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如何巧妙进行数学启蒙?
建议一,利用环境中的数学,强化孩子数学思维
家长可以适时抛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难题,邀请孩子一起帮忙解决。比如,今天要家庭聚餐,带着孩子数一数要来几个家庭?分别有多少人?他们大概什么时候会到?需要多少个碗和多少双筷子?这可以帮助孩子强化数数的技能,并能接触一些简单却常见的加减运算,培养数感。
今天去超市购物,请孩子算一下其中几样物品的价格并付款,或是让孩子帮你数一数买了多少个土豆,多少瓶牛奶?同样的,重复地帮助孩子进行加减训练,并且能让孩子对金钱有认识,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金钱联系起来,具象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孩子记忆和理解。
今天出去旅行,多多关注一路上的路牌,距离目的地还有多少公里?导航显示还要多少分钟可以到达?虽然速度公式不要求在一二年级就掌握,但前置性的接触可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抽象的公式如果能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日后孩子遇到生活应用题,就能很好地理解并解答。
建议二,用“数学的语言”,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思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数学语言,只是太过简单,所以作为家长可能会忽略这个孩子绝佳的学习机会。家长可以通过提高数学语言在生活中使用的频次,强化数学语言在孩子脑海中的记忆,使其在下一次遇见相似场景时,能够快速回想并模仿你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者回答。
比如,只带了十块钱去便利店,买糖用了三块钱,那么我们剩余几块钱呢?
买淮山时,要长一点的还是短一点的?大盒饼干比小盒饼干多了五包,大的15元,小的10元,我们要买便宜一点的还是贵一点的?要买写字用的笔,要粗一点的还是细一点的?买便利贴,要长方形形状的,还是三角形形状的?
建议三,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比如,让孩子角色扮演超市收银员,帮助你结算金额。除了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2个2个数、5个5个数、接着数等计数方法。土豆买了三袋,一袋有五个,那一共有多少个呢?
我的分享属于抛砖引玉,大家参考看看,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呐~
咱们这代爸妈,相信绝大部分人都知道,数学启蒙不止是从1数到100和1+1、2+2…… 这些加减法这么简单粗暴。
一、数学启蒙的本质 - 符号思维
可能我们很多人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数学启蒙的本质是什么?我来提供一个自己的思考,从具体到抽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龄前娃最需要掌握的 实物-数字对应 本质上,数学就是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类比的,就是太小的娃背唐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例如“3”是一个抽象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你去跟一个小娃单纯灌输1,2,3,哪怕小娃会说会说了,其实他/她也理解不了 。 我们在生活中,包括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所有知识性学科,底层都是数学思维的能力,但通过 “3个苹果”和“3个草莓”,小娃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也是具体表象带来的好处,数学思维的启蒙,就是在给孩子积累这些符号的具体表象,练习并逐步内化的过程,而所谓数学思维,就是一种符号思维,比如加减乘数,比如数字,都可以认为是一种符号。
二、我们的路线-学玩结合
我们可以在接触新鲜玩意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带娃去数一数,但如果每天带着娃数积木、数手指,一样的东西,谁都会厌烦,比如,这个虫子有几条腿啊,盘子里有几颗蓝莓啊,再比如,永璞有几种不同颜色的飞碟啊,坤宝这周吃了几支奶酪棒啊(记得留下小棍子)
总之一切皆可数,生活有多丰富,表象就有多少种,知识的雪球就是这样滚起来的,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要让娃看得见,而不是只是一个概念。
举个简单例子,你给娃在纸上写2 + 3 = 5,他肯定一脸懵逼,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如果拿2块积木加上3块积木,数数一共是不是5块,这样娃就有了基础加法的认知, 数数这种基础功能自不必说,进阶内容比如分数,这个单纯给娃,真不好理解。 结合磁力片,拿起来一块比划比划,就可以很简单地来解释二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概念了
百数板是一个更有针对性,更专业的数学教具,大家一定要买磁性的,不然收拾起来想哭。如2+3这样的计算,直接取几个百数板上的数字来数一数,或者讲讲他们的顺序关系,都让娃能够更好的理解, 通过百数板,不仅能认识数字、排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具象化加减法 , 可视化的习惯培养好,孩子是会受益终生的,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可视”会从实物展示自然过渡到图像展示。
在英语启蒙这块,我们都会花大力气去启蒙,这也导致在数学启蒙这块,家长会出现时间不够,精力不足等的困惑。
关于数学启蒙的绘本逻辑狗,七田真都可以入。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作者:一一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