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有啥讲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是岁终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许多民俗活动都在腊月盛行,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大都与迎春有关。
首先是腊八节,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很多,但与迎春没多大关系。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区的习俗来说,过了腊八之后就可以扫房了,扫房即大扫除,这和过春节有关。即使是平常很干净的屋子也要这样做,依稀记得小时候老人说过,扫房不仅是搞卫生,还有扫去一年的灰气(晦气)之意。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没发生一点不顺心的事呢?一番大扫除,窗明几净,壁洁地清,屋子亮堂,心里豁亮,自然也添了几分的舒畅,于是那些不管是灰气还是晦气也都统统一扫而光了。
扫房也许是迎接春节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八过后半个月就是腊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这天叫“小年”。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谚语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锅灶旁边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请下来(就是揭下来,但不能说揭),换上一张新的,再点一炷香,供上一盘糖瓜。旧神像拿到院子里化(烧)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就此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去了。为了让二位神仙在天宫慎言,还要有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宫要说好话,回来时带回好运气。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随便说话,言多有失,少说为佳。
祭灶之后,就算正式进入年关了,人们开始集中筹备年货。
“腊月二十七,宰羊又杀鸡”。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仿佛听到了春节的脚步声。早些年过春节,老百姓盼的就是“过年解馋”,平时都省吃俭用,别说吃肉,就是吃白面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也就不错了,所以,就等到过年时大开“荤戒”。那时没有养殖专业户,一般都是自家养的猪羊鸡鸭,到腊月二十七就开宰了,上等的肉卖了换钱,次一点的肉和下水什么的,留着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发”。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馒头,枣糕,丝糕(发糕),包子,黏糕,还要蒸些小猪小鼠之类的面食。二十八这天要发几大盆面,放在热炕头上捂好,温度高点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蒸面食,最讲究的是蒸上供馒头,面要发的好,蒸出来要白,圆,没裂纹。除了上供的馒头要等到过了年揭供之后才能吃之外,其它面食就可以边蒸边吃了。记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刚出锅热气腾腾,香的不能说。不知现在再吃那时的肉包子,是否还是那个味道?
“二十九贴‘倒酉’”。贴倒酉就是贴对联。“酉”字,古代原本是指一种盛酒的器皿,后来为什么演变成贴对联的代称无从考证,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发现这个“酉”字总是被贴在器物上,如农具、箱柜上。把它说成“倒酉”,兴许是与“倒福”(取意:福到了)一个意思。贴对联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一般都在10点左右。到中午出去看吧,各家大门上都是红彤彤的大对联。尤其那些斑驳不堪的大门,大红对联更是显眼,再加上“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的联文,确实让人感到春天来了。
腊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是岁终之月,也是迎春之月,许多民俗活动都在腊月盛行,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大都与迎春有关。
首先是腊八节,有关腊八节的传说很多,但与迎春没多大关系。就天津和冀北部分地区的习俗来说,过了腊八之后就可以扫房了,扫房即大扫除,这和过春节有关。即使是平常很干净的屋子也要这样做,依稀记得小时候老人说过,扫房不仅是搞卫生,还有扫去一年的灰气(晦气)之意。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没发生一点不顺心的事呢?一番大扫除,窗明几净,壁洁地清,屋子亮堂,心里豁亮,自然也添了几分的舒畅,于是那些不管是灰气还是晦气也都统统一扫而光了。
扫房也许是迎接春节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八过后半个月就是腊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管这天叫“小年”。在我们老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谚语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天晚上,各家把供奉在锅灶旁边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神像请下来(就是揭下来,但不能说揭),换上一张新的,再点一炷香,供上一盘糖瓜。旧神像拿到院子里化(烧)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就此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去了。为了让二位神仙在天宫慎言,还要有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意思是到了天宫要说好话,回来时带回好运气。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随便说话,言多有失,少说为佳。
祭灶之后,就算正式进入年关了,人们开始集中筹备年货。
“腊月二十七,宰羊又杀鸡”。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仿佛听到了春节的脚步声。早些年过春节,老百姓盼的就是“过年解馋”,平时都省吃俭用,别说吃肉,就是吃白面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饭填饱肚子也就不错了,所以,就等到过年时大开“荤戒”。那时没有养殖专业户,一般都是自家养的猪羊鸡鸭,到腊月二十七就开宰了,上等的肉卖了换钱,次一点的肉和下水什么的,留着自己吃。
“二十八把面发”。大年三十之前,要蒸出好多吃食,有馒头,枣糕,丝糕(发糕),包子,黏糕,还要蒸些小猪小鼠之类的面食。二十八这天要发几大盆面,放在热炕头上捂好,温度高点面起的快,到晚上就可以蒸了。蒸面食,最讲究的是蒸上供馒头,面要发的好,蒸出来要白,圆,没裂纹。除了上供的馒头要等到过了年揭供之后才能吃之外,其它面食就可以边蒸边吃了。记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肉包子,刚出锅热气腾腾,香的不能说。不知现在再吃那时的肉包子,是否还是那个味道?
“二十九贴‘倒酉’”。贴倒酉就是贴对联。“酉”字,古代原本是指一种盛酒的器皿,后来为什么演变成贴对联的代称无从考证,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发现这个“酉”字总是被贴在器物上,如农具、箱柜上。把它说成“倒酉”,兴许是与“倒福”(取意:福到了)一个意思。贴对联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一般都在10点左右。到中午出去看吧,各家大门上都是红彤彤的大对联。尤其那些斑驳不堪的大门,大红对联更是显眼,再加上“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的联文,确实让人感到春天来了。
腊月三十是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