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宋词第一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今天开始听蒋勋老师讲唐诗宋词,以前也读过、背过一些唐诗宋词,基本上是半知半解。而蒋勋老师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唐诗宋词,使我更深刻的体会了唐诗宋词的意蕴。
唐诗不仅体现为文学形式之美,更是对生命平衡的追求。比如,感性与理性,出世与入世等。就拿在唐代被誉为“诗仙”的杜甫和“诗圣”的李白来说,李白的写作风格更像是游牧民族,是一种对自我生命潇洒完成的表征。而杜甫的写作题材更多偏向国计民生,诗风沉郁顿挫,是个体融入社会,与社会更好互动的表现。在此种意义上,唐诗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
严格的韵律是唐诗的一大特色,唐诗之美也体现为格律之美。律诗严格遵守格式,区别于乐府诗、古诗、绝句等。律诗八句成诗,其中第三四五六句形成两幅对联,又讲求平仄的对仗,展现出跌宕起伏的美感。最具有代表性的律诗诗人当属杜甫。
先说一下杜甫其人,杜甫跨越了唐代前期和后期,在大众眼里是典型的心怀天下之士,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人炒作,还是后来者附会。杜甫都不是“致君于尧舜”而是“致君尧舜上”,此等抱负估计也是被后世奉为“诗圣”的原因吧。杜甫出自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这个家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魏晋到隋唐皆与各大门阀皇族宗室联姻。东汉时有杜笃;曹魏时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镇南大将军杜预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唐朝时代为官者为最,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唐朝为宰相者杜氏有11人,为刺史郡守者数量更甚。]
——摘自百度百科
而杜甫的祖父是唐高宗时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其家学深厚。杜甫从小好学聪颖,成年以后开始游学、科考,结果落第。正当他年轻有为之际赶上了安史之乱,也难怪其作品多是体察民间疾苦,揭露统治者腐败等。下面就以其一首《春望》来分析一下唐代律诗之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一首诗。杜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亲身经历了战乱纷飞的他应该更有感触。第一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争过后,满目苍夷。杜甫在当时应当是有了国家这个概念了,他说国破了,国是一个政权组织,山河如故,自然和土地不变,即使当政者换了,山河依旧。同时引出下句的“城春草木深”,这就是山河还在的表现。“城”对应“国”,范围上缩小了,但到了春天,都城长安仍然是草木丰茂。而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感时”对“恨别”,“花”对“鸟”,“溅泪”对“惊心”,这是诗人的感性认识,一种借物抒情的情绪表达。接着五六句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对“家书”,都是实词,“连”对“抵”,都是虚词,“三”对“万”都是数量词。这两句诗相当有画面感,想想传递信息的烽火连着三月告急,此时能收到家人的一封书信,真是比万两黄金都金贵。诗人充满了百般的惆怅,想想战争中的妻离子散,人如蝼蚁般地被践踏,杜甫用了平实的几句话就描绘的身临其境。最后一句更加朴实的描写了自己当时的状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真是另我们的怀有家国之思的大诗人愁白了头发,愁没了头发,“搔”字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愁的情形,头发被抓的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
唐诗不仅体现为文学形式之美,更是对生命平衡的追求。比如,感性与理性,出世与入世等。就拿在唐代被誉为“诗仙”的杜甫和“诗圣”的李白来说,李白的写作风格更像是游牧民族,是一种对自我生命潇洒完成的表征。而杜甫的写作题材更多偏向国计民生,诗风沉郁顿挫,是个体融入社会,与社会更好互动的表现。在此种意义上,唐诗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
严格的韵律是唐诗的一大特色,唐诗之美也体现为格律之美。律诗严格遵守格式,区别于乐府诗、古诗、绝句等。律诗八句成诗,其中第三四五六句形成两幅对联,又讲求平仄的对仗,展现出跌宕起伏的美感。最具有代表性的律诗诗人当属杜甫。
先说一下杜甫其人,杜甫跨越了唐代前期和后期,在大众眼里是典型的心怀天下之士,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人炒作,还是后来者附会。杜甫都不是“致君于尧舜”而是“致君尧舜上”,此等抱负估计也是被后世奉为“诗圣”的原因吧。杜甫出自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这个家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魏晋到隋唐皆与各大门阀皇族宗室联姻。东汉时有杜笃;曹魏时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镇南大将军杜预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唐朝时代为官者为最,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唐朝为宰相者杜氏有11人,为刺史郡守者数量更甚。]
——摘自百度百科
而杜甫的祖父是唐高宗时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其家学深厚。杜甫从小好学聪颖,成年以后开始游学、科考,结果落第。正当他年轻有为之际赶上了安史之乱,也难怪其作品多是体察民间疾苦,揭露统治者腐败等。下面就以其一首《春望》来分析一下唐代律诗之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一首诗。杜甫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亲身经历了战乱纷飞的他应该更有感触。第一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战争过后,满目苍夷。杜甫在当时应当是有了国家这个概念了,他说国破了,国是一个政权组织,山河如故,自然和土地不变,即使当政者换了,山河依旧。同时引出下句的“城春草木深”,这就是山河还在的表现。“城”对应“国”,范围上缩小了,但到了春天,都城长安仍然是草木丰茂。而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感时”对“恨别”,“花”对“鸟”,“溅泪”对“惊心”,这是诗人的感性认识,一种借物抒情的情绪表达。接着五六句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对“家书”,都是实词,“连”对“抵”,都是虚词,“三”对“万”都是数量词。这两句诗相当有画面感,想想传递信息的烽火连着三月告急,此时能收到家人的一封书信,真是比万两黄金都金贵。诗人充满了百般的惆怅,想想战争中的妻离子散,人如蝼蚁般地被践踏,杜甫用了平实的几句话就描绘的身临其境。最后一句更加朴实的描写了自己当时的状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真是另我们的怀有家国之思的大诗人愁白了头发,愁没了头发,“搔”字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当时愁的情形,头发被抓的几乎都不能插发簪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