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过春节时都要做些什么吗?
你知道古人过春节时都要做些什么吗?
古人过年,上至宫廷官邸,下到民间百姓,习俗众多,年味浓厚。在这期间有很多娱乐活动,如投壶、高跷、木偶戏、陀螺、杂技、听戏等。《宛署杂记》中还记载了明代正月赏灯会走百病的活动。清人查慎行的《凤城新年辞》云:“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便写出了在休闲的春节期间,农家女子们飞针走线为家人赶制新衣的热闹情景。
相比如今的春节,古时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与活动让人好生羡慕。
年假。古代每年,都有固定的时间放假。唐代法律规定,每一年的元日、冬至、清明三个节日都要放假七天。到了宋代,休假制度更加完善,春节法定的休假天数依然是七天,另加元宵节放假三天。那些因为公务实在休息不了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加班补”,但也总会得到丰厚的赏赐。
祭灶。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灶。乞求灶王爷“天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所用的糖瓜、芝麻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极其贫穷的古代,这是极好的美食。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说:“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迎年。正月初一,要把祖宗牌位供在正厅,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坟祭祖的。春节早上,家家户户必放爆竹。据说,放爆竹是为了驱鬼避邪。《清嘉录》卷一云:“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病,谓之‘开门爆仗’。”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了宋代拜年情形:“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祭祀。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过年期间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新年发大财。
演春。在古代,春节期间,大街上会出现游行的队伍,有点类似于国外的狂欢。而且各朝代各地区都不一样,有的会演社戏,有的会舞龙舞狮。人们把这种活动称其为“演春”。如今,各地正月十五的“踩街”活动,也正是“演春”的继承和发展
你知道古人过春节都要做些什么吗?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民间百姓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了。
1、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因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节赏灯的准备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古人过春节时都要做些什么吗?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1、放炮
2、送拜年的书信
3.猜灯谜
4、放灯
古人过春节时都要做些什么工作
按照民间谚语应当是以下这些工作:
腊月二十三:做糖瓜和面条供给灶王爷,然后焚香烧掉灶王爷的旧画像,送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房间卫生;男人剃头,女人洗头洗澡;
(此后几天,直到大年初五各神下界之前,不需择日每日都能婚丧嫁娶。)
腊月二十五:将所有房间窗户纸都换上新的;
腊月二十六:杀猪、制作猪血豆腐、 *** ;宰羊;
腊月二十七:宰鹅、鸡、鸭并炖好,冻在院子里(初五之前不能动刀的时候吃);
腊月二十八:发面;
腊月二十九:蒸很多馒头,除了自家初五之前不能动刀必备的主食,还有走亲戚送人的馒头;
除夕:贴春联门神,烧香拜神、祭先祖,到家族祠堂集体拜祖宗;吃年夜饭,贴新的灶王爷画像,迎灶君回家并熬年夜;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大年初四的五更前: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包素馅饺子,表示一年都会素素静静的没有麻烦;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观灯、社火表演;
此后这个春节就算过完了。
古人在“鬼节”都要做些什么吗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中元节。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苏州人过春节时吃些什么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通山过春节要做些什么?
熏腊肉做腊肠打红薯粉
拜年走亲戚发红包收红包
亲朋好友打牌戳麻将吹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