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虚词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11-05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7万
展开全部

1.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所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2.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文言文

3. 文言文常用虚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作者:linshuihuangyu 加入日期:08-11-06 作者EMAIL:linshuihuangyu@126文言文常用虚词一、而一[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⑵代词。

1、你。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例:今之从政者殆~! 二[néng]名词。

才能。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二、何一[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 二[hè]动词。担,负。

通“荷”。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1、相当于“你”。

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

例: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

例:子无~称。⑵动词。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公子扶苏。⑶副词。

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呢?)?⑷副词。

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⑸副词。仅,只。

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⑹副词。

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

⑺副词。宁,岂。

例:或主强直,难~不生?⑻连词。而。

例:大夫不拜,~饮实爵。⑼连词即若。

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⑽连词。

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⑾助词。作语助。

例:~文~武。 五、其一[qí]⑴代词。

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2、表示希望。

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且行千里,~谁不知?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

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⑶连词。

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3、表示承接。

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

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⑷助词。1、作发语词。

例:~以沛为联汤沐邑。2、作语助,表示限定。

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

姓。 二[jī]助词。

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三[jì]助词。

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六、且一[qiě]⑴副词。尚且。

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不测,敢望报乎?⑵副词。暂且,姑且。

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⑶副词。

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以为~噬己也,甚恐。

⑷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1、又。例:河水清~直猗。

2、又……,又……。例:先生~喜~愕,舍狼而前。

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⑸连词。表示进层关系。

1、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2、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3、况且。例:~壮士不死即已。

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抑或,还是。例: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

⑺助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