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识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97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7万
展开全部

  瓷器基础知识

  一、制瓷材料

  高岭土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

  ——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

  ——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

  ——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

  ——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

  ——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

  ——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

  ——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

  ——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

  ——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

  ——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

  ——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

  ——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

  ——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

  ——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

  ——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

  ——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

  ——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

  ——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

  ——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又称“蘸釉”。将坯体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釉层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施外釉。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升温,通过收藏渠道来参与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和其它的市场投资一样,在艺术品的投资上同样是存在着风险的。只有收藏到真品,才能够升值。不少人常常通过拍卖会的渠道去购买收藏品,但当前国内的拍卖还不十分规范,拍卖品的真品率也问题不少。

  据报道,广东有一次陶瓷拍卖,真品率仅百分之一。现在好多人都看好国外回流藏品,可是,在回流藏品中同样存在着真赝混杂的状况。有一位藏家花了百万巨资从英国买回一批瓷器,后经专家鉴定,全部是赝品。因此,为了躲避风险,在投资艺术品时,自己能懂得识别真假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样识别真正的古瓷?

  我国的瓷器生产,如果从商周时代算起,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综观历朝以来瓷器生产,都是在发展之中又有着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去鉴识历朝历代的真品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的形制、纹饰、款识等,后人都是可以仿制的。因此,拿到一件瓷器,鉴别真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这些。当然,这些条件,在断代上是必须要考虑的。

  比如,历代各朝在瓷器上绘龙的图纹都是各有特点的。以清代为例,顺治朝的龙俗称鸡爪龙,龙爪画得犹如鸡爪;康熙朝多见弓字龙、夔纹龙;雍正朝的龙头常画得犹如鳄鱼,此外多见螭龙纹;到乾隆朝,龙头画得像长须老头一样;嘉道以后,多见带鱼龙,龙身很长,像一条在游动的带鱼,弓起像虾弓;光绪朝多见点睛龙,龙眼之处像是刚点上去一般,特别有神。知道了这些画龙特点后,凡见有龙图案的清代器,你就可以结合其它特征,准确断代了。但在确定真伪之前,这些因素也只能是一些参考因素。

  瓷器四要素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以下四个要素,那就是:

  一要看胎质;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首先,中国瓷器的胎质构成,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唐代以前,是属于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像唐三彩的胎质就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如果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么,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而且,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每个碗底部只用竹刀迅速地刮一遍就算了,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如果你碰到的吉州窑碗修胎讲究、工细,胎质又是很坚硬、精细,那么,不必看其它方面,这个碗必定是后仿品无疑。

  现在,元青花的瓷品很受藏家关注。识别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苏麻离青”,色泽浓翠,有铁斑等等的特点外,在胎质上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如果“元青花”器釉面干枯,胎质粗松,又没有火石红,釉薄处也看不到肉红色泛出,那么,藏家就一定要小心对待。

  此外,像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第二个是看釉面。

  瓷器的施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像鉴识唐代的彩釉器,一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与色之间是否有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二是要注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会出现的釉面的剥落和开裂。

  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而这种开片又不可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

  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这种釉粘着力强,可以施得很厚。所以南宋以后的瓷器,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

  另外,从釉面看,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有利于鉴别。像宣德、雍正等朝的瓷面都可见桔皮纹;乾隆单色釉器胎釉结合处的釉面可见细小的锯齿痕;万历、康熙青花的釉面常可见指捺水印纹;晚清几朝瓷器的底面釉上均可见高低不平的状况,俗称“波浪釉”,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第三是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洪武朝时,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器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青花上有“铁锈斑”;成化到正德前期用平等青料,发色淡雅秀气;嘉靖到万历前期官窑器多用进口回青料,发色艳美,蓝中带紫;万历后期至崇祯用石子青或浙料,除个别发色鲜艳外,一般都清淡无华;在清代,顺治早期多用石子青,后期多用浙料;康熙早期延续顺治,青花色泽灰暗,偶有清淡,中期多用浙料和云南出的珠明料,呈色翠蓝,层次分明,晚期呈色偏淡;雍正、乾隆时,色泽不如康熙,层次也减少;晚清各朝均有所退步。

  根据使用青料的不同情况,就大致可以判断器物所属的年代。其它的彩料也同理,不管是五彩或粉彩,不同的朝代所用的彩料都是有所区别的,熟悉了这些,也就可以帮助来识别和判断。

  从彩料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用以区别五彩、粉彩和珐琅彩。五彩器除绿彩有玻璃彩外,其余均一抹色平涂,表面相对显得粗糙;粉彩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粉质感,表面较平滑,但无玻璃质感。粉彩不能做到全粉彩化,其中的矾红必定是五彩。因为烧造温度高了,矾红要流淌,因此,若发现矾红粉化或玻化,则必定是民国以后的现代工艺;珐琅彩也用渲染法画,立体感强,有油质感、玻璃质感,没有粉质感。因为不用氧化铅工艺,因此,绝无蛤蜊光出现。

  第四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气。

  传世品上应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迹,应有因岁月而留下的痕迹;出土器上应有土气侵入的痕迹。这些痕迹表现在器物上,一个就是因为空气的氧化和长期存放在空间而形成的包浆。有包浆的器物上面,就会有一层类似涂了薄油一样的温润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强。如果是青花器,那么,包浆下的青花,应是下沉的,犹如上面有一层水一样,俗称“水头”。

  新器的青花上是没有水头的。老的传世品一定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有揩拭痕、擦伤痕等等。这种痕迹没有规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和现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人工做的有规律性,比较生硬,仔细观察,可以区别。如果器物入过土,也应有土侵和灰皮等被腐蚀的痕迹。

  新出土之物,闻之应有土香气味。现在也有人工用酸腐蚀等方法来做的,但不像真正的土侵和灰皮那样深入肌理和无规律可循,闻之则有异味。

  现在还有在烧造时通过用釉面涂锌来作旧。因为锌元素在高温下比较活跃,能促使釉面气泡爆裂,以此达到作旧目的。但涂锌作旧的器物,也可以识别:涂锌的器物,高温下气泡是一次性破裂,不像自然老化的,有时间因素加入,因而是有多有少,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另外,涂锌件因气泡大量破裂,造成釉面出现流动,放大镜下可见弯曲的水波纹。总之,凡是老的东西,必定有真正的老气留存;凡找不到一点老气的器物,必定是新物无疑。

  上述四个因素在鉴识时要结合起来考察,考察时还要结合形制、纹饰和款识等一起来考虑,如发现有一点不对,即可全盘否定。之所以强调在鉴识古瓷时,要从上述四大要素去入手,是因为,这四点是现代作伪者较难仿出的。

  瓷器鉴别知识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瓷器的保养小知识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买大花瓶的客户要注意,像大花瓶这类器体大的瓷器、瓶尊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移动时因形体大,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二、瓷器属于易碎品,在保存上首先要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时要注意戴好手套,在桌上用绒布垫好;观赏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完毕之后放回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薄胎的器皿,胎雹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者釉下彩瓷器,要先放置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爱用洗洁精洗掉外面的油渍,用毛巾擦干装在盒子里,盒中要放一些泡沫进行冲垫,且泡沫的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在盒子中,要保持充裕的空间,切勿挤压,以免伤到藏品。

  四、那么瓷器理想的保存方法是什么呢?

  先说在没有陈列的时候,首先、我们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其次,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再说说瓷器的陈列,瓷器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架子一定要结实稳当,不会轻易摇晃。

  五、清洁。

  其实瓷器的清洁很简单,通常仅需擦拭灰尘,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清洁的时候,务必小心谨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