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处文言文翻译
1.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2. 游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意思
yóu
①在水上漂浮。《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游玩。《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出游;游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
④交往。《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又】特指请教学问。《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游说。《冯谖客孟尝君》:“西游于梁。”
【辨】游,游。凡有关水中活动,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游”;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游”可以通用。
【游食】吃闲饭。
【游子】离家外出的人。
jingrui haining
3. 【袁中道《游西山记》的译文】
您要的是哪一篇啊QAQ不会是十篇全部吧我我我我翻译不过来啊……先丢一篇吧……纯人工翻译……出了西直门,过高梁桥,路两旁有杨柳,清澈的溪水如带,流水明净澄澈,能清楚的看见(溪底的)沙石,藻类繁茂缠绕,水草如兽类的长毛发一般飘荡(鬣:野兽脖颈后的长毛).小鱼一尾尾地游过,忽地跃出水面.流水绵延,背靠树林,与寺庙相连.绿叶丰茂,向下遮掩住朱红色的门.寂静无人,(只有)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见汩汩的水声.到龙潭堤,树更加茂盛,水面更加开阔,这(就)是西湖(指昆明湖)了.每每到了盛夏的日子,荷花如锦绣般绵延数十里,被风吹得更加芬芳,车马纷繁,(来到这里的人们)在临近水边的地方水边做浮杯饮酒的游戏,是最好的地方啊.在青龙桥暂时休憩,距离桥侧几武的地方(一武三尺),有寺庙依着山势傍着陡崖而建,古柏的林荫昏暗,石制的长路数千级.山腰处有阁楼,用千峰当做它的翅膀,环抱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累积着浓厚的山岚雾气.它的前方如镜般开阔,堤上有柳树临着溪水流淌,中间夹着田间小路.在丛丛植物之中,隐约可见村落.沿着水流前行,到达功德寺,宽阔博雅颇有山野田园的味道.寺庙前有清澈的水流缠绕,有危桥(这里我不确定是陡峭的还是不安全的- -应该是前者)可供坐下.庙里的僧人大多常做农活,太阳已经偏西,能见到修行者(僧人)拿畚、锸,戴着斗笠的,唱着山野歌谣归去.有老僧持杖散步稻田田埂的,水田中波纹泛白,大群的蛙类在鸣叫.啊!这就是田家的乐趣啊.我没有见到这种景象有三年了.。
4. 求关于游记类的文言文(原文+译文)
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艹伐〕,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了受过刑辱的人(如同说罪人,作者被贬),居住在此州(永州),经常恐惧不安。在那间暇的时候,就缓步而行,无拘无束地游览,每天与那些同伴登上高山,入深林,沿著迂回曲折的溪涧一直走到它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古怪嶙峋的岩石,没有一个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达。到后就拨开野草,倒尽壶里的酒喝尽为止。
醉了又互相靠在对方身上躺下,躺下便做梦。心里有所向往,连做梦的情趣也是一样的。
醒后就起来,起来就回家。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特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因为坐在法华西亭(法华寺西面的亭台),了望西山,才指著西山觉得它不同寻常。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著染溪,砍伐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焚烧茂密芜乱的野草(茷:草叶多),一直清除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
攀援著登上山,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而玩赏,那么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突露嵯峨的样子、深陷低洼的样子,有的像蚁封(蚂蚁洞口旁边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
看上去似乎只有尺寸般大小的景物,实际上已远在千百里之外,(远处的山川景物全都)聚集收缩,堆叠在眼下,没有什么能隐藏的。萦绕著青山,环绕著白水,极远的地方与天交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
(先登高远望)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土丘等同。(这是何等)辽阔广大啊,仿佛已与整个宇宙间的浩气融合为一,哪里还能找到它的尽头?悠然自得地与大自然相交游,而不知道它的尽期。
拿起酒杯来倒满酒,东倒西歪,疲乏无力地进入醉境(颓然:形容喝嘴酒时东倒西歪,疲乏无力的样子),不知道太阳落山了。灰暗的暮色,从远处来到,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
思虑停止了,形体消解了(形容超然忘我的一种感觉),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冥合:不知不觉中结合在一起)。然后才知道我过去不曾游赏过(意谓:过去的游算不上真正的游),真正的游赏从这一次才开始。
所以为这次游赏写成一篇文章(为:动词谓语,这里是写的意思)(志:记,记载下来稿。这一年,是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四年。
小 石 城 山 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木丽〕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予未信之。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
5. 求写景的文言文加翻译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chán)畏讥(jī),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yú)。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编辑本段译文
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在巴陵郡做长官。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建筑规模,在它的上面刻唐代名家贤士和当现代贤人的诗赋。滕子京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见那巴陵郡优美的景色都集中在洞庭湖一带。洞庭湖衔接远山,吞纳长江,水势浩荡,无边无际。早晚天气阴晴不定,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在岳阳楼宏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洞庭湖向北通到巫峡,向南直达潇水和湘水,被贬谪流迁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如果在那绵绵的雨下个不停,数一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潜藏了它的形迹。商人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迫近傍晚的时候,天色昏暗,老虎长啸猿猴哀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满眼凄凉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万分的心情。 至于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明媚,湖面风平浪静,天光水色上下相接,一大片碧绿一望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馥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此唱彼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屈辱全都一起忘记了,端着酒杯面对清风,有喜气洋洋的心情。 唉!我曾经探索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出来做官也担忧,不出来做官也担忧。即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起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可从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6. 文言文《君子慎其处》翻译开头是孔子曰,越快越好啊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翻译: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7. 游双溪记文言文翻译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⑵,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同人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舍⑶,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人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⑷,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我邀请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一起去北山,看双溪。一青的弟弟仲孚,(本来也)一起邀请了却突然生病,所以没有来。一青就再次先走了。我和应宿住在张太傅文端公墓旁边的小屋里。(因为)下大雨溪水上涨,(溪水)停留在这个水位很多天,应该是从西北来的溪水。(水)来自人们居住在旁边两座崖出入通过的地方,又接受椒园汇来的水,所以他们的交汇处叫做双溪。(双溪)堤坝内松树环绕,外面青绿的岩石纵横交错,形式像是重叠的环。(人)站在环中间,然后向周围打量,烟雾细雨聚合分散的景象,树木石头拥有雨露滋润的景象,双溪的景色千变万化。(我)晚上总共只点一盏油灯, 靠着自己安静地听,所有听到的响声都是人发出的,(我的)人的心意是安静的样子。
当年文端遇到康熙帝的时候,登上了辅相(的职位)。一天,(他)因老了被辞去官职,(康熙帝)亲自写下“双溪”用来赐给他。(文端)回来后把它悬挂在这门楣上,在这个地方悠闲游玩,自得其乐了几年就死了,天下的人都认为他能快乐的死去是一件美事。但是我认为不像,(他是觉得)不能够对世间再有用,才地离开了(这尘世)。(我)早些年躲藏在贫穷的岩崖里,跟随老朋友在风雨交加的傍晚(游山玩水),寂寥的想着那如火如荼的文坛,想要接近却是多么的遥远不可及啊!但是(我)又不知道我现在自得其乐的原因,与过去文端游玩在山水之间的原因,它们还有相同的吗,难道它们没有相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