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提倡有进步意义的平民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五四时期提倡有进步意义的平民文学主张的作家是周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全国性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抗战结束后被捕入狱,1949年释放,晚年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知堂文集》《知堂回想录》等,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路吉阿诺斯对话集》等。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周作人继《人的文学》之后,又发表了进一步探讨文学建设的《思想革命》、《平民文学》(1919年初)。
在《思想革命》中,周作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因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浸淫积淀,已经使荒谬的思想和晦涩的文言达到了"融合为一"、彼此难离难弃的程度。这正如"信奉君师主义的人,穿上洋装,挂上维新的招牌,难道就能实行民主政治?"
出于对思想变革的深刻理解,周作人没有像胡适那样对文学革命充满信心,认为形式的改变就真的能够清洗封建卫道士的头脑。招牌虽变货色依旧的事,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先驱者的乐观仅仅是停留在理想的理论状态中。因而,周作人决绝地指出,仅仅改变文字不涉及思想,是绝对不能实现"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
这样,周作人把新文学中蕴涵的思想革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命题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