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心理学角度说一说,为什么有些事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心理学的理论里面,人的心理层面有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组成,这四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认知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情感 的变化,认知改变了,情绪和 情感 都会跟着调整。
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某些认知的自我觉察会很困难,有时候认知是通过情绪记忆和情绪、 情感 的变化来觉察认知的存在的。比如说,你看见有人随地吐痰会感到非常的反感,反感这种感觉是先出来的,而通过这种感觉,你会觉察到原来你对随地吐痰这种行为有一个“这是缺乏教养的”认知,是这个认知让你觉得反感。通过这个过程,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你越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发生的可能性了。
因为你的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都会伴随一些情绪记忆,这些情绪记忆在无意识进行整合,无意识的整合作用会把你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全部都整合起来,变成一个综合性的认识首先出现在你的感觉中。所以说,你的担心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在你的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存在的一些东西你没有细细的觉察,有一些只是模模糊糊的生活经验,没有明确化,而这些你的潜意识都会帮你记得,帮你整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的预见性。而这个预见性是通过感觉表达出来的。如果这个即将发生的事情对你是不利的,这个感觉往往就是担忧。
所以你的担忧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你什么,当然,事情的发生还有很多影响性因素,这件事终归能否发生还有很多外力的作用,所以你担忧的事情不一定真的会发生,只是发生的几率更高一些罢了。
这属于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不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一种数学推理,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为什么有些事情,越是担心,就越是可能发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三大原理可以解释。
1、用墨菲定律看,总有倒霉蛋踏进陷阱
2、从瓦伦达效应看,你太在意反而让你失意
3、从视网膜效应来看,只要你去寻找总是能够找到
墨菲定律是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又叫墨菲法则。 按照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
举个例子,比如,你给二十块钱,叫你儿子去买酒,他出门时,你反复叮嘱,不要把钱弄丢了,你也担心他把钱丢了。结果,他空手而归,竟然真的把钱丢了。这就是你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其实这是概率问题,并非必然会在你身上出现,但一定会在某个人身上出现。就像每次考试的考题,不管题目在老师看来是多么简单,总是有人做错。当然,做错的那个人有时是不确定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这个瓦伦达是美国技艺高超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表示,已经预感到丈夫这次表演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表演有大人物到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往进行得顺利的表演,他所在意的只有走钢丝这事本身,而不太在乎这事以外的事。
在实践中,对待一件事,如果压力太大,注意力过于专注,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而这恰恰又是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正是你不愿意看的。看看,你就是这么倒霉。
心理学上有个视网膜效应,讲的是偶然因素会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你买了一条红裙子,特别得意,不料你一上街,哎哟,过去没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街上穿红裙子的还真不少。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带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上街,其他的颜色都不会让你注意,一旦有红色,马上就会刺激你的视觉细胞。
正是如此,事前,你担心一种结果,就是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会在潜意识中引导你往那个方向走,结果你还真就中招了。
第一,觉察到某一严重的事件必然发生,而无法避免,又不能确认发生的具体时间,此时此刻就会激发焦虑情绪。由于焦虑先于事件而发生,人们很容易误将焦虑与发生的事件当做因果关系。
第二,在自然状态下,人对熟练的行为、动作是无意识的(通过“脊髓反射”来达成),比如熟练的的司机,只需少量的注意力来关注前进的方向,而四肢的动作由脊髓反射来完成。如此,就会听着歌、哼着曲、盘算着午餐吃什么……,不知不觉就到家了,怎么拐的弯儿,踩了几次刹车?等等都是无知无觉的。
而“生手儿”开车,其注意力关注于细节,大脑在思考如何操作,就会耗费血氧和能量,就会手忙脚乱。
这一规律叫“注意的末梢性”,
第三,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所有熟练动作,都无需关注肢体的运动过程和感觉。但是,在紧张的时候,人会将注意力从方向或目标转移到肢体,或偶然关注到肢体,如此,就会因为对肢体感觉的觉察,而使动作刻板、僵硬,而并失去灵活性。结果是怕鬼来鬼,怕摔必摔。
耳熟能详的成语“邯郸学步”就是典型的范例:
人在走路的时候,只需少量的注意力盯着要去的方向,就会自然而然地抵达目的地,而且会省出绝大部分的精力欣赏路边的风景。而那位燕国人,走在熙熙攘攘的邯郸街头,他偶然看到别人的走路姿势便联想起自己,当他注意自己的走路姿势时,注意力便指向自己的大腿,大腿就越发地僵硬不听使唤,便开始两腿发皱,走路别扭起来,越关注越敏感,越敏感越关注……。最初,仅仅是关注造成的不适状态,注意致使感觉的敏感,敏感再进一步吸引注意继续关注,如此,在感觉与注意的交互作用下,最初的不适感逐渐强化,极力摆脱的努力必然加重恶性循环。赵丽蓉与侯耀文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赵本山与范伟演的小品《卖拐》都是鲜活的例子。
面对不安,最好的办法是不去摆脱这种感受,带着不安去做该做的事情,一旦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种感觉就不再影响自己。而摆脱的结果一定是使烦恼更加强化。内心的宁静,一定来自付出可以换来宁静的有效行动。如果极力使自己心静,就会干扰应该付出的行动而达不成目标。带着不安,只管行动,一旦抵达目标,心境自然而然就会恬淡宁静,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你所描述的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中的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它包括: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墨菲定理,比如下面这些情况。
1.排队的时候总是自己那一队最慢。
2.乘电车没座位的时候,总是自己站的位置前面的座位不空出来。
3.偏偏带伞的那一天没下雨。
4.网站中的“常见问题”记录中找不到自己想问的问题或者解答。
5.插U盘90%以上的情况都会把接口上下颠倒。
6.发现有计算错误,为以防万一在计算一次,结果又出来了更不一样的答案。
7.总是在自己离开座位的时候来电话。
8.慌慌张张跑上电车发现方向不对。
9.乘公交的时候自己越着急越堵车。
10.做选择的时候纠结两个选项,结果总是没选的哪个是正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说有些事你越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当人们开始认识某个事物时,通过感官得到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信息,于是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产生了思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大脑中的模式与客观呈现状况不一致了,需要我们对该事物进行重新的认知。久而久之,该事物的客观规律便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它让我们相信,按照这个规律地去做就顺利,否则就会出事。下面分两个层面说:
1)如果你是位旁观者,对看到的事物,一定有你的思维。当看到对方的情况不靠谱,说明当时的情况,该事不符合你所认为的客观规律,你就会担心。而那种不靠谱让人担心的事,恰恰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会出事。
比如,部队安全行车对司机有要求,启动前要看看车辆四周情况,避免观察死角出现问题。有位老兵平时就是个急性子,大家都担心他开车出事。这天,机场很热,机务(维护飞机)人员把整个中队的午饭两个桶放在他车后面的阴凉处。这位司机上车前也不看,启动后倒车,结果把30多人的饭菜全部撞翻在地,导致该中队晚开饭两小时。处理他的时候,连首长后悔到,总担心他会出事,还是出事了。
2)如果你是位当事人,对所做的事认知不完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把握,担心把事情搞砸。事实上,因为对所做的事情认知偏面,导致对该事物没有形成完整的、有信心的思维,行动上必有盲目的因素,所以也会出事。
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学车工。安全上规定操作者要穿紧身衣服,女工盘头不准留辫子。我的师傅就不怎么在意,他经常跟我说,自己注意点就行。有一天,和我同一车床的另一个班的女生,因为没盘头操作,辫子被丝杠(转动螺丝长柱)搅进,致使该女生一半的头皮被头发拽下,很可怕很惨。最大的教训,是我师傅不懂得女工盘辫子规定的实际意义。
总之,之所以越担心的事越会发生分两个层面:如果你是位旁观者,已经发现了该事不靠谱,不出事是侥幸,总会出事的。而如果你是位当事人,所担心的事,是自己对该事还认知不全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做起来出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举一个例,你初学寄自行车,你担心撞树却偏偏撞树。这是因为你心里紧张过度,你把注意力放在那棵树上了,潜意识会驱使你向着那棵树前进,当然会撞树。如果心里不想那棵树,而是想如何掌握动作要领,你一般就不会撞树。心理学上有句术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心想事成”,负面的东西想多了,担心过多,负能量会驱使你“心想事成”,就是越担心就越会发生。如果你越是信心满满,充满正能量,你就越是容易“梦想成真”,因为潜意识会越是驱使你为实现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你越是容易取得进步。
弗洛伊德说:“人类一般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对奇迹的事物总是保持着崇信的态度。”
生活中存在很多未知现象,在人类 历史 千百年的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对特异事件、神秘现象特殊的追求和喜好,并且情愿用某些神力来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愿意开动脑筋去寻找一份科学的解释。
于是也正验证了弗洛伊德的那句预言:“虽然生命把我们置于它的严格规则的控制之下,但一开始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抵抗,以反对思维规则的严酷性和单调性,反对实在性实验的要求。把理性变成了敌人,这一心理剥夺了我们如此之多的享受的可能性。我们试图从这一心理中发现,我们也许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哪怕暂时摆脱理性的束缚,沉浸于无聊的诱惑之中。“
正是基于人人都向往的对神秘性的体验,人们在获得了不可名状的心理快感的同时,会因为他人对此等现象无法产生同感,而自我优越感倍增。
其实,你之所以会对某些预言念念不忘,正是因为自己沉浸在这种神秘心理中无法自拔,并且从不愿意用理性分析去证明所有的巧合只不过是自以为的巧合。同时,又因为某些坏的巧合对自我利益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就会出现最担心的事情往往最“容易”发生的现象。
不管这样的巧合是否存在科学依据,但要记住一点,你不曾担心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相比之下,你的担心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没记错的话这应该叫做莫非定律[呲牙]
墨菲定律不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一种数学推理,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1]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事情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主要是你思维上的偏差,刻意似的淡化了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让自己产生一种期盼的心态,让自己的担心变成一种规避心理,是体验事情发生前的过程中焦虑情绪的释放,而这种担心的事情发生也就是必然(概率)的了,也是你思维当中的一种错觉。
现实中不论我们担心什么事情发生,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凭什么去担心这件事情发生?正是因为我们有预知或者预感这样的前提条件存在,并且与我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当然如果这种关联性更加的亲密,那么我们的担心的程度就会越高,这正是因果关系的存在。
比如,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发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担心自己是否会传染上,但是担心的程度就不一样了,其结果的发生也会不一样,虽然存在着必然性(可能性),但是也有它的偶然性(非可能性),如果你只是担心这是一种状况,如果你特别的担心,又是另外一种状况,这倒不是说你越是担心他就越是会发生,这就要看你与这次疫情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样,这一点才是能体现出你担心的程度。
你的担心会是什么样的程度,这与因果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因”是传染源(被确诊的患者),如果你没有接触到传染源,也与传染源非常远,那么你这种担心的程度也就小的很多,这是因为其“果”被传染上的必然性(概率)非常小,自然你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多余的,当然,不论你是多么的担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都是很小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
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崇高而伟大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担心,而他们所担心的因(被确诊的患者)果(被传染)关系,就非常非常的密切了,而被传染的必然性(概率)也就大的很多,而这种很高程度的担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也未必发生,这就是必然性的概率的因素存在。 (向所有抗击疫情的崇高而伟大的医护人员致以敬意!)
所以,并不是你越是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这主要看你所担心事情的“因果”关系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因果”关系非常的密切,那么它发生的必然性“概率”也就越高,当然你的关注度也就会很高,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概率,当然也就越大了。
其实,你的担心就是一种焦虑情绪的释放,并不是由于你的担心,事情才发生的,是由于你自己造成的某种因素,或外在因素的存在,其事情过程发展什么程度给你的预感和预知你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其结果必然发生,所以,给你的一种思维上的错觉就是你越是担心什么,什么就越会发生。
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某些认知的自我觉察会很困难,有时候认知是通过情绪记忆和情绪、 情感 的变化来觉察认知的存在的。比如说,你看见有人随地吐痰会感到非常的反感,反感这种感觉是先出来的,而通过这种感觉,你会觉察到原来你对随地吐痰这种行为有一个“这是缺乏教养的”认知,是这个认知让你觉得反感。通过这个过程,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你越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发生的可能性了。
因为你的知识和以往的生活经验,都会伴随一些情绪记忆,这些情绪记忆在无意识进行整合,无意识的整合作用会把你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全部都整合起来,变成一个综合性的认识首先出现在你的感觉中。所以说,你的担心一定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在你的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存在的一些东西你没有细细的觉察,有一些只是模模糊糊的生活经验,没有明确化,而这些你的潜意识都会帮你记得,帮你整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的预见性。而这个预见性是通过感觉表达出来的。如果这个即将发生的事情对你是不利的,这个感觉往往就是担忧。
所以你的担忧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你什么,当然,事情的发生还有很多影响性因素,这件事终归能否发生还有很多外力的作用,所以你担忧的事情不一定真的会发生,只是发生的几率更高一些罢了。
这属于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不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一种数学推理,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为什么有些事情,越是担心,就越是可能发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三大原理可以解释。
1、用墨菲定律看,总有倒霉蛋踏进陷阱
2、从瓦伦达效应看,你太在意反而让你失意
3、从视网膜效应来看,只要你去寻找总是能够找到
墨菲定律是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又叫墨菲法则。 按照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
举个例子,比如,你给二十块钱,叫你儿子去买酒,他出门时,你反复叮嘱,不要把钱弄丢了,你也担心他把钱丢了。结果,他空手而归,竟然真的把钱丢了。这就是你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其实这是概率问题,并非必然会在你身上出现,但一定会在某个人身上出现。就像每次考试的考题,不管题目在老师看来是多么简单,总是有人做错。当然,做错的那个人有时是不确定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这个瓦伦达是美国技艺高超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表示,已经预感到丈夫这次表演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表演有大人物到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往进行得顺利的表演,他所在意的只有走钢丝这事本身,而不太在乎这事以外的事。
在实践中,对待一件事,如果压力太大,注意力过于专注,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而这恰恰又是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正是你不愿意看的。看看,你就是这么倒霉。
心理学上有个视网膜效应,讲的是偶然因素会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你买了一条红裙子,特别得意,不料你一上街,哎哟,过去没注意,现在才发现,原来街上穿红裙子的还真不少。为什么,就是因为你带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上街,其他的颜色都不会让你注意,一旦有红色,马上就会刺激你的视觉细胞。
正是如此,事前,你担心一种结果,就是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会在潜意识中引导你往那个方向走,结果你还真就中招了。
第一,觉察到某一严重的事件必然发生,而无法避免,又不能确认发生的具体时间,此时此刻就会激发焦虑情绪。由于焦虑先于事件而发生,人们很容易误将焦虑与发生的事件当做因果关系。
第二,在自然状态下,人对熟练的行为、动作是无意识的(通过“脊髓反射”来达成),比如熟练的的司机,只需少量的注意力来关注前进的方向,而四肢的动作由脊髓反射来完成。如此,就会听着歌、哼着曲、盘算着午餐吃什么……,不知不觉就到家了,怎么拐的弯儿,踩了几次刹车?等等都是无知无觉的。
而“生手儿”开车,其注意力关注于细节,大脑在思考如何操作,就会耗费血氧和能量,就会手忙脚乱。
这一规律叫“注意的末梢性”,
第三,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所有熟练动作,都无需关注肢体的运动过程和感觉。但是,在紧张的时候,人会将注意力从方向或目标转移到肢体,或偶然关注到肢体,如此,就会因为对肢体感觉的觉察,而使动作刻板、僵硬,而并失去灵活性。结果是怕鬼来鬼,怕摔必摔。
耳熟能详的成语“邯郸学步”就是典型的范例:
人在走路的时候,只需少量的注意力盯着要去的方向,就会自然而然地抵达目的地,而且会省出绝大部分的精力欣赏路边的风景。而那位燕国人,走在熙熙攘攘的邯郸街头,他偶然看到别人的走路姿势便联想起自己,当他注意自己的走路姿势时,注意力便指向自己的大腿,大腿就越发地僵硬不听使唤,便开始两腿发皱,走路别扭起来,越关注越敏感,越敏感越关注……。最初,仅仅是关注造成的不适状态,注意致使感觉的敏感,敏感再进一步吸引注意继续关注,如此,在感觉与注意的交互作用下,最初的不适感逐渐强化,极力摆脱的努力必然加重恶性循环。赵丽蓉与侯耀文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赵本山与范伟演的小品《卖拐》都是鲜活的例子。
面对不安,最好的办法是不去摆脱这种感受,带着不安去做该做的事情,一旦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种感觉就不再影响自己。而摆脱的结果一定是使烦恼更加强化。内心的宁静,一定来自付出可以换来宁静的有效行动。如果极力使自己心静,就会干扰应该付出的行动而达不成目标。带着不安,只管行动,一旦抵达目标,心境自然而然就会恬淡宁静,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你所描述的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中的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它包括: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墨菲定理,比如下面这些情况。
1.排队的时候总是自己那一队最慢。
2.乘电车没座位的时候,总是自己站的位置前面的座位不空出来。
3.偏偏带伞的那一天没下雨。
4.网站中的“常见问题”记录中找不到自己想问的问题或者解答。
5.插U盘90%以上的情况都会把接口上下颠倒。
6.发现有计算错误,为以防万一在计算一次,结果又出来了更不一样的答案。
7.总是在自己离开座位的时候来电话。
8.慌慌张张跑上电车发现方向不对。
9.乘公交的时候自己越着急越堵车。
10.做选择的时候纠结两个选项,结果总是没选的哪个是正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说有些事你越担心,它就越会发生:
认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当人们开始认识某个事物时,通过感官得到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信息,于是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产生了思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大脑中的模式与客观呈现状况不一致了,需要我们对该事物进行重新的认知。久而久之,该事物的客观规律便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它让我们相信,按照这个规律地去做就顺利,否则就会出事。下面分两个层面说:
1)如果你是位旁观者,对看到的事物,一定有你的思维。当看到对方的情况不靠谱,说明当时的情况,该事不符合你所认为的客观规律,你就会担心。而那种不靠谱让人担心的事,恰恰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会出事。
比如,部队安全行车对司机有要求,启动前要看看车辆四周情况,避免观察死角出现问题。有位老兵平时就是个急性子,大家都担心他开车出事。这天,机场很热,机务(维护飞机)人员把整个中队的午饭两个桶放在他车后面的阴凉处。这位司机上车前也不看,启动后倒车,结果把30多人的饭菜全部撞翻在地,导致该中队晚开饭两小时。处理他的时候,连首长后悔到,总担心他会出事,还是出事了。
2)如果你是位当事人,对所做的事认知不完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把握,担心把事情搞砸。事实上,因为对所做的事情认知偏面,导致对该事物没有形成完整的、有信心的思维,行动上必有盲目的因素,所以也会出事。
比如,我上中学的时候学车工。安全上规定操作者要穿紧身衣服,女工盘头不准留辫子。我的师傅就不怎么在意,他经常跟我说,自己注意点就行。有一天,和我同一车床的另一个班的女生,因为没盘头操作,辫子被丝杠(转动螺丝长柱)搅进,致使该女生一半的头皮被头发拽下,很可怕很惨。最大的教训,是我师傅不懂得女工盘辫子规定的实际意义。
总之,之所以越担心的事越会发生分两个层面:如果你是位旁观者,已经发现了该事不靠谱,不出事是侥幸,总会出事的。而如果你是位当事人,所担心的事,是自己对该事还认知不全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做起来出事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举一个例,你初学寄自行车,你担心撞树却偏偏撞树。这是因为你心里紧张过度,你把注意力放在那棵树上了,潜意识会驱使你向着那棵树前进,当然会撞树。如果心里不想那棵树,而是想如何掌握动作要领,你一般就不会撞树。心理学上有句术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心想事成”,负面的东西想多了,担心过多,负能量会驱使你“心想事成”,就是越担心就越会发生。如果你越是信心满满,充满正能量,你就越是容易“梦想成真”,因为潜意识会越是驱使你为实现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你越是容易取得进步。
弗洛伊德说:“人类一般具有轻信的倾向,并且对奇迹的事物总是保持着崇信的态度。”
生活中存在很多未知现象,在人类 历史 千百年的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对特异事件、神秘现象特殊的追求和喜好,并且情愿用某些神力来解释这些现象,而不愿意开动脑筋去寻找一份科学的解释。
于是也正验证了弗洛伊德的那句预言:“虽然生命把我们置于它的严格规则的控制之下,但一开始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抵抗,以反对思维规则的严酷性和单调性,反对实在性实验的要求。把理性变成了敌人,这一心理剥夺了我们如此之多的享受的可能性。我们试图从这一心理中发现,我们也许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哪怕暂时摆脱理性的束缚,沉浸于无聊的诱惑之中。“
正是基于人人都向往的对神秘性的体验,人们在获得了不可名状的心理快感的同时,会因为他人对此等现象无法产生同感,而自我优越感倍增。
其实,你之所以会对某些预言念念不忘,正是因为自己沉浸在这种神秘心理中无法自拔,并且从不愿意用理性分析去证明所有的巧合只不过是自以为的巧合。同时,又因为某些坏的巧合对自我利益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就会出现最担心的事情往往最“容易”发生的现象。
不管这样的巧合是否存在科学依据,但要记住一点,你不曾担心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相比之下,你的担心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没记错的话这应该叫做莫非定律[呲牙]
墨菲定律不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是一种数学推理,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1]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事情你越是担心它就越会发生,主要是你思维上的偏差,刻意似的淡化了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让自己产生一种期盼的心态,让自己的担心变成一种规避心理,是体验事情发生前的过程中焦虑情绪的释放,而这种担心的事情发生也就是必然(概率)的了,也是你思维当中的一种错觉。
现实中不论我们担心什么事情发生,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凭什么去担心这件事情发生?正是因为我们有预知或者预感这样的前提条件存在,并且与我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当然如果这种关联性更加的亲密,那么我们的担心的程度就会越高,这正是因果关系的存在。
比如,这次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发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担心自己是否会传染上,但是担心的程度就不一样了,其结果的发生也会不一样,虽然存在着必然性(可能性),但是也有它的偶然性(非可能性),如果你只是担心这是一种状况,如果你特别的担心,又是另外一种状况,这倒不是说你越是担心他就越是会发生,这就要看你与这次疫情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样,这一点才是能体现出你担心的程度。
你的担心会是什么样的程度,这与因果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因”是传染源(被确诊的患者),如果你没有接触到传染源,也与传染源非常远,那么你这种担心的程度也就小的很多,这是因为其“果”被传染上的必然性(概率)非常小,自然你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是多余的,当然,不论你是多么的担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都是很小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
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崇高而伟大的医护人员,他们同样担心,而他们所担心的因(被确诊的患者)果(被传染)关系,就非常非常的密切了,而被传染的必然性(概率)也就大的很多,而这种很高程度的担心,其被感染的必然性也未必发生,这就是必然性的概率的因素存在。 (向所有抗击疫情的崇高而伟大的医护人员致以敬意!)
所以,并不是你越是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这主要看你所担心事情的“因果”关系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因果”关系非常的密切,那么它发生的必然性“概率”也就越高,当然你的关注度也就会很高,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概率,当然也就越大了。
其实,你的担心就是一种焦虑情绪的释放,并不是由于你的担心,事情才发生的,是由于你自己造成的某种因素,或外在因素的存在,其事情过程发展什么程度给你的预感和预知你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其结果必然发生,所以,给你的一种思维上的错觉就是你越是担心什么,什么就越会发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