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程价值取向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首先,课程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
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是确立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实践证明,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功能的认识、课程政策的制定。课程本质及其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课程本质及其属性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即使在同一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课程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认识的不一致,表明对课程目标、课程功能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差异,进而会影响到课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此外,对于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是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交融,旨在阐明课程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这表明,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在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认识之上的意义认识和价值判断,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与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把握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对前者的认识中,间或也伴随有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导向与规范;在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取舍中,也交织着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
其次,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制约。
需要是激发主体意识活动的直接诱因,是构成价值取向的主观基础。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在不同的主体意识中对它的反映是不尽相同的。需要的强度与范围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强度与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课程的价值取向依据主体对课程需要程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当然,需要是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终极因素。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的终极因素在于课程实践活动本身。这种活动为课程需要及课程的价值取向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课程主体对课程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着不间断的把握,其更深层面的本质及新的属性不断被发现和认识,社会也在不断对课程活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每一次社会变革都要求课程做出与其相适应的反应,于是,主体的课程需要便处于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旧的课程需要不断得以满足,新的课程需要不断产生。课程需要的这种特性,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处于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课程主体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自身需要呢?需要一经产生便会反映在主体意识之中。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需要不可能都被主体及时、全面、准确地意识到,对已产生的需要也会予以不同的评价,这就要求主体对需要做出必要的选择。
一般来讲,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不能脱离产生和满足需要所必须的客观条件,而是要在这些条件中去检验需要的可信度及可实现性,以求得两者相统一。
再次,课程的价值取向还受课程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的影响。
课程主体抉择课程的价值取向时,除了依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这是课程的价值取向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
任何一种课程价值观都生长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阔背景中,这是其得以生长与发展的沃土,离开这一点来谈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不妥的。
2024-09-0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