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点文言文

 我来答
梦之缘文化
2022-10-1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32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46万
展开全部

1. 翻译一段无标点古文字楚凡号伯仲郡庠生原籍金邑廿七都凤岗里系明初

非常难啊,杀死我无数脑细胞,请其他人不要复制我的贴在后面当作自己的答案.请不要 *** 到这个地步.断句错处很多.我怀疑还有衍字.如“廿七都”和“八十七都”,应该都是衍字,也就是多余的字,不知道从哪里掺入的,删除掉才能读得通.下面是大概正确的断句:字楚凡,号伯仲,郡庠生.原籍金邑凤岗里,系明初人也.公为童时,就付于临邑官坊畈,徐公敏彦书舍.颖悟精奇,共羡才如子建;风姿秀美,咸称貌若潘安.徐公见而钟爱,留为东床,教育成才,后果品列胶序,学冠黉宫.更受公以产业,因家于此,遂为左溪之肇居祖也焉.殁葬于岑下山,娶徐氏,殁葬于宋家山.生三子,惟敬、惟政、惟恭.时际明初特地来,桑麻满境几栽培,卜居即具蕃椒志,立业长垂奕叶荄.称美矣,颂休哉!千枝万派一身开.追思硕德,当年事兆柴.泥诏首裁恩进士,候选儒学正堂.翻译如下:(先生)字楚凡,号伯仲.是郡学的生员.原籍金邑凤岗里,是明初的人.先生还是童生的时候,依附于临邑官坊畈的徐敏彦书馆读书.聪慧过人精细巧妙,大家都称慕他的才华如同曹植一般,风姿秀美,人人都称赞他的容貌如同潘安一样.徐先生看到他,十分钟爱,留他做了东床快婿(女婿),教育他成才.后来果然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胶序、黉宫,都是学校的代称).又给了他家产,于是在这里成家立业,于是成为左溪第一个居住在这里的祖先.死后葬在岑下山,娶的妻子徐氏死后葬在宋家山,生了三个儿子,名为“惟敬 惟政 惟恭”.(或者是说这三个儿子都品德良好,只是谨慎勤政恭敬.到底是哪个意思,可以查历史资料来判断.)后面是一首诗:在明初特地来此,数次栽培,使得桑麻满境,在选择居住地时,就有了种植香草的志趣(比喻培养贤才),最终事业成就,植物垂着长长的美好的枝叶.(比喻事业有成)称赞他的美好呵,歌颂他的美善!千枝万派都是他的子子孙孙.最后一句的“兆柴”二字很难理解,大概“兆”的意思是很多很多,“柴”的意思是纷繁琐碎.整句如下:追思他的盛大的美德,当年的事情多而繁杂,(不必一一列举了).皇帝曾下诏书特地恩赐他为进士,候选儒学正堂(官职名).。

2. 中国的文言文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现来抱怨一句:这谁问这么一个蛋疼又累死人的问题啊。问起来容易,考证起来要人命。

===========================戾气阻挡线=============================

下面是正式回答问题:

首先,古文是有标点的,比如: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标点。

上面红圈圈出来的短横就是标点。

汉马王堆帛书《老子》:

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图为宋刻本):

这里的顿号、句号已经基本具有了现在的形态。

宋代《尚书表注》

书中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

明代《罪惟录》

标点和《经典释文》类似,基本上也是顿号句号两种,另外圆圈也用作着重号。

明代《永乐大典》:

只用句号(圆圈)一种标点,图中小红圈即是。

另外在文言文中还有不用符号的标点法,例如:

空格标点:以空格作为标点的,如宋本《华阳国志》:

注疏标点:以注疏作为标点,即到整句的地方再行注疏,如宋本《六臣注文选》

汉字标点:以“句”“读”等汉字作为标点,即在每一句后加上“句”或者“读”字以断句,如清代《四书句读释义》

当然,古代也有大量没有标点的书籍,对于这些书籍,往往采用特定的方法来表示标点,例如《诗》中用重复的形式、整齐的句子,《骚》中用“兮”表示一句结束,另外如韵脚、语气助词等,樊燕挺老师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注意这些不仅是划分句子的方法,也是当时写文章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文心雕龙·章句》就谈到了写文章时采用虚词协助读者断句的问题:“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馀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当然,这些方法仍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古文中才有不少悬案,例如《论语·子罕》篇首句: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究竟是该断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还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总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碰到这些问题,需要参照多家注疏,配合小学功底,仔细鉴别,方能领会其原意。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不但不是没有标点,反而是有大量的有标点书籍存在的。问题在于标点的系统不统一,几乎每家各用一套系统,你用圆我用方,你用实心的我用空心的,你标注在文字左边我标注在文字下面……和其他各种学问一样,问题也是出在没有系统上。没有系统,所以不能流传,进而就会失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