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的戏剧也是急遽精致化的过程,从表演到舞台、从文本到观念迅速地趋向精致化。
1949年后受苏联戏剧思想观念的影响,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探索是非常显著的,戏剧与剧人的地位也是史无前例的。
但同时,戏剧发展的不景气、生存困难日渐显露,究其原因有许多,文化的多元、艺术的繁杂、科技的月异、节奏的加速、趣味的多样等等,戏剧的“老大”地位不复存在,都是造成戏剧危机状态的重要原因,戏剧自身的变革、发展更是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除此主、客观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吗?上述因素是我们平常容易思索、考虑的,尽管各人的理解、诠释立场不同,但着眼点是大致不差的。
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主、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容忽视,这就是戏剧场,戏剧的生态环境。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其原生态更是一种广场艺术、庙会艺术、祭祀艺术,它的表演是一种艺术呈现,还是一种大众文化、社会文化。
这样讲,既是表演行为意义上的,也更是精神、思想层面的。
生态问题不仅是一度创作问题,不仅是二度创作问题,也不仅是演员与观众的形式交流,而是戏剧对民众具有本体生命意义的参与、融合,所谓“鱼是活在水中看的”,就如同水对鱼的意义,没有了水,就没有鱼,没有鱼的生命,戏剧的现实境况是它的“场”、它的生态环境被改变、破坏了。
戏剧的发展并不完全处于一个层面,它的生态状况并不完全相同,总的来看,戏剧精致化历程使戏剧生态在民间受到根本性的弃转,疏离了民间。
本质地看,戏剧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孕育、发生、发展和递嬗都是在民间实现的,对于民众,戏剧不惟是艺术,更是与他们精神息息相关的生活。
对于他们,看戏不惟是欣赏,更是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他们,戏剧在舞台,在广场,在庙会,在他们的生活中、精神中,是他们生活的组成。
演出与他们的信仰祭祀、风俗习尚融为一体,他们不惟是看客,更是参与者、实践者。
戏剧与民众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密不可分,这是中国戏剧生生不息、长寿长命的秘诀。
它比我们一般所认识的“泛戏剧”更泛,因为这是一个戏剧“场”、戏剧生态环境,“泛戏剧”依托的是这样一种生态环境。
从“泛戏剧”到王国维所认为的“真正之戏曲”出现,对中国戏剧(戏曲)有了比较统一、明晰、科学性的厘定,改变了过去“泛”、“杂”的不讲究使用,其规范、科学的意义只到今天还在显示,但某种程度上它也将人们的观念窄化,忽略、疏离戏剧的生态环境,不知不觉中使戏剧越来越成为小众的艺术,与民众尤其是民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其结果一方面戏剧更精致化,另一方面戏剧市场更萧条、冷清。
显然,戏剧的发展、命运与戏剧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合戏剧、重视民族艺术的新世纪,戏剧的生态如同国家整体的生态一样,需要退耕还林,固本求源。
现实中,走向市场、走向民间的戏剧,在恢复戏剧的生态环境方面所作甚多,一些过去演出中伴随的事象如祭祀仪式、嫁娶喜庆、还愿酬答、民俗风情等等复又昌行,戏剧性、艺术性淡化,将戏剧生活化,这种现象的卷土重来表明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该是怎样的生态关系可以商榷,但我们不应忽视这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生态平衡,戏剧与民间与百姓、百姓的生活和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恢复与构建这个生态链是当务之急。
21世纪初民间活跃的演出,尤其是许多沿海地区往往一个市有上百个民间剧团,与城市不断的萎缩形成对照,当然民间的戏剧市场并未稳定、成熟,还处于过渡时期,但这一现象的泛起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我们久违艺术规律、市场规律,现实的民间戏剧发展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遵循艺术规律、市场规律,戏剧的发展会进入良性,戏剧的生态会出现绿色。
三、戏剧发展的多层次多途径
对戏剧发展我们基本的看法是,在新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能够做到遵循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许多年来,我们经常说按艺术规律行事,而事实上各种非艺术的、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意识观念严重阻滞、扭曲了戏剧的艺术发展,这种影响和阴影迄今未尽,市场过程也是戏剧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受经济利益追求的驱动,与艺术也会产生矛盾、冲突,但只要有政策的规定和理性研究的引导、调节,就不会使戏剧发展脱离本体,不会造成曾经有过的人为种种。
仅此一点,对戏剧的前途和未来我们就该乐观。
戏剧的发展需要 *** 、需要经济上的支持,需要“养”,尤其是代表民族特色或颇具地域特色而不一定有市场效益的剧种,但不能以“公益性”的名义重新将戏剧纳入计划经济时代式的人为“轨道”——还要注意那些打着关心、爱护口号的非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人为性行为。
显然,戏剧的发展处于一种新的转型与蜕变期,旧的束缚、旧的体制将完全改变,在这样一种历史性过渡、整合时期,戏剧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根本性的,时代的突飞猛进与戏剧的龃龉、碰撞也格外显眼,似乎让具“忧患意识”的某些人感觉到戏剧的气数已尽——毕竟它已经流行了上千年,判决它死刑不能说不人道,“过去了的这个世纪完成了从培植戏剧的辉煌到基本埋葬了戏剧的航程”(《告别戏剧世纪》),殊不知中国戏剧独特魅力就在于它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中国文化精神决定的,显别于虽悠久但在历史长河中也犹如昙花一现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和古印度梵剧,难觅其踪。
多少次的历史进化和蝉蜕,使戏剧与时代与大众始终紧密相关,成为不同时代的流行性艺术,它的辉煌当然也不只是20世纪,它的文化精神、代谢机制是戏剧永葆青春和朝气的保证。
历史上,戏剧的发展也曾有许多危机、消长、争胜,但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代戏剧危机具有深刻性,戏剧规律、戏剧机制及戏剧生态的被破坏,不仅使戏剧未能追踪时代发展、变革,反而有所倒退,时代与社会则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级差猛然拉大,人们的心里感受也猛然跌落,遂觉戏剧难以再有作为。
戏剧需要变革、发展,新的世纪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在联合国教科文重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国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背景下,作为民族艺术的戏剧(戏曲)将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戏剧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因地域、因剧种、因观众群的不同,应该分层次、多途径,走出新的探索之路。
其中也可能在传统戏曲中发生较大的变异,出现新的变种,似乎“戏曲化”某种程度上成了戏剧探索、变革的一种桎梏和枷锁,在戏剧探索的道路上不应该有程式,传统积淀深厚是好事,但不要成为包袱,传统艺术的精髓你想仍也仍不掉,所以更多情况下我们善意、尊崇传统的“戏曲化”,阻滞了人们对戏剧想要超传统、新思维的探索、变革。
改革与探索不应是我们人人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鼓励标新立异,容许反叛。
不应该因为我们对戏剧的“爱护”耽误了戏剧——这应该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改变。
戏剧在新世纪的发展应分多种层次、多种途径,具体来说可以划分四种形态,一,精品性,这样的作品是戏剧作为当代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是戏剧创作、剧种发展的基本形态,强调文学性、艺术性,鼓励创新,以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为目标。
二、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戏剧,没有戏曲剧种。
市场化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也是按艺术规律行动。
市场化对戏剧发展更具普遍性。
三,文化性,戏剧、戏曲剧种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戏剧演出与民间习俗、风情、信仰、宗教相伴而生,相伴而存,是它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文化属性。
剔除戏曲的文化属性,对民间戏剧而言也就是剥离了它生存与发展所依附的基础。
四,文物性,有的剧种没有市场生存能力,没有观众,但它的存在甚至曾经辉煌,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剧种,当它濒危时, *** 与各级文化部门不应任其消亡,而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加以保护,应发挥其历史、文物甚至旅游资源的价值。
戏剧发展的道路还很艰巨、漫长,但不是没有前途,21世纪的戏剧在多元文化、多种艺术竞争中会有它的辉煌和繁荣,当然不是独秀,独秀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有它乐观的一席之地,这又是毋庸置疑的,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