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利息的本质是指货币持有者 (债权人) 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 (债务人) 手中获得的报酬。
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
扩展资料:
利息的市场作用如下:
1、影响企业行为的功能
利息作为资本占用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应尽一切可能减少资本金,比较融资过程中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如果全社会的企业都把节约利息支出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那么经济增长的效率一定会提高。
2、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功能
随着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储蓄率的不断提高,资产选择行为应运而生。金融工具的增加为居民资产选择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利息收入是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激励因素。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高储蓄率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民在利息收入激励下做出的各种资产选择行为,有助于宏观调控的实现。
3、影响政府行为的功能
由于利息收入与赤字和盈余部门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政府也可以将其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例如,如果央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资金将更多地流向资本市场。当利率上升时,资金将从资本市场流出。政府以信贷方式筹集资金的,可以发行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国债,吸收民间资金用于各项财政支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息
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 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根据银行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应收利息和银行应付利息两种。
应收利息是指银行将资金借给借款者,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
应付利息是指银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它是银行吸收存款必须支付的 代价,也是银行成本的一部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本身并不能创造货币,不会自行增值,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 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而货币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内在前提。而由于 再生产过程的特点,导致资金盈余和 资金短缺者的共同存在,是利息产生的外在条件。当货币被 资本家占有,用来充当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就成为资本。货币执行资本的职能,获得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生产 平均利润的能力。所有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分别归不同的资本家所占有。因此,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 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 工人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观点
实质 利息理论是实际节制的报酬和实际资质利息理论在利息研究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货币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借钱和出售证券的成本,同时又是贷款和购买证券的收益。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利息率 中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 国民收入或 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
每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要向银行进行借款, 借款利息如何记账?
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在进行短期借款,以短期借款为例,来进行一下借款利息的记帐。 比如,一家企业向工商银行进行借款,款额是100万,时间是三个月,利率是9%,财务人员如何进行处理呢?具体步骤有几个方面: 当取得借款时,可以计入银行存款会计科目的借方,金额是100万,同时,计入短期借款会计科目的贷方,金额是100万。当产生利息可以进行计提利息,也可以不做计提的利息,到期的直接支付款项有两个方面。一是如果不计提利息的话,在到期以后可以在直接支付时计入短期借款的借方,金额是100万,计入财务费用会计科目的借方,金额是2.25万,计入银行存款会计科目的贷方,金额是102.25万。二是如果要按月来进行计提利息时,在第一个月预提利息时可以计入财务费用会计科目的借方,金额是0.75万,计入应付利息或是预提费用会计科目的贷方,金额是0.75万,以第一个月为例,连续几个会计分录都是一样,当到期要进行归还借款利息时,可以计入短期借款会计科目的借方,金额是100万,计入应付利息或是预提费用会计科目的借方,金额是2.25万,同时计入银行存款会计科目的贷方,金额是102.25万。
当放款人把 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 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 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
大部分经济会出现 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
放款人有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 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
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 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
人会偏好其资金或资源可随时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时间或金钱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对此的一种补偿。
利息是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费,指货币持有者 (债权人) 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 (债务人) 手中获得的报酬。
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产生因素
1、延迟消费
当放款人把金钱借出,就等于延迟了对消费品的消费。根据时间偏好原则,消费者会偏好现时的商品多于未来的商品,因此在自由市场会出现正利率。
2、预期的通胀
大部分经济会出现通货膨胀,代表一个数量的金钱,在未来可购买的商品会比现在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补偿此段期间的损失。
3、代替性投资
放款人有选择把金钱放在其他投资上。由于机会成本,放款人把金钱借出,等于放弃了其他投资的可能回报。借款人需与其他投资竞争这笔资金。
4、投资风险
借款人随时有破产、潜逃或欠债不还的风险,放款人需收取额外的金钱,以保证 在出现这些情况下,仍可获得补偿。
利息的历史是相当漫长的,公元前1800年的汉莫拉比法典就已经规定了利率,借谷物是借三还四;借银子是借五还六。我觉得,借东西还利息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直觉本性,从旧石器时代出现部落社会开始,应该就会诞生借贷行为。利息的历史应该是相当漫长的,起初的借贷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直觉,就像大家觉得借人钱财,归还之时多还一些是一种很正常的道德行为。对于人类直觉本性,向来是哲学家思辨之对象,对于利息的思考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讨论,而且从讨论开始,利息与道德的关系就一直纠缠不清。正如常识所知,我们一般将借贷分为正常的借贷与高利贷,在英文里,正常的利息是interest,高利贷是usury,也是不同的。利息的高低就是两种行为吗?这正是道德在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