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人教版
作为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其基本素材是课堂教学实录。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人教版,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人教版篇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4页的例题和第55页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等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变换、联想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素材
1.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联的算式。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已初步领略到咱们四(11)班孩子的风采,上课铃声响了,老师相信会看到大家更精彩的表现,首先请看这样一道问题。
课件出示:
师:轻声读题,会解决的请举手。
生:70×5+40×5。(师板书算式)
师:能具体说说你这样列式的依据吗?
生:70×5算的是买5件夹克衫的钱,40×5算的是买5条裤子的钱,加起来就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的钱。
师:思路很清晰,(有不少学生又举起了手)看来,有些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70+40)×5。(师在先前算式左边板书)
师: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可以看作5套衣服,我先算出一套衣服的钱,也就是70+40,然后再乘5,算出一共要付的钱。
师:咱们班学生果然出手不凡,一会儿就想出了两种方法。接着请看第二题。
课件出示:
生1:12×30+16×30。我先算出上午卖出的千克数,再算出下午卖出的千克数,然后相加,得到一天一共卖出的千克数。(师对应先前右边算式板书)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齐):同意!
生2:(12+16)×30。我是先算出一天一共卖出多少袋大米,然后乘30算出一天一共卖出多少千克大米。(师对应先前左边算式板书)
师:不错,有了刚才的经验,现在更棒了。
2.观察两组算式左右两边各自的特征。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老师发现左边的两道算式感觉蛮像的,你们觉得呢?(学生纷纷点头赞同)那你能说说它们像在哪些地方呢?
生1:左边的算式都有小括号。
生2:左边的算式小括号外面都乘上一个数。
生3:我可以把他们两人的话总结一下,也就是左边的算式都是先算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乘一个数。
师:发言很有水准。让我们再来看看右边的两道算式,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1:它们都是先算出两个数的乘积,再相加。
生2:我想补充一点,在相乘的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相同的。
师:确实是这样的!
3.引导学生验证,将左右两边的算式组成等式。
师:同学们,对应的两道算式只是我们用不同的思路解决了同样的问题,按理它们的结果应该是相等的,那两边算式结果究竟等不等,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计算。
师:很好的方法。(师生共同口算第一组算式)
师:通过计算,第一组算式左右两边都等于550,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师用等号连接第一组算式)
师:接着我们来看第二组算式,咱们提高点要求,谁有本领不用经过精确的计算也能作出判断?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右边算式中的12×30是12个30,16×30是16个30,合起来是28个30;左边的算式正好也是28个30,所以是相等的。
师:非常精彩!从乘法的意义着手,同样说明了问题。不管怎样,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在每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了。(师用等号连接第二组算式)
二、探索规律,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1. 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类推到第二组算式。
师:画上等号不是我们学习的结束,恰恰是我们研究的开始,老师在寻思着,这两道算式结果是相等了,那算式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再轻声地读一下每一道等式,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轻声读算式)
生:第一道等式左边是70和40的和与5相乘,右边是70和40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师:问题的关键是这样变化后,计算的结果是——
生(齐):相等的。
师:是呀,带着这样的想法一起看看第二道等式。
生:左边算式是12和16的和与30相乘,右边算式是12和16分别与30相乘,再相加,结果一样。
师:同学们,这两道等式左边的算式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右边的算式先分别相乘再相加,改变了运算的顺序,结果却不变,这样的现象是巧合吗?
生:不是!
2.师生合作写一组与上面算式有相同特征的式子。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肯定,那现在老师写一道算式,你能很快写出一道与它得数相等的算式吗?
板书:(15+10)×4
生:15×4+10×4。(对应先前算式板书)
师:结果究竟等不等?
生1: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左边的算式计算结果等于100,右边的算式结果也等于100,所以相等。
生2:老师,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不用算也能发现它们相等。左边算式表示25个4,右边算式是15个4加上10个4,也是25个4,正好相等。
师:哎!看来你们还真发现了一些名堂。那具备这种规律的等式就这三个?
生:不止。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人教版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自主感悟、理解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式
师:同学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吗?想和老师一起玩吗?
游戏第一关:看谁算得快。
请看大屏幕:
(出示情境图,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和问题:一件短袖衫35元,一条裤子45元,一件夹克衫65元,王阿姨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能快速的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时,提问不同的学生从而得到不同的算式,说出解题思路及算式结果)
师:同学们用了两道不同的算式求出了“一共要付多少元”,结果都是550元。那你们能把这两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写写看。
学生写完汇报,教师板书等式。
师:如果老师把问题改成:王阿姨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会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吗?请快速算出结果。
学生汇报。
师:这两道算式也能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等式都是求一共要付多少元的,结果也一样。
师:怎样写?
生:(35+45)×2=35×2+45×2。
师:这一关咱们闯关成功,每人都得100分,顺利进入第二关:看谁看得准。
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闯关游戏穿插生活情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观察思考,自主感悟联系
师:先观察第一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他们都有45、65、5三个数。
生2:他们结果相等。
生3:他们都有“乘5。”
师:都是用什么去乘5的?
生:左边是用45和65的和乘5,右边是把45和65分开算的。
师:大家明白了吗?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两道算式一个是用45和65的和去乘5,一个是用65乘5加上45乘5,他们结果一样。
师:真的很会观察,那么第二个等式有什么联系?
生:第二个等式中左边算式用35与45的和去乘5,右边把35和45分开来去乘5再相加,左右得数一样。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每人再得120分,这一发现使咱们成功地进入第三关:看谁写的对。
思考:学生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具体、个别表象逐步到抽象,没有对于个体特点的感知就没有对于一类事物的整体感悟。这一环节使学生观察发现每一个算式左边和右边有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等。用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不能为了突破难点而冲散了重点。所以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发现,教师适时、适度地做一些整合与优化,但是不要拔高要求,不一定归纳成书上的结论。关于语言的严谨与规范可以放在下节课中逐步解决。一节课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或以后为,本是教法自然之道。
三、创造等式,深刻理解规律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组吗?
学生独立写等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位同学请互相检查一下,看一看你的同位写的对吗,每组的算式是否相等?
学生分组活动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结果都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这样的式子多不多?
生:很多。
师:很好,每人再加150分,现在咱们进入第四关看谁说得清。
思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能说出这两个等式两边的特点,并不一定就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还要通过写,也就是自己创造出形式上和观察的等式一样的等式来检验并进一步内化。这是提出假设的过程,也是乘法分配律首次在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建立,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现在形式上找出这一类算式来,为下一步的验证提供素材。
四、归纳总结,抽象表达规律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这些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果都怎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把你的发现和别人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发现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和起来去乘第三个数,右边都是把这两个数分开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积再相加。两个算式结果是相等的。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那一个数再相加。
师:其他组的同学发现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你们能用其他的方式把你们的发现表示出来吗?
生:(a+b)×c=a×c+b×c
师:这里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a和b表示两个先加起来的数,c表示都要和它相乘的数。
师:你的意思是说,a和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乘数是吗?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这是最难闯的一关,我们顺利过关,大家想给自己打多少分?
生:180分。
师:老师觉得应该800分。
生齐:耶!
师:不过学了就要会用,下面进入第五关:看谁用得好。
思考:一个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由个体推广到类,然后经过验证肯定。由于乘法分配律比较抽象,加上新的教材对于规范性语言的要求比老教材有所降低,学生较难用书上规范的语言来完整地描述,所以我在设计中也按照教材中去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这个发现的表述是具有个性化的,可以用符号,也可以用语言,只要学生发现了规律,理解了规律就可以了,当然,教师的小结还是要规范,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能规范的表达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