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史书
展开全部
怎样看史书?
买史书,都不困难了,很多人买了大部头《史记》或者《通鉴》回家以后呢,啃不下去,封还没有拆就挂二手卖出去了,就是因为看不下去,啃不动。这里面除了文言文这个障碍(很多白话文版本都有了),还和大家没有集思广益地梳理归纳,没有找到舒适点和兴趣点有关。
那么究竟怎么看史书呢,我也是没有看多久,也说不好。我觉得首先集思广益,把大家的读史书诀窍都列出来,把兴趣点和方法和切入角度摆出来,然后大家互相学习,凭着这些兴趣继续的能看下去。
我的方法是:
1)相关基本辅助材料准备好。地图册,字典,纪事本末,等等吧。偷懒方法:用阅读器查字典更快。
2)版本。史书不同于经书非要看繁体竖排,我选简体横排白文本(无注),可以发挥我一目十行的坏习惯,同时也作为笔记本自己标注读音。史书不同经书,文言相对简单,硬看几卷后习惯了,可以看小说一样直接连猜带看猜个八九。我感觉看白话文好像好菜洗了开水,没那个味道了。遇到经典片段才细读注。我们不做学问没必要全文看注。带注版本容易打断阅读持续性,我不太适应。
好现在开始谈看书,先说说我第一次看左传的角度:
第一看这个国家地缘政治。它是小国家还是大国家,是不是姬姓国,是在中原中间还是在外围,也就是看他的地缘政治。(这信息可以理解为啥某些国家爱抱团取暖,有些国家几百年通婚)
第二呢,看它在这个时代的国君是谁(自己做表或者把现成年表做成电子版容易查阅),然后从这个国君就了解到他的年代,其他国家同时存世的其他国君是谁。互相之间有什么历史上的结盟?过节?战争?曾经有结盟的是哪些国家?发起的结盟哪些国家参与的,哪些国家没参与?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历史很有帮助。我们不是学生要考试,不是说要去硬背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是要复盘,是要了解其中的逻辑,如果历史不这么做走的话,有可能会怎么走?有哪些备选方案可能国君会被选中,然后会导致历史上什么其他的结果?我们是用历史来梳理我们的情绪和逻辑,来取得一些借鉴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思想,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呢,我们在看其他角度一些史料,就是特别稍微去关注一下西方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研究。看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呢,它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比较客观,大多不基于史料和文化上解读,它是从完全从生产力发展或者地理,天文等其他方面来进行探讨的。从现在的角度看古代就有点上帝视角了,但是这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当时是这种发展,为什么春秋时代的诸侯,互相推让王位,而到了战国就在父子和兄弟之间互相杀戮了,为了争夺这个王位和权力。
刚跳着看完秦。就说秦。为什么是秦最后统一了六国?这实际上这个PK过程持续了几百年,人们一般都从秦商鞅变法来解读理解,即由于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变强了。但若从生产力发展和地缘政治方面去解读的,你会有新的感受和观点。
有观点说正是因为秦国地处中原西方边缘,有崤函之固挡住了它和六国之间的这个PK,所以得以默默的在角落发育成长壮大。直到吞并西戎诸国,实力远远超出了平均线。
首先,生产力方面。大规模冶炼技术和耕种技术的领先,国家对铁器等优势农具使用的推广,耕牛普及的推动,使得农业也达到很先进水平,大规模冶炼技术意味着军备竞赛一马当先了。农业稳定源源不断地为发动战争提供粮草。(哈佛中国史,剑桥中国史…)
第二,政治上,变法也带来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政治体制。秦能严格依法治国,使得不论是谁当国君,都是沿着前任的方向道路继续前进,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全民军事化。军事化让全社会铁板一块。由于秦在西戎角落关起门来建设家园,没有其他根深蒂固的理礼法的束缚,能把整个国家军事化。如此剑走偏锋的偏激国策全面推行铺开,却是不简单。
内部:开始仅仅仰赖一个国君支持,国君死后,杀变法者供贵族泄愤而继续变法机制。这就很高明。
外部:就显然和它窝在角落无人打扰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秦军事化比中原的国家要容易一些的。因为贵族阶层没有根深蒂固的礼法观念,所以能够举国皆兵,举国上下不崇尚文化而重视农业,有一个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是文化礼教发达的六国做不到的。
因此酝酿几代后,秦就终于成为了这个杀向中原的一头恶狼。
最后,要是能看下去了,就会更感兴趣,这时可以就研究感兴趣的东西。我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法战争感兴趣…
为了搞明白史书里的战争,搞了读史方舆纪要和台湾那部有名的中国战争史电子版(纸质版太贵),我天!太详了还配图。幸福得要飞…
副作用:看了没地方卖弄,天天散步逮着虎爷听我讲历史课,他不知道招谁惹谁了要挨白天上班晚上上课…
买史书,都不困难了,很多人买了大部头《史记》或者《通鉴》回家以后呢,啃不下去,封还没有拆就挂二手卖出去了,就是因为看不下去,啃不动。这里面除了文言文这个障碍(很多白话文版本都有了),还和大家没有集思广益地梳理归纳,没有找到舒适点和兴趣点有关。
那么究竟怎么看史书呢,我也是没有看多久,也说不好。我觉得首先集思广益,把大家的读史书诀窍都列出来,把兴趣点和方法和切入角度摆出来,然后大家互相学习,凭着这些兴趣继续的能看下去。
我的方法是:
1)相关基本辅助材料准备好。地图册,字典,纪事本末,等等吧。偷懒方法:用阅读器查字典更快。
2)版本。史书不同于经书非要看繁体竖排,我选简体横排白文本(无注),可以发挥我一目十行的坏习惯,同时也作为笔记本自己标注读音。史书不同经书,文言相对简单,硬看几卷后习惯了,可以看小说一样直接连猜带看猜个八九。我感觉看白话文好像好菜洗了开水,没那个味道了。遇到经典片段才细读注。我们不做学问没必要全文看注。带注版本容易打断阅读持续性,我不太适应。
好现在开始谈看书,先说说我第一次看左传的角度:
第一看这个国家地缘政治。它是小国家还是大国家,是不是姬姓国,是在中原中间还是在外围,也就是看他的地缘政治。(这信息可以理解为啥某些国家爱抱团取暖,有些国家几百年通婚)
第二呢,看它在这个时代的国君是谁(自己做表或者把现成年表做成电子版容易查阅),然后从这个国君就了解到他的年代,其他国家同时存世的其他国君是谁。互相之间有什么历史上的结盟?过节?战争?曾经有结盟的是哪些国家?发起的结盟哪些国家参与的,哪些国家没参与?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历史很有帮助。我们不是学生要考试,不是说要去硬背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是要复盘,是要了解其中的逻辑,如果历史不这么做走的话,有可能会怎么走?有哪些备选方案可能国君会被选中,然后会导致历史上什么其他的结果?我们是用历史来梳理我们的情绪和逻辑,来取得一些借鉴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思想,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呢,我们在看其他角度一些史料,就是特别稍微去关注一下西方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研究。看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呢,它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比较客观,大多不基于史料和文化上解读,它是从完全从生产力发展或者地理,天文等其他方面来进行探讨的。从现在的角度看古代就有点上帝视角了,但是这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当时是这种发展,为什么春秋时代的诸侯,互相推让王位,而到了战国就在父子和兄弟之间互相杀戮了,为了争夺这个王位和权力。
刚跳着看完秦。就说秦。为什么是秦最后统一了六国?这实际上这个PK过程持续了几百年,人们一般都从秦商鞅变法来解读理解,即由于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变强了。但若从生产力发展和地缘政治方面去解读的,你会有新的感受和观点。
有观点说正是因为秦国地处中原西方边缘,有崤函之固挡住了它和六国之间的这个PK,所以得以默默的在角落发育成长壮大。直到吞并西戎诸国,实力远远超出了平均线。
首先,生产力方面。大规模冶炼技术和耕种技术的领先,国家对铁器等优势农具使用的推广,耕牛普及的推动,使得农业也达到很先进水平,大规模冶炼技术意味着军备竞赛一马当先了。农业稳定源源不断地为发动战争提供粮草。(哈佛中国史,剑桥中国史…)
第二,政治上,变法也带来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政治体制。秦能严格依法治国,使得不论是谁当国君,都是沿着前任的方向道路继续前进,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全民军事化。军事化让全社会铁板一块。由于秦在西戎角落关起门来建设家园,没有其他根深蒂固的理礼法的束缚,能把整个国家军事化。如此剑走偏锋的偏激国策全面推行铺开,却是不简单。
内部:开始仅仅仰赖一个国君支持,国君死后,杀变法者供贵族泄愤而继续变法机制。这就很高明。
外部:就显然和它窝在角落无人打扰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秦军事化比中原的国家要容易一些的。因为贵族阶层没有根深蒂固的礼法观念,所以能够举国皆兵,举国上下不崇尚文化而重视农业,有一个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是文化礼教发达的六国做不到的。
因此酝酿几代后,秦就终于成为了这个杀向中原的一头恶狼。
最后,要是能看下去了,就会更感兴趣,这时可以就研究感兴趣的东西。我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法战争感兴趣…
为了搞明白史书里的战争,搞了读史方舆纪要和台湾那部有名的中国战争史电子版(纸质版太贵),我天!太详了还配图。幸福得要飞…
副作用:看了没地方卖弄,天天散步逮着虎爷听我讲历史课,他不知道招谁惹谁了要挨白天上班晚上上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