发烧前我们通常都会有一个畏寒期。
肌肉运动的产热量是最多的。即使是在睡眠状态下,心跳的运动、呼吸肌的运动也都会产生热量。然而,人体最基本的产热方式并非肌肉运动,而是人体内环境中时刻进行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进食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可产生大量的热量。各种营养成分的分解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甚至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转化成糖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此外一些人体激素的作用也会产热并升高体温,比如肾上腺素等。所以人体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热量。
除了产热,散热也是人体重要的体温调节方式。人体皮肤是最大的散热器官。皮肤毛孔的收缩也是调节体温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人体可以通过皮肤散热、毛孔的开放可以增加散热和失水。收缩毛孔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此外,出汗、呼吸、排尿、排便、甚至呕吐等也都是热量丢失的途径,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
当然,除了人体的自身调节,借助外界条件也是有效的调节体温的办法,比如增加衣物可以升高体温,吹风扇可以增加散热从而降低体温等等。
人体处于多少温度的环境中最舒适
由于人体时刻都在产热,那么我们只有处于低于人体体温的情况下才会使散热过程更加轻松。因此人体在22到26摄氏度之间是最舒适的。这也是为什么手术室的温度永远都设置在24摄氏度左右的原因。
当外界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皮肤的散热效率就比较低,散热过程就比较慢,人体就会觉得热;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体温时,皮肤无法散热,甚至是在“吸热”,因此一些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就容易中暑。过高的环境温度会使人体感受不适。
而当人体处于温度远低于人体体温的环境时,人体需要通过增加产热并减少散热来维持正常体温。比如我们会通过增加衣物来减少热量的丢失,增加运动来增加产热等。过低的环境温度也会使人体感受不适。
在过冷与过热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温度范围,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环境温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数值就是22到26摄氏度之间的问题,
所以,人类的正常体温虽然是在37摄氏度左右,但是感受最舒服的环境温度却是24摄氏度左右。
人体体温在36-37 之间,对人类来说维持体温靠不断产生热量,而一旦热量排散过程受到影响,人体就会感觉热感觉不舒服。37 的环境温度已经不利于人体热量排散。
人是恒温动物,恒温的意思就是产热和热量损失相对平衡,产热靠各种正常的代谢过程, 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热量, 在有机物氧化供能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出现。而人体排散热量却要靠蒸发、对流、接触以及辐射,都是在环境温度明显低于人体温度的时候散热更快,37 的环境中,虽然是比较适合人体新陈代谢的各种酶的活动,但这时人体除了利用蒸发散热其余的散热方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蒸发散热时人体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激素分泌使出汗明显,能带走一部分热量。这种散热方式虽比较高效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是人体体温保持平衡,但是大汗淋漓这一生理反应本身就是令人不舒服的。
而且蒸发散热是有限制的,若持续待在37 的环境中,大量出汗会导致人体水电解质的失调,这种散热方式最终也会不管用了,而人体内部是会源源不断产生热量的,结果就是使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的紊乱,人体体温升高,而生理过程中的各种酶都有最适反应温度,就是在体温之下,若体内热量无法散出,内脏升温将严重影响各种生理过程,最终内脏器官衰竭死亡。
所以人体最舒适的温度环境应该是即有利于人体散热但又有利于人体温度保持的温度环境,也就是靠正常的生理过程就能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环境温度,据调查这一环境温度大概在在22-28 之间,不同的人对冷热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区间数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适合所有人的最适温度。
这个温度环境下人不会产生寒冷时的战栗、起鸡皮疙蛋等反应,也不会大汗淋漓食欲下降,所以人感觉就比较舒适。虽然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差较大,利于人体散热,但是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就能持续产生恰好足够的热量,以保持人体温度。
人体是恒温动物,一般在36度到37度之间。也就是说,人体的核心一直在调控温度来保持该区间。温度低了需要增加温度,那温度高了,怎么办呢?
温度高了当然需要散热,否则温度就会超过37度,人体除了通过皮肤散热以外,还可以通过排汗来进一步加强热量的散发,热量是从人体内部向外部传输,如果人体周围空气达到37度,那么两者温度平衡将无法散热,更何况人还需要穿衣服!
虽然人体的温度在36度到37度左右,但是周围的温度达到37度,绝对不是一个舒适的温度。根据不同的人一般的周边温度是在18到25度比较适宜。
我们都知道人的体温是37。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行的,是和环境,人体内部新陈代谢作用的一种结果,人体内的各种酶起作用,绝大部分都是需要在37度。
但是37度,平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人体每个部位的温度都有点差别的,差别小于1度,而且早中晚人体的温度也有细微的差别的。
外界舒适温度不是37度。
人体机能每时每刻都在运转,产生的热量,肯定需要转移的,只能从人体转移到体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只能从高转移到低,如果人体和外界温度一样,热量散不了,会引起中暑。所以人体舒适的温度肯定不是37度的。根据很多研究表明舒适的温度大多在24到26度间,而且每个人的皮肤性质不同,舒适度还和湿度有关的。
因为表皮温度只有26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