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和满洲人的统治手法有何不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蒙古和满清的统治政策是迥然不同的
皆因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的. 两者相比下
当然满清的统治手段较为高明. 现就两朝的统治政策 (军事征服除外)加以比较. 首先
两朝的统治原则和文化皆有不同. 蒙古由于是游牧民族
长期过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因而文化不高
自成吉思汗建立四大汗国后
只夸耀其超卓的武功
并没有吸收被统治国家的文化
只知用蒙古人的统治文化去统治
结果一败涂地. 他们并不是为统治而统治
只是为了夸耀武功和到处聚敛钱财
因此蒙古推行一系列的高压政策
例如分等级
法律科举不公平等
激起 *** 的反感
加速其反元之心
导致元朝速亡. 满清其实是女真族的后裔 (宋时称金
明神宗万历年间时
努尔哈赤建国号''后金'')
他们长居中国东北的长白山
黑龙江一带
过著半游牧半耕种的生活
而且在明中叶后长期吸收汉文化
因而获得了优良的一套治术
对后来建大清甚有帮助. 由于满清吸收作为外族的元朝只知聚敛
不知统治
所以马上失天下
因此尽量吸取儒家治术
取得 *** 认同
避免重演元灭亡的故事. 其次
元朝的经济衰败
而清代君主十分重视经济改革 蒙古人重蹈前金覆辙
入主中原后
只知聚敛
吞灭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后
加上又有四大汗国
自感消化不下
加上元代君主穷兵黩武
因经费不足
因而起用一些聚敛大臣
例如阿合马
卢世荣和桑哥
到处搜括民脂民膏
使民穷财尽. 加上元代又巧立名目
征收重税
有''科差''
''扑买''等
而且又纵容喇嘛僧人到处强民田民宅
元代大多田产都归喇嘛和王公大臣所有
人民无以为生
最后只好走上叛乱之途
例如元末群雄起义
江南起义中断江南对中央经济的仰给. 除此之外
元人文化不高
不晓滥伐钞票对物价造成上涨
却屡屡实行
结果导致人民破产
加上元代行钞法
破旧的钞票不能兑换新钞票
使人民百上加斤
加上又有奸吏私造伪钞
使钞法大乱
金融混乱. 清代由于吸收元明易代的教训和汉文化
因而重视国计民生. 例如在顺康雍乾四朝
君主都重视国计民生
例如康熙重视河道的修理
起用靳辅等大臣修理黄河
重视农田水利
使百姓生活安定
康熙帝推行一系列保障工商业的政策. 清圣祖又颁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使经济繁荣. 世宗雍正时
又行摊丁入亩政策
把康熙五十四年的总支出分摊到田亩上征收
是明代一条鞭法的深化和发展
即是把人头税分摊到田租上征收
十分简便. 雍正帝又行火耗归公的政策
早在明中叶后
官员俸禄微薄
加上当时官府要求人民纳税时需要把散钱镕铸成银两
可是过程中有损耗
银两成色不足
称''火耗''.官员就以此为借口
向人民多征欠税
结果使百姓受累. 雍正帝规定官员需要把火耗钱归公
称''耗羡归公''
然后把充公剩下的钱拨给官员
称''养廉银''
保障官员素质和百姓生活. 以上各举
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减少反清的念头
然而由于清初 (顺治至乾隆末)的人口激增
土地不足
却导致清代的中衰
然而在工商业方面
仍然长足发展
到了鸦片战争前
清廷仍然是出超(出口贸易顺差)
加上国库充足
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赔款合计
所费不菲
反映清廷国库充足
如果没有这么多大的钱财
根本不能应付赔款
所以清初的经济发展达到顶峰. 其次
清代的君主立储制度较元代好
所立之君主素质良好 元代的立储制度
并不是世袭制度
而是由''忽烈而台''大会公推
选出能有力统治蒙古族的当大汗
然而
自从忽必烈破坏忽烈而台制度后
元代历朝君主易位不已
骨肉相残
使政治败坏
导致灭亡. 而清朝的君主多吸收儒家的立储制度
君主每次退位前
都做好准备
例如拟定好最佳的人选
避免纷争不已
最典型的是雍正帝死后
他把立储密折秘密地放在故宫乾清宫上面那块''正大光明'' 的匾额后面
又把副本放在内务府
以作核对
此后清代多君主都仿照世宗的法
避免了储位之争
在此健全的制度下
清代君主多是贤主
例如康乾盛世便是最佳例子. 再者
元代的文化不高
清代君主十分重视汉文化 元代由于文化不高
只知聚敛和炫燿武功
因此大多政事都交给色目人和部分 *** 处理
而且元代君主不肯汉化
不肯接受儒家的治术
一味 ***
例如禁止他们聚众买卖
挟藏武器和狩猎
又行宵禁令
严重妨碍 *** 的人身自由
而且蒙古没有统一的文字
元代王官大臣不肯学习汉文
造成中央与地方缺乏沟通
缺乏统一的联系
导致隔阂甚大
间接加促灭亡. 清代十分重视汉文化
例如入关后
仿照明朝的考试
法律
任官
中央和地方
财经等制度
使 *** 减少又改朝换代的感觉
例如清的的内阁
行省
科举
大清律例等
都是明朝制度的复制本. 加上君主多肯学习汉文化
例如圣祖康熙又敦励理学
表彰程(颐)朱(熹)
偏向宋儒的道问学
穷尽知识以懂道理
又下令修书
例如命张廷玉修明史
修康熙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
全唐诗等
丰富文化色彩. 乾隆时又诏纪昀(纪晓岚)等修四库全书
开乾嘉史学的先河. 虽然如此
但是清代君主也仿照明代行文字狱
例如庄廷鑨的明史狱
乾隆时徐述夔的一柱楼诗狱等
牵连甚广
藉以树立君主的权威
间接导致考据学的产生
使 *** 不敢反抗
的确为清帝国延长了国祚. 晚清不少爱国大臣受到清廷的垄络
也纷纷以经世致用之学
投报国家
例如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康梁的百日维新等
对清帝国的挽救起了作用. 最后
元代的只用高压统治政策
而清代的统治政策软硬兼施 元代入主中原后
便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
分别为蒙古人(国人)
色目人 (西域各部族的人)
*** (北方 ***
高丽人
女真人)和南人(前南宋人民)
其中 *** 南人的政治
社会
法律地位最低: 在政治方面
*** 只能任副官
重要职位例如部门首长
皆由蒙古人担任; 社会方面
根据元代的陶宗仪之辍耕录记载
元廷把读书人方在第九位
仅次于娼妓和乞丐
有意贬低汉儒的领导地位; 在法律方面
规定蒙古人打死 ***
只须赔钱
如果 *** 打死蒙古人
就要夷族(诛九族)和赔钱
而且奴婢被主人责骂和虐打
奴婢不能反抗; 在考试方面
蒙古人考右榜
*** 考左榜
左榜比右榜难. 从以上可见
蒙古人只知欺压 ***
不懂怜悯人民
反而加速了 *** 的反抗之心
令元朝灭亡. 清代入主中原后
推行一系列的双轨政策: 在怀柔方面
清笼络人心
例如厚葬明思宗
发丧三日
又重用明遗臣
例如文臣范文程 (北宋范仲淹后代)
吴三桂等
而且又废除明末的辽饷
剿饷和练饷等
兵过之处
减税一半
而且又废除明代的厂卫之类的特务机关
减少百姓的忧虑和匮乏. 而且
清代也重视文化
例如康熙时修古今图书集成
明史等
重视文化
又以儒家道统自居
标榜君臣大义
敦励忠孝
使明人心悦诚服. 在高压方面
清廷为了确立其对中国的统治及反清复明的人士
便采取一系列的政策
包括文字狱
屠城 (如嘉定三屠
江阴惨杀
扬州十日等)
又大杀明遗臣
如曾杀害一名所谓''朱三太子''及一家人. 然而
清代双轨政策却能维系长时间的国祚
直至鸦片战争前
清代仍是盛世
可惜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
清廷无法挽回国势的倾颓
最终灭亡
然而其国祚比元朝多达170左右
反映清在吸收中原源远流长的文化下的成果
清廷以史为鉴
避过了马上失天下的浩劫. 再最后
元代重视宗教
但不及清那么成熟 元代君主好宗教
无教不欢
然而他们纵容喇嘛僧欺压 ***
例如喇嘛僧殴打官员和宫女
又抢夺民田民宅
败坏了政治
使元速亡. 清初对边疆民族的统治政策
十分凑效
例如对新疆民族采''弃其教而离其人''政策
清代不重视 ***
因而实施 *** 与疆人的分化政策
先令两民的关系恶化
再派官员镇抚之
相得益彰
而且对蒙古族和西北民族也用类似的手段
使政教分离
取得了长期的国运. 综合而言
元清两代的统治政策
甚为不同
除以上政策的不同外
军事政策也有所不同
所以两朝的国运也是不同的. 元清两代的文化功力简直是天壤之别
清代吸收汉文化
以儒家之术统治中国
并以明智之举
高压怀柔相兼
使国家长治久安
维持了268年的国运.
参考: ME
系唔系真系me架?
皆因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的. 两者相比下
当然满清的统治手段较为高明. 现就两朝的统治政策 (军事征服除外)加以比较. 首先
两朝的统治原则和文化皆有不同. 蒙古由于是游牧民族
长期过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因而文化不高
自成吉思汗建立四大汗国后
只夸耀其超卓的武功
并没有吸收被统治国家的文化
只知用蒙古人的统治文化去统治
结果一败涂地. 他们并不是为统治而统治
只是为了夸耀武功和到处聚敛钱财
因此蒙古推行一系列的高压政策
例如分等级
法律科举不公平等
激起 *** 的反感
加速其反元之心
导致元朝速亡. 满清其实是女真族的后裔 (宋时称金
明神宗万历年间时
努尔哈赤建国号''后金'')
他们长居中国东北的长白山
黑龙江一带
过著半游牧半耕种的生活
而且在明中叶后长期吸收汉文化
因而获得了优良的一套治术
对后来建大清甚有帮助. 由于满清吸收作为外族的元朝只知聚敛
不知统治
所以马上失天下
因此尽量吸取儒家治术
取得 *** 认同
避免重演元灭亡的故事. 其次
元朝的经济衰败
而清代君主十分重视经济改革 蒙古人重蹈前金覆辙
入主中原后
只知聚敛
吞灭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后
加上又有四大汗国
自感消化不下
加上元代君主穷兵黩武
因经费不足
因而起用一些聚敛大臣
例如阿合马
卢世荣和桑哥
到处搜括民脂民膏
使民穷财尽. 加上元代又巧立名目
征收重税
有''科差''
''扑买''等
而且又纵容喇嘛僧人到处强民田民宅
元代大多田产都归喇嘛和王公大臣所有
人民无以为生
最后只好走上叛乱之途
例如元末群雄起义
江南起义中断江南对中央经济的仰给. 除此之外
元人文化不高
不晓滥伐钞票对物价造成上涨
却屡屡实行
结果导致人民破产
加上元代行钞法
破旧的钞票不能兑换新钞票
使人民百上加斤
加上又有奸吏私造伪钞
使钞法大乱
金融混乱. 清代由于吸收元明易代的教训和汉文化
因而重视国计民生. 例如在顺康雍乾四朝
君主都重视国计民生
例如康熙重视河道的修理
起用靳辅等大臣修理黄河
重视农田水利
使百姓生活安定
康熙帝推行一系列保障工商业的政策. 清圣祖又颁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使经济繁荣. 世宗雍正时
又行摊丁入亩政策
把康熙五十四年的总支出分摊到田亩上征收
是明代一条鞭法的深化和发展
即是把人头税分摊到田租上征收
十分简便. 雍正帝又行火耗归公的政策
早在明中叶后
官员俸禄微薄
加上当时官府要求人民纳税时需要把散钱镕铸成银两
可是过程中有损耗
银两成色不足
称''火耗''.官员就以此为借口
向人民多征欠税
结果使百姓受累. 雍正帝规定官员需要把火耗钱归公
称''耗羡归公''
然后把充公剩下的钱拨给官员
称''养廉银''
保障官员素质和百姓生活. 以上各举
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减少反清的念头
然而由于清初 (顺治至乾隆末)的人口激增
土地不足
却导致清代的中衰
然而在工商业方面
仍然长足发展
到了鸦片战争前
清廷仍然是出超(出口贸易顺差)
加上国库充足
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赔款合计
所费不菲
反映清廷国库充足
如果没有这么多大的钱财
根本不能应付赔款
所以清初的经济发展达到顶峰. 其次
清代的君主立储制度较元代好
所立之君主素质良好 元代的立储制度
并不是世袭制度
而是由''忽烈而台''大会公推
选出能有力统治蒙古族的当大汗
然而
自从忽必烈破坏忽烈而台制度后
元代历朝君主易位不已
骨肉相残
使政治败坏
导致灭亡. 而清朝的君主多吸收儒家的立储制度
君主每次退位前
都做好准备
例如拟定好最佳的人选
避免纷争不已
最典型的是雍正帝死后
他把立储密折秘密地放在故宫乾清宫上面那块''正大光明'' 的匾额后面
又把副本放在内务府
以作核对
此后清代多君主都仿照世宗的法
避免了储位之争
在此健全的制度下
清代君主多是贤主
例如康乾盛世便是最佳例子. 再者
元代的文化不高
清代君主十分重视汉文化 元代由于文化不高
只知聚敛和炫燿武功
因此大多政事都交给色目人和部分 *** 处理
而且元代君主不肯汉化
不肯接受儒家的治术
一味 ***
例如禁止他们聚众买卖
挟藏武器和狩猎
又行宵禁令
严重妨碍 *** 的人身自由
而且蒙古没有统一的文字
元代王官大臣不肯学习汉文
造成中央与地方缺乏沟通
缺乏统一的联系
导致隔阂甚大
间接加促灭亡. 清代十分重视汉文化
例如入关后
仿照明朝的考试
法律
任官
中央和地方
财经等制度
使 *** 减少又改朝换代的感觉
例如清的的内阁
行省
科举
大清律例等
都是明朝制度的复制本. 加上君主多肯学习汉文化
例如圣祖康熙又敦励理学
表彰程(颐)朱(熹)
偏向宋儒的道问学
穷尽知识以懂道理
又下令修书
例如命张廷玉修明史
修康熙字典
古今图书集成
全唐诗等
丰富文化色彩. 乾隆时又诏纪昀(纪晓岚)等修四库全书
开乾嘉史学的先河. 虽然如此
但是清代君主也仿照明代行文字狱
例如庄廷鑨的明史狱
乾隆时徐述夔的一柱楼诗狱等
牵连甚广
藉以树立君主的权威
间接导致考据学的产生
使 *** 不敢反抗
的确为清帝国延长了国祚. 晚清不少爱国大臣受到清廷的垄络
也纷纷以经世致用之学
投报国家
例如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康梁的百日维新等
对清帝国的挽救起了作用. 最后
元代的只用高压统治政策
而清代的统治政策软硬兼施 元代入主中原后
便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
分别为蒙古人(国人)
色目人 (西域各部族的人)
*** (北方 ***
高丽人
女真人)和南人(前南宋人民)
其中 *** 南人的政治
社会
法律地位最低: 在政治方面
*** 只能任副官
重要职位例如部门首长
皆由蒙古人担任; 社会方面
根据元代的陶宗仪之辍耕录记载
元廷把读书人方在第九位
仅次于娼妓和乞丐
有意贬低汉儒的领导地位; 在法律方面
规定蒙古人打死 ***
只须赔钱
如果 *** 打死蒙古人
就要夷族(诛九族)和赔钱
而且奴婢被主人责骂和虐打
奴婢不能反抗; 在考试方面
蒙古人考右榜
*** 考左榜
左榜比右榜难. 从以上可见
蒙古人只知欺压 ***
不懂怜悯人民
反而加速了 *** 的反抗之心
令元朝灭亡. 清代入主中原后
推行一系列的双轨政策: 在怀柔方面
清笼络人心
例如厚葬明思宗
发丧三日
又重用明遗臣
例如文臣范文程 (北宋范仲淹后代)
吴三桂等
而且又废除明末的辽饷
剿饷和练饷等
兵过之处
减税一半
而且又废除明代的厂卫之类的特务机关
减少百姓的忧虑和匮乏. 而且
清代也重视文化
例如康熙时修古今图书集成
明史等
重视文化
又以儒家道统自居
标榜君臣大义
敦励忠孝
使明人心悦诚服. 在高压方面
清廷为了确立其对中国的统治及反清复明的人士
便采取一系列的政策
包括文字狱
屠城 (如嘉定三屠
江阴惨杀
扬州十日等)
又大杀明遗臣
如曾杀害一名所谓''朱三太子''及一家人. 然而
清代双轨政策却能维系长时间的国祚
直至鸦片战争前
清代仍是盛世
可惜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
清廷无法挽回国势的倾颓
最终灭亡
然而其国祚比元朝多达170左右
反映清在吸收中原源远流长的文化下的成果
清廷以史为鉴
避过了马上失天下的浩劫. 再最后
元代重视宗教
但不及清那么成熟 元代君主好宗教
无教不欢
然而他们纵容喇嘛僧欺压 ***
例如喇嘛僧殴打官员和宫女
又抢夺民田民宅
败坏了政治
使元速亡. 清初对边疆民族的统治政策
十分凑效
例如对新疆民族采''弃其教而离其人''政策
清代不重视 ***
因而实施 *** 与疆人的分化政策
先令两民的关系恶化
再派官员镇抚之
相得益彰
而且对蒙古族和西北民族也用类似的手段
使政教分离
取得了长期的国运. 综合而言
元清两代的统治政策
甚为不同
除以上政策的不同外
军事政策也有所不同
所以两朝的国运也是不同的. 元清两代的文化功力简直是天壤之别
清代吸收汉文化
以儒家之术统治中国
并以明智之举
高压怀柔相兼
使国家长治久安
维持了268年的国运.
参考: ME
系唔系真系me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