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十七八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文 | 叶伊嘉
2015年春节,高中同学聚会,我没参加。
聚会后的某天,跟班主任通电话,同样的问题,我已无力解释,确切地说是越来越不好意思解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抽出来一天很难么?在矛盾的心情中也陷入了那段看似遥远的日子,可是一切又恍如昨天,那时的校园、教室、课桌板凳、恩师们、兄弟姐妹们,有关那时的记忆,像夏日水中的白莲花,慢慢绽放开来:
那一年,我们十七八岁。
没有完整的寒暑假,因为高三;没有花样繁多的娱乐活动,因为高三;没有太多的睡眠时间,因为高三……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高三似乎变成了只可远观而不可接触的禁区,抑或是大家心知肚明,高三的时间极其宝贵,哪能分太多给学习之外的事情。
骄阳似火的六月,学长学姐们都收拾行李回家了,我们荣升为老大。高三开学,依照惯例,学校先是进行高考动员大会,邀请了几位出色的校友做演讲,激起大家的满腔热血,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
学校都放假了,只有高三还在上课。有人说过,高三,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要想着放假过节,等以后有的是时间过,人生能有几次高考,可是过节就不一样了,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同学们都紧紧地绷着,像一个个动力无穷的马达,一刻不得停歇,披星戴月再正常不过。
男生宿舍的情况不太了解,女生宿舍的情况是:每天早上楼管阿姨还在睡梦中游离就被同学叫醒开门,晚自习教学楼熄灯才回去,回到宿舍,早就过了熄灯的时间,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从来不曾见过宿舍早上和晚上亮灯,一切全都是摸黑完成,为了不影响室友们休息,夜里要继续学习的小伙伴们,宿舍楼道成了不二之选,因为楼道里是长明灯,小伙伴们不谋而合,坐的整整齐齐,没有闲言碎语,只有悄无声息的努力。
似乎是约定俗成,高三的体育课,不像前两年那么受重视,无影无形中变成了自习课。有时候又好气又好笑,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教室学习,老师说好,以后就不要上体育课了,改为自习课,可是到了体育课同学们又偏偏自己跑出去上体育课。
体育课学的什么早已记不清楚,但有一点不会忘却的是体育课带来的买烧饼的便利,相对于我们口中喂“哼哼”吃的食堂,烧饼简直就是美味,将鸡蛋,火腿,各种蔬菜,最多的是豆芽和土豆,青菜等放到烧的滋滋响的铁板上,翻炒,再放入各式调料,大约两分钟左右,即可,将其填入外焦里嫩的烧饼肚囊中,到手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每每此时,就是极大的满足。除了中午时间长还好,早上和下午稍微晚一点基本得等到上课,还不能保证上课之前吃到。所以体育课的自由,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看《夜袭面包店》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是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高三的学生起的最早,早自习下来早就饥肠辘辘了,想到还要和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争食堂,有点于心不忍,万般无奈只能冒着各种未知的风险提前去吃饭,而学校是不允许提前下课的,那又奈我何?
常常有这样的场景,教学楼里朗朗读书声一片,会看到有几个同学提着餐具向外张望,这是刺探军情,倘若敌军没有什么动静,撒腿就跑,冲向食堂,现在有点明白当初跑步速度怎么那么快,敢情就是跑食堂练出来的啊。当然,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也有在行程途中被敌军探子逮个正着,说时迟那时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一楼冲到四楼,奔走相告,后来者纷纷迅速返回营帐,一般这个时候,下课铃就会响起,不得不承认这对锻炼身体大有裨益。
饭后首选去处是教学楼顶层的天台,当时所在的教室是四楼,四楼只有三个班,两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教室里摞的高高的书本和那些永远在学习的同学,看到就隐隐有压力,搞不好还弄个消化不良,天台广阔,站在那里,校园广场风光一览无余,在狭窄的空间呆久了,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谁不愿意去呢?
天台是个好去处,吃饭的、背书的、说话的……应有尽有,大家互不影响,重要的是天台空气好,呼吸顺畅,那里的墙壁上,有匿名写的各种各样的话,还有回复的,有几分现实中贴吧的意思,每次大雨过后,都将其冲刷干净,似乎在告诉同学们,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说到天台,不得不说储物间,我们称之为小黑屋,小是确实够小,黑倒不至于伸手不见五指,教学楼每层都有这样一间小屋子,不知道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什么,看着像是杂物间,它紧挨着我们的教室,不知道班里的男生是怎么申请到使用权的,反正后来里面有电锅,有面条有大米等等,更多时候是用来煮泡面了,做饭也没有持续很久,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
后来,开始有人去那里学习,多数情况下是心情烦躁或者不想在教室里呆了,每一个曾经进过小黑屋的人都有一段特别的心情。考试的时候需要清理考场,小黑屋成了名副其实的储物间,同学们的书籍都是放在里面,一开门,满屋子高高垒起的全是书,场面蔚为壮观,这是我们的“三味书屋”。
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能疯能玩的年龄,每天沉浸在书本中,是否太缺乏趣味,那时同学们少有人用手机,不玩微信,不刷微博,所有的娱乐都和身边的同学息息相关。某次班长提议晚自习后大家一起娱乐,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拥护,第一次,大家都有些拘谨,除了平常班里几个活跃分子,其他的只是虔诚的看客,开始有人推荐,有人喊名字,被点了名儿的人不好意思推脱,有了第一次表演。
任何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渐渐地不用班长提议,自有同学向班长建议,只要同学们乐意,下课就会迅速将桌子移好,中间留出一片空地,将教室中的灯全部关掉,打开手中的台灯摇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去表演,有时候不能尽兴而大家又不能玩到太晚,黑暗里闪闪的灯光,伴着小伙伴们幽默风趣的表演,所有关于学习快乐的,不快乐的,纠结的,烦躁的都随之消散了。
认真翻看了聚会的所有照片,那群十七八岁的少年,早已没了往日的青涩,有的已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夫为人父,但还是那一张张我熟悉的脸庞。
愿当年那群十七八岁的少年永远安好。
2015年春节,高中同学聚会,我没参加。
聚会后的某天,跟班主任通电话,同样的问题,我已无力解释,确切地说是越来越不好意思解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抽出来一天很难么?在矛盾的心情中也陷入了那段看似遥远的日子,可是一切又恍如昨天,那时的校园、教室、课桌板凳、恩师们、兄弟姐妹们,有关那时的记忆,像夏日水中的白莲花,慢慢绽放开来:
那一年,我们十七八岁。
没有完整的寒暑假,因为高三;没有花样繁多的娱乐活动,因为高三;没有太多的睡眠时间,因为高三……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高三似乎变成了只可远观而不可接触的禁区,抑或是大家心知肚明,高三的时间极其宝贵,哪能分太多给学习之外的事情。
骄阳似火的六月,学长学姐们都收拾行李回家了,我们荣升为老大。高三开学,依照惯例,学校先是进行高考动员大会,邀请了几位出色的校友做演讲,激起大家的满腔热血,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
学校都放假了,只有高三还在上课。有人说过,高三,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要想着放假过节,等以后有的是时间过,人生能有几次高考,可是过节就不一样了,听起来是很有道理。同学们都紧紧地绷着,像一个个动力无穷的马达,一刻不得停歇,披星戴月再正常不过。
男生宿舍的情况不太了解,女生宿舍的情况是:每天早上楼管阿姨还在睡梦中游离就被同学叫醒开门,晚自习教学楼熄灯才回去,回到宿舍,早就过了熄灯的时间,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从来不曾见过宿舍早上和晚上亮灯,一切全都是摸黑完成,为了不影响室友们休息,夜里要继续学习的小伙伴们,宿舍楼道成了不二之选,因为楼道里是长明灯,小伙伴们不谋而合,坐的整整齐齐,没有闲言碎语,只有悄无声息的努力。
似乎是约定俗成,高三的体育课,不像前两年那么受重视,无影无形中变成了自习课。有时候又好气又好笑,上体育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教室学习,老师说好,以后就不要上体育课了,改为自习课,可是到了体育课同学们又偏偏自己跑出去上体育课。
体育课学的什么早已记不清楚,但有一点不会忘却的是体育课带来的买烧饼的便利,相对于我们口中喂“哼哼”吃的食堂,烧饼简直就是美味,将鸡蛋,火腿,各种蔬菜,最多的是豆芽和土豆,青菜等放到烧的滋滋响的铁板上,翻炒,再放入各式调料,大约两分钟左右,即可,将其填入外焦里嫩的烧饼肚囊中,到手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每每此时,就是极大的满足。除了中午时间长还好,早上和下午稍微晚一点基本得等到上课,还不能保证上课之前吃到。所以体育课的自由,给了我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看《夜袭面包店》的时候,呈现在眼前的是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高三的学生起的最早,早自习下来早就饥肠辘辘了,想到还要和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争食堂,有点于心不忍,万般无奈只能冒着各种未知的风险提前去吃饭,而学校是不允许提前下课的,那又奈我何?
常常有这样的场景,教学楼里朗朗读书声一片,会看到有几个同学提着餐具向外张望,这是刺探军情,倘若敌军没有什么动静,撒腿就跑,冲向食堂,现在有点明白当初跑步速度怎么那么快,敢情就是跑食堂练出来的啊。当然,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也有在行程途中被敌军探子逮个正着,说时迟那时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一楼冲到四楼,奔走相告,后来者纷纷迅速返回营帐,一般这个时候,下课铃就会响起,不得不承认这对锻炼身体大有裨益。
饭后首选去处是教学楼顶层的天台,当时所在的教室是四楼,四楼只有三个班,两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教室里摞的高高的书本和那些永远在学习的同学,看到就隐隐有压力,搞不好还弄个消化不良,天台广阔,站在那里,校园广场风光一览无余,在狭窄的空间呆久了,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谁不愿意去呢?
天台是个好去处,吃饭的、背书的、说话的……应有尽有,大家互不影响,重要的是天台空气好,呼吸顺畅,那里的墙壁上,有匿名写的各种各样的话,还有回复的,有几分现实中贴吧的意思,每次大雨过后,都将其冲刷干净,似乎在告诉同学们,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说到天台,不得不说储物间,我们称之为小黑屋,小是确实够小,黑倒不至于伸手不见五指,教学楼每层都有这样一间小屋子,不知道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什么,看着像是杂物间,它紧挨着我们的教室,不知道班里的男生是怎么申请到使用权的,反正后来里面有电锅,有面条有大米等等,更多时候是用来煮泡面了,做饭也没有持续很久,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
后来,开始有人去那里学习,多数情况下是心情烦躁或者不想在教室里呆了,每一个曾经进过小黑屋的人都有一段特别的心情。考试的时候需要清理考场,小黑屋成了名副其实的储物间,同学们的书籍都是放在里面,一开门,满屋子高高垒起的全是书,场面蔚为壮观,这是我们的“三味书屋”。
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能疯能玩的年龄,每天沉浸在书本中,是否太缺乏趣味,那时同学们少有人用手机,不玩微信,不刷微博,所有的娱乐都和身边的同学息息相关。某次班长提议晚自习后大家一起娱乐,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大家的拥护,第一次,大家都有些拘谨,除了平常班里几个活跃分子,其他的只是虔诚的看客,开始有人推荐,有人喊名字,被点了名儿的人不好意思推脱,有了第一次表演。
任何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渐渐地不用班长提议,自有同学向班长建议,只要同学们乐意,下课就会迅速将桌子移好,中间留出一片空地,将教室中的灯全部关掉,打开手中的台灯摇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去表演,有时候不能尽兴而大家又不能玩到太晚,黑暗里闪闪的灯光,伴着小伙伴们幽默风趣的表演,所有关于学习快乐的,不快乐的,纠结的,烦躁的都随之消散了。
认真翻看了聚会的所有照片,那群十七八岁的少年,早已没了往日的青涩,有的已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夫为人父,但还是那一张张我熟悉的脸庞。
愿当年那群十七八岁的少年永远安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