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什么是教学体系 所谓的教学体系,就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问题二: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一)直观性原则
定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别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单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
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建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
问题三: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
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包括(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 *** 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它涉及具有特色的 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evaluation)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 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 *** (选择性注意)。
它分为三个亚类:
(1)觉察(awareness),指学习者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与“知识”不同的是这种意识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形成对服装、陈设、建筑物、城市设计、美好的艺术品等事物中的美感因素的意识。
(2)愿意接受(willingness to receive),指学习者愿意承受某种特定 *** 而不是去回避。例如,增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紧迫问题的敏感性。
(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controlled or selected attention),指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 *** 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他的无关的 *** 。例如,注意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价值和对生活的判断。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它包括三个亚类:
1)默认的反应(acquiescence in responding),指学习者对某种外在要求、 *** 作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例如,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
2)愿意的反......>>
问题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考查内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学时、学分等分配情况;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更新和改革情况;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情况;实践教学的效果,包括实验开出率等。
问题五:教学的层次包括哪些 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在体育教学领域,“教学设计”这个词也被普遍使用,但在认识上以及使用上不是很一致。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审慎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体育教学设计揭示了体育教学设计工作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出设计体育教学的实际建议,包括工作步骤和具体做法,以便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设计人员使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做教学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每周计划及课时计划等,而且这些不同水平的计划必须协调一致,并与整个教学的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体育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指导。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体育教学。 就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正式开始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在教学完成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怎样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呢?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 体育教学设计,亦称体育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体育教学系统,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体育教师的主要行为包括教师的示范、师生对话与指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体育教师通过这些行为活动,在课堂上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形成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发展智力和个性。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实施教学前,体育教师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考虑教什么,如何教,要达到什么要求等,也就是说必须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以体育专业理论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以及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它不是力求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体育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体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事实上,有事业心的体育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体育教学设计工作,但这种设计往往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传统习惯、工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它是一种经验式的体育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个分析体育教学问题,构建解决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预试、评价和修改,为体育教学最优化创造条件的过程,形式上是一套进行系统化计划的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其实际成果是经过验证的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方案和为实现一定体育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教材 (印刷的或视听的)以及学习指导、教师用书等。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特点 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法、教师的教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体育教学论是研......>>
问题六: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包括哪些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
问题七:课程评估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质量 1.内容的正确性
2.内容的讲解
3.难点的处理
4.重点的处理
教学内容 5.层次和结构
2、容量 6.容量的大小
7.容量和难度的关系处理
8.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的措施
3、应用性 9.内容联系专业联系实际情况
4、教学组织 10.教学组织过程
11.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 12.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情况
教学艺术 13.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情况
6、教学手段 1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情况
15.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
7、教学基本功 16.板书
17.语言
18.教态、仪表
8、备课质量 19.内容熟练程度
教学态度
20.课前准备情况
21.治学态度
9、教书育人 22.对学生学习要求情况
23.为人师表
24.结合课堂教学育人情况
问题八: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说来,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两个方面赖以形成的基础;人文能力与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人文素养各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的方向。 在人文素养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当前大家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一,有的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角度来思考,往往得出各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每个时代人文精神内容不一样,中国古代与中国当下的人文精神不同。在笔者看来,人类的人文精神在某些具体内容上可能有时代与国家之别,但在根本特征或本质上则无根本性差别。人的欲望和本性等是相通的,这决定了人文精神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人文精神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但在总体上不外乎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权利、利益与价值的尊重和保障,对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动植物的关切,它是人类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精神因子。
问题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小组制度;
(2)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网上评教);
(3)建立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学习委员、学习部);
(4)建立教学视导制度(教学管理人员视导);
(5)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期中考试);
(6)建立健全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制度;
(7)建立学生评学制度(班级评学、学风监督);
(8)建立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制度;
(9)建立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估制度(专家指导);
(10)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管理人员――学生座谈会;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学习部、学习委员教学信息反馈);
(11)学生考勤制度(教师点名、班主任抽查)。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问题二: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一)直观性原则
定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别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单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
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分地提问和思考。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建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
问题三: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包括哪三类目标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是指认识并记忆。
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
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prehension)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包括(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application)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
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 *** ysis)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synthesis)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它涉及具有特色的 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evaluation)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 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 *** (选择性注意)。
它分为三个亚类:
(1)觉察(awareness),指学习者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与“知识”不同的是这种意识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形成对服装、陈设、建筑物、城市设计、美好的艺术品等事物中的美感因素的意识。
(2)愿意接受(willingness to receive),指学习者愿意承受某种特定 *** 而不是去回避。例如,增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紧迫问题的敏感性。
(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controlled or selected attention),指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 *** 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他的无关的 *** 。例如,注意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价值和对生活的判断。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它包括三个亚类:
1)默认的反应(acquiescence in responding),指学习者对某种外在要求、 *** 作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例如,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
2)愿意的反......>>
问题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考查内容: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学时、学分等分配情况;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更新和改革情况;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情况;实践教学的效果,包括实验开出率等。
问题五:教学的层次包括哪些 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在体育教学领域,“教学设计”这个词也被普遍使用,但在认识上以及使用上不是很一致。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审慎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体育教学设计揭示了体育教学设计工作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出设计体育教学的实际建议,包括工作步骤和具体做法,以便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设计人员使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做教学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每周计划及课时计划等,而且这些不同水平的计划必须协调一致,并与整个教学的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设计水平。体育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指导。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体育教学。 就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正式开始一堂体育课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在教学完成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怎样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呢?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 体育教学设计,亦称体育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体育教学系统,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体育教师的主要行为包括教师的示范、师生对话与指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体育教师通过这些行为活动,在课堂上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形成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发展智力和个性。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实施教学前,体育教师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考虑教什么,如何教,要达到什么要求等,也就是说必须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以体育专业理论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以及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它不是力求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体育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体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事实上,有事业心的体育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体育教学设计工作,但这种设计往往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传统习惯、工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它是一种经验式的体育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个分析体育教学问题,构建解决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预试、评价和修改,为体育教学最优化创造条件的过程,形式上是一套进行系统化计划的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序,其实际成果是经过验证的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方案和为实现一定体育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教材 (印刷的或视听的)以及学习指导、教师用书等。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特点 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法、教师的教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体育教学论是研......>>
问题六: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系包括哪些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
1.硬件操作技能:
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
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
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
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
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
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
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
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
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
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
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
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
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
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
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
3.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4.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
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
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
1.硬件操作技能:
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
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
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
2.软件使用技能:
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
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
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
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
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
3.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
问题七:课程评估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质量 1.内容的正确性
2.内容的讲解
3.难点的处理
4.重点的处理
教学内容 5.层次和结构
2、容量 6.容量的大小
7.容量和难度的关系处理
8.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的措施
3、应用性 9.内容联系专业联系实际情况
4、教学组织 10.教学组织过程
11.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 12.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情况
教学艺术 13.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情况
6、教学手段 1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情况
15.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
7、教学基本功 16.板书
17.语言
18.教态、仪表
8、备课质量 19.内容熟练程度
教学态度
20.课前准备情况
21.治学态度
9、教书育人 22.对学生学习要求情况
23.为人师表
24.结合课堂教学育人情况
问题八: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说来,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两个方面赖以形成的基础;人文能力与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人文素养各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的方向。 在人文素养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当前大家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一,有的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角度来思考,往往得出各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每个时代人文精神内容不一样,中国古代与中国当下的人文精神不同。在笔者看来,人类的人文精神在某些具体内容上可能有时代与国家之别,但在根本特征或本质上则无根本性差别。人的欲望和本性等是相通的,这决定了人文精神也就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人文精神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但在总体上不外乎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权利、利益与价值的尊重和保障,对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动植物的关切,它是人类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精神因子。
问题九: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小组制度;
(2)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网上评教);
(3)建立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学习委员、学习部);
(4)建立教学视导制度(教学管理人员视导);
(5)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期中考试);
(6)建立健全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制度;
(7)建立学生评学制度(班级评学、学风监督);
(8)建立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制度;
(9)建立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估制度(专家指导);
(10)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管理人员――学生座谈会;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学习部、学习委员教学信息反馈);
(11)学生考勤制度(教师点名、班主任抽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