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陷阱?如何分辨并躲过这些陷阱呢?
以就业为诱饵骗取培训费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仍有不少求职的毕业生,落入这样的陷阱。这些公司往往不看任何学历证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试,只要求求职者交纳资料费、报名费、信息费、介绍费、注册费等各种费用,当他们填满自己的 "钱袋子 "后,便找各种理由 "辞退 "求职者。这是黑心单位最常使用的欺骗手段。不签就业协议。
用人单位不让签就业协议,甚至不约定违约处罚条款的情况相当普遍,据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不约定违约金,而在20%的约定学生中,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怕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学生主动提出来的很少。毕业生之所以没有约定,一方面是不想被 "套牢",最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长期试用,抽取人力。对于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签订劳动合同最容易被 "忽悠 "的就是 "试用期 "了。试用期过长或即将结束时,大学毕业生被企业以各种理由辞退的情况很常见。
以假乱真,不讲诚信。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求职者,往往对招聘信息进行歪曲、编造、美化、包装。这些公司以高薪为诱饵,逼迫求职者立即签订合同,并以大额破费为诱饵,引诱求职者。还有一些不规范的网站和中介机构,通过收取求职简历,获取大量的个人信息,作为销售信息卖给企业。更有甚者,在报纸上刊登招聘信息,却 "居心叵测",目的是诱使应聘者交出个人资料,以作他用。
以招聘之名,行销售之实。首先以优厚的待遇,让求职者前来应聘,以各种理由提出要对求职者进行 "考察"。具体的考察方式是,公司与求职者签订产品推广协议或产品促销协议,协议中约定求职者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以公司指定的价格销售公司的某种产品,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或样品费。当求职者在协议上签字销售产品后,才发现产品根本无法销售。于是,求职者的保证金或样品费就被这些公司 "黑 "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