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痈简介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11-22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2万
展开全部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胃脘痈
  • 5 三焦痈
  • 6 肠痈
  • 7 小肠痈
  • 8 心痈
  • 9 肝痈
    • 9.1 肝痈的病因
    • 9.2 肝痈的症状
    • 9.3 肝痈的治疗
  • 10 脾痈
  • 11 肺痈
  • 12 肾痈
  • 13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内痈的方剂
    • 2 治疗内痈的穴位
    • 3 治疗内痈的中成药
    • 4 内痈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内痈

1 拼音

nèi yōng

2 英文参考

internal carbuncl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bscess of internal ans

vusceral carbuncl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内痈(internal abscess)为病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生于脏腑的痈[2]。

《诸病源候论·内痈候》卷三十三:“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热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日内痈也。”

历代医家认为脏腑生痈,在本经募穴处先隐痛微肿,形寒身热,日渐酿脓,脉洪数者为脓已成,脉迟紧者为脓未成或有瘀血,以此作为诊断内痈的一个依据[1]。

内痈的病名因病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胃脘痈、三焦痈、肠痈、小肠痈、心痈、肝痈、脾痈、肺痈、肾痈等[1]。

4 胃脘痈

胃脘痈为病名[3]。出《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又名胃脘内痈、胃痈[3]。指痈生于胃脘者[3]。《医学入门》卷六:“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为瘀血凝聚脓未成,宜急服清胃射干汤,若身热不退,咯吐脓血,脉洪数,为脓已成,宜服赤豆薏苡仁汤,或三仁汤[3]。

5 三焦痈

三焦痈为病名[4]。指位于丹田处的痈[4]。《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膲痈也。”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4]。证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4]。

6 肠痈

肠痈(intestinal abscess)为病名[5][6]。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又称缩脚肠痈、绞肠痧[6]。是指发于肠腑的痈[2]。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7]。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5]。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肠痈包括西医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5]。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可参考本证治疗。

详见肠痈条。

7 小肠痈

小肠痈为病名[8]。《疡科心得集》卷中:“小肠痈者,少腹肿而硬,按之则痛,左足屈而不伸,溲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则腹胀大。”治法:脉迟紧者脓未成,宜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宜薏苡仁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薏苡仁五两、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仁四两)[8]。气血虚者,可用八珍汤加减化裁[8]。

8 心痈

心痈为病名[9]。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9]。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9]。《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9]。症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口渴引饮[9]。宜服凉血饮,酒毒为病者,可服升麻葛根汤[9]。

9 肝痈

肝痈(liver abscess[10][7])为病证名[11]。出《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是指发生于肝脏,以急起发热,右胁腹部疼痛拒按,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痈[2]。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肱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肝痈包括西医之肝脓疡、肝包虫、化脓性胆囊炎及胆管炎[11]。

9.1 肝痈的病因

肝痈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11]。

9.2 肝痈的症状

肝痈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11]。

继则局部胀痛加剧,胁肋胀满,身热不退[11]。

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呈褐色且带臭秽[11]。

9.3 肝痈的治疗

肝痈的治疗宜清肝宣肺,解毒涤痰,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清毒汤、宣郁化毒汤、疏肝涤痰汤[11]。

脓成则宜于清肝泻火方中佐以排脓之品[11]。

脓溃之后宜清肺清肠,补益脾肾[11]。

外治参见肠痈,必要时应行手术治疗[11]。

愈后宜用四物汤等调理[11]。

10 脾痈

脾痈为病名[12]。指位于章门穴处的痈[12]。章门穴为脾经之募穴,故名[12]。《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此证由过食生冷兼内蕴湿热,或瘀血滞于脾经而成[12]。症见腹胀、咽干、小便短涩[12]。治宜利下攻瘀,用大黄汤、赤豆苡仁汤二方合用,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汤补脾调理[12]。

11 肺痈

肺痈为病名[13]。指肺部发生的痈疡[13]。《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一名肺雍[13]。多由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化热蕴肺,肺受热灼,热壅血瘀,郁久腐败化脓所致[13]。《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症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等法[13]。选用《备急千金要方》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13]。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要略方论》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乔麦根等药[13]。如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阴益气,清热化痰,可用桔梗杏仁煎、《严氏济生方》桔梗汤等[13]。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13]。

12 肾痈

肾痈为病名[14]。指生于京门穴处的痈[14]。京门穴为肾经之募穴,故名[14]。《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也。上肉微起者,肾痈也。”由肾虚不足,房劳太过,外夹寒邪所致[14]。初起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膜胀塞满,渐至令人寒热往来[14]。治宜温肾散寒,初服五积散加细辛;寒尽痛止,继用桂附地黄丸调理[14]。

13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