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1.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阳光小乾乾
2. 文言文"以"的解释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3.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十二、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 解释各句文言文“以”的意思以及用法
1、动词“以为”“认为”
2、动词“以为”“认为;
3、动词“以为”“认为;
4、动词“使用”;
5、动词“使用”;
6、动词“做”;
7动词“率领”;
8动词“有”;
9动词通“已”,“停止”;
10—12介词“因为”“由于”;
13—14介词“在,从”;
15介词“在……的时候”;
16—18介词“拿,用,把,凭”;
19—20介词“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