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
北京天坛是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求雨、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
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天坛内主要建筑
1、圜丘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
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七十二长廊
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连缀着祈谷坛东砖门与神厨院及宰牲亭。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
3、百花亭
原建于北京东城李鸿章家庙内,是“慈禧皇太后御碑亭”,1978年迁建于天坛百花园,该亭重檐六角黄琉璃瓦兰剪边,梁、枋彩绘均为花草,定名“百花亭”。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天坛公园官网-公园简介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